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家的人格力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的人格力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童庆炳马克思曾说过: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作家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他是一个社会的人。由于每个人的出身和生活经历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建立的社会关系也不同,这样在他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  相似文献   

2.
不同作家的散文,甚至同一作家的不同散文,语言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由散文的文体特征、作家的个性和写作题材决定的。以《斑纹》和《听听那冷雨》为例,多角度总结散文语言风格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俞平伯、朱自清两篇同名散文的阅读、分析、比较 ,表明不同作家在创作各自作品时即使所选题材相同 ,但因其生活环境不同 ,个人阅历不同 ,以及思想性格、个性特征等不尽相同 ,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也会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创作离不开作家生活的土壤,这对于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来说尤为明显,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不同生活环境下易安词在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来论证生活的变迁与易安词风形成的必然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与欧阳子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为题材的小说,都不约而同地着重描写了都市人的两性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下,她们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心理分析的创作趣味,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也有着明显的趋同性.<金锁记>与<魔女>便是这类题材的突出代表: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两个经典的"魔女"形象,她们都是在受虐与施虐的共同作用下走向极端的.当然,由于她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因而在人物心理分析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对她们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异同及其成因进行一番考察和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她们小说创作中的心理分析倾向.而且,这两篇小说在她们的整个文学生涯中有着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代表了两位作家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现代和当代一些著名画家作品以及画家艺术观点和特点出发,对画家所表现的特定地域和作品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各位艺术家所处地形地貌不同的前提下,画家在面对特定的表现对象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不同山水绘画形式。通过对各表现对象的分析以及语言形式的总结,去探求山水画题材拓展这一课题下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1997-2006)对杨绛散文的研究渐成热点.学人们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从题材、独特价值和意义,写人手法、反讽修辞和喜剧精神,作家心态及新作系列散文《我们仨》等多方面考察探讨,研究成果喜人.研究空白有待关注.  相似文献   

8.
尚白颖 《文教资料》2011,(11):30-32
周涛与刘亮程同为当代"西北散文"的代表。本文以二人书写动物的散文为例,从作家性格、思维方式、题材选择、语言习惯等方面探析其不同散文风格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雅爱搜神”,犹如吴承恩酷好稗史。他们一个写猕猴王,一个写狐狸精,都继承两千年来的文学传统,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拿蒲松龄来讲,他的《聊斋》描写的生活面之广与形象之多,与他涉猎群书,从“残丛小语”和名篇佳作中汲取题材,锐意创新有关。不同的题材,固然会引起作家不同的艺术构思,相同的题材,也会因不同的处理而表现作家的创作个性。蒲松龄对传统题材的处理较常见的是撷取梗概,加以扩展。象《三国志·魏志·庞  相似文献   

10.
梅、兰、竹、菊等“君子画“题材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具备了古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文精神.这种画题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人讲修养、重品德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元蒙政权建立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和元代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大发展为君子画的兴盛提供了最适宜发展的土壤.从事君子画题材创作的人数众多,成绩斐然.元代君子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对于张王乐府的独特之处和成就,学界的认识是较模糊的.将张王置于唐乐府对前代乐府"复'与"变"的过程中去考察,与唐代多数乐府诗人以"变"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同,二人在立足现实作出必要变革的同时,更注重恢复古乐府民歌尤其是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古朴浅俗的艺术风貌.其独特追求体现着儒家的诗学思想,并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故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张王更注重"复",与其所处时代、思想、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张王乐府也因"复"而存在一定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本从《诗经》生成机制的角度,分析了《诗经》与周代讽谏制度之间的关系。指出:公卿列士献诗制是周代诸多诗歌采集制度之一。也是贵族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志”是“诗”的本质特征。公卿列士通过献诗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以辅助朝政。根据内容特征的不同,可分为颂声之作;怨刺之作:风化之作。这些作品经过乐官的整理、谱曲。收入典藏。成为早期的《诗》。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超越时空的特征,使产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特征作家的作品。在人类某些普存问题的探讨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文章从存在论的视角出发,聚焦世界文坛上两部魅力四射的作品,透析作品背后人类永存的困惑及为之进行的不懈思索与不屈抗争,从而展示人类对自身存在困境的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唐代用菊诗歌的解读,梳理出了唐代诗歌中有关菊的意象的种类、形成原因及过程.  相似文献   

15.
唐末杜苟鹤等人的愤世诗,传达了有别于传统儒家思想的世俗价值观。这些作品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看似灰暗悲观,但十分真实深透。它们不为正统观念所束缚,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撩开蒙在世态人情上的遮羞面纱,宣扬了一套符合社会实际的大众人生哲学,因而在当时,更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歌德小说中迷娘所演唱的著名诗歌“你可知道那地方”曾被很多的作曲家谱曲,其中以舒伯特、舒曼和沃尔夫为这首诗歌所谱的乐曲最为著名。三位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不同时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力求通过音乐来重现诗歌意境,不仅展现主人公迷娘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展示了迷娘不同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在迄今为止的女性书写历史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女性主义诗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写作现象,它以一种激情而又不无极端的方式宣泄了女性生命中的压抑和渴望,表达着对女性历史的焦虑和对自由状态的强烈向往.这个诗歌群体的代表人物伊蕾、唐亚平、翟永明的诗作充分显示了女性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书写倾向.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诗歌在明代不同的文化空间广泛传播,书法作品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显示了特殊的功能;诗歌选本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产生了重大的驱动力和影响力;集本翻刻是比较通行而又便于实施的传播行为,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具有长久性和信息存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华盛顿·欧文、库柏、梅尔维尔这些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的所有经典之作,却规避了浪漫的爱情,马克*吐温和惠特曼的代表作也是无爱无性的世界.这与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环境和未予开发的自然环境有关.美国富强后,以女权主义和女性解放为背景,美国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却是另一番景象,"甜蜜野蛮"成了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20.
曹丕的诗歌独具个性的内在之“气”,有着丰富的含蕴,它具体地体现在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情”、“个性”和“风力”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