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准确定位是办好栏目的前提为什么有的读者喜欢看这种报纸,而有的读者却喜欢看另一种报纸我想,受读者青睐的报纸,除了好的标题、好的文章、好的版式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报纸的定位问题,即你这张报纸是办给什么人看的,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哪些人我们必须首先具有这种定好位置的意识,才能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及其不同的阅读口味,设置出一些好的栏目去吸引读者、去占有市场。《语文报·初中版》是一份面向全国广大初中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专业性较强的学习辅导类报纸。多年来,它一直紧紧围绕着“读”“写”“说”“想”“练”“…  相似文献   

2.
点睛     
我喜欢读报纸上的评论,尤其喜欢读配合新闻和通讯的编后、编者的话一类的“小评论”。最近两三个月以来,各地报纸上这类“小评论”日渐增多、日渐活跃起来了。有些一二百字、三四百字的“小评论”,往往词约而义丰,能针对新闻和通讯作出生动而又扼要的理论上的说明,这就增加了报纸的理论气氛和革命气氛,使报纸对读者发挥更多教育作用。试举两例,以概其余。  相似文献   

3.
2010年,《连云港日报》改版推出《文化·闲情》,版面定位中提出要“记录文化生活、引导闲适情趣”,要在阅读消遣中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审美和精神愉悦。要实现这样的版面定位,前提就是让读者拿起报纸,可以轻松地读下去,艰深晦涩、枯燥无味的文章只会让读者退避三舍。由此,“让阅读变得更轻松”,也成为《文化·闲情》版最重要的编辑方针之一。  相似文献   

4.
报纸理论宣传是党的整个理论宣传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纸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中,报纸理论宣传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办好一张报纸固然不能没有新闻,因为新闻是报纸的重要内容。但是,报纸如果没有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等理论宣传,则报纸就会成为没有“灵魂”、没有方向的报纸,并且会对报纸、对读者带来重大损失。对此,毛泽东同志生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经明确指出:“《人民日报》要重视理论工作”,“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的学术文章”。后来,当他看到《人民日报》有所改进以后,又高兴地说:“现在,《人民日报》有看头了,理论上加强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为了突出报纸的思想性、理论性,毛泽东同志还主张重要新闻也要夹叙夹议,当然议论要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不能画蛇添足。可见,搞好报纸的理论宣传,并不是新问题,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是社会主义报纸的一贯作法。  相似文献   

5.
说实在的,我平素不大精读政治评论类文章,对薛亚利的《实践“三个代表”加快长安发展系列评论》一至九论,以下简称《九论》亦然。日前,欣闻该文荣获中国世纪大采风作品金奖,这才赶忙找来《长安报》,认真一读,果真是一组好文,是供欣赏。 党报社论和评论是党的舆论代表和尖锐思想武器。所以,早在1954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就规定“全国性的报纸应该根据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政策决议逐级做到对于国内和国际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有高度思想政治水平的评论”各级地方报纸“也应该逐级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的各…  相似文献   

6.
八月十八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评论:《扫除青少年吸烟的坏习惯》。编者在评论中独具匠心地插入了三幅漫画,形象而又幽默地点出了这篇评论的主旨,一扫此类评论常有的那种“沉闷”气。这种文图并茂的评论,在报纸宣传形式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突破。多年来,我们的报纸上似乎通行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文图并茂与评论无缘,评论只能“严肃”。所以在读者的印象中,报纸的社论、评论天生是“板着面孔”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评论文章是报纸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固然要庄重,在理论上要严肃负责,一  相似文献   

7.
一张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决定着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而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又决定着报纸的传播效果。为此,每一家报纸都要时刻注意读者的反应和评价,力争提高读者的信任度,扩大传播效果,增强社会效益。 1986年7月2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题为《我们的心愿——就人民日报改版30周年致读者》的文章,向读者表明报纸改革的愿望,并提出了要把报纸办得“可读、可亲、可信”的目标。从1986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版面的变化,读者已经明显感觉到报纸正在努力塑造一个令读者感到“三可”的形象。读者纷纷致函人民日报编辑部,支持报纸的改革。当时全国记协  相似文献   

8.
在当年颐园的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评论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社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他说“报纸上除了社论以外,还要有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它们的共同任务是评论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要有的放矢,不讲空话”。记得1955年5月,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重视商业工作》的社论。社论的前半部分,讲了商业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社论的后半部分讲的是  相似文献   

9.
范玲 《今传媒》2005,(2):26-27
必读性,顾名思义,是指报纸具有的吸引读者不得不阅读的性质。它是新闻这个特殊商品经营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标示着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在报纸“打江山”的过程中,“可读性”和“耐读性”一直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可读”也就意味着“可不读”,“耐看”也要有时间、有耐心看。面对如此激烈的报业竞争,只有让报纸真正成为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必读的,  相似文献   

10.
欣悉《中国图书评论》决心改进文风,今后要多刊发用散文,随笔小品等文体写的评论文章,要求作者只评一部书的个性,有什么新颖之处,有何创见,同时要写得让非专业读者也爱读。这些意见,可谓先获我心。窃以为,《评论》这种选稿方向,既体现了“书评”的美学要求和社会功能,又吻合了当今被商品经济浪潮弄得精神疲惫不堪的读者群体的心理欲求。过去,雄踞于书评刊物上的那些四平八稳、毫无文采、感情苍白的教条式  相似文献   

11.
李慎波 《青年记者》2004,(10):66-67
一何谓“黄色新闻”?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两大黄色报纸——《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它是那些为了迎合低层读者的情趣,以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文章和漫画为内容的“黄色报纸”经常使用的一种新闻报道手法。美国新闻学者则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它是189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报纸主编为取悦读者而将煽情主义与“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等技巧结合起来编辑新  相似文献   

12.
内容:让读者难以放下 “内容为王”,报纸的核心是内容。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让读者感到难舍难分?一张地市级晚报在内容上应当怎样布局,如何确定这张报纸的内容主打,应考虑如下因素:1、读者结构,包括年龄、文化层次、职业等。2、阅读传统,这与当地文化、经济有密切关系,上海人喜欢《新民晚报》,广州人喜欢《羊城晚报》,传统使然。但这个传统也并非一成不变,它随  相似文献   

13.
罗继秀 《新闻窗》2007,(2):75-76
报纸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报纸新闻评论标题来说,更是要有创新。报纸新闻评论标题之所  相似文献   

14.
美国年轻记者心目中的理想报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岩 《新闻记者》2003,(2):43-44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读报?《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么读报纸”的话题,并且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报纸。《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2003年1-2月号发表了里兹·考克斯撰写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 《人民日报》近期发表文章指出,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文章指出,报纸发表时评受出版周期限制,因此比起网络评论来不免多受一些掣肘。尽管在发表时评方面,报纸“跑”不过网络,也不如网络“跑”得轻松,但这不是报纸“躺倒不干”的理由。报纸是守望社会的“雷达”,一份有操守、...  相似文献   

16.
报界有一句老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说明评论在报纸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说,好的新闻评论就是为重要的新闻“点睛”,让新闻更加富有力度、深度乃至感染力,以此让整个新闻版而活起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新闻的力量和社会意义。近几年来,伊犁日报社住强化新闻评论、提高新闻评论质量和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评论宣传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专刊副刊是报纸的“半壁江山”。专刊副刊办得好,可以给报纸增色、添趣,使报纸可读、耐读,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工人日报》的副刊《人生驿站》(原名《人生之旅》)在诸多专刊副刊中可称为佼佼者,受到报界同行的称赞和许多读者的喜爱。《人生驿站》副刊有三个特点:一、定位准确、恰当。新闻定位,是专刊副刊的生命。没有准确、恰当的定位,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注目,在报业竞争中就站不住脚跟。定位,就是明确办刊宗旨,界定本刊内容,找准读者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编辑方针,使自己的专刊副刊显示其相对的独立性和鲜明的个性。《人生驿站》好就好在定位准确、恰当。它根据母体,即《工人日报》的办报方针和读者群来确定本  相似文献   

18.
多变的世界     
评论看涨评论,历来被称为报纸的灵魂,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评论一直处在低谷,作者少、读者少、反响少,处在不死不活的状态。一家报纸没有评论,就没有自己的声音,《北京青年报》已开始练嗓子了,该报开设了“每日社评”栏目,让读者每天都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另外,一家评论网站“中国评论网”已开通,其卓然脱俗的页面值得网友们点击一看。  相似文献   

19.
从来都是记者写新闻,读者读新闻,如今却出了新鲜事———记者的文章由普通读者来加以“点评”———当下不少报纸开设《读者点评》栏目,让人感到新鲜和兴奋!如《人民日报·华东版》的《热评》专栏、《中国青年报》的《百姓的语录》专栏,就专门刊载这种活泼犀利的短文。《人民日  相似文献   

20.
很少有人喜欢写言论,也很少有人喜欢谈言论。 但言论又不能不写,也不能不谈。为什么?因为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的灵魂。没有旗帜,没有灵魂,报纸也许只是一堆杂乱的信息,虽也有益有用,但总缺少鲜明的导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关于新闻评论在报纸上的地位,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旗帜论”,认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为读者指点政治方向的,也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种是“灵魂论”,又称“元帅论”,认为评论体现一张报纸的主导思想,是统帅其它新闻、通讯和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