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媒体里做新闻,不管你是在广播、电视还是报纸,只要手里有版面,嘴边有话筒,免不了要发议论。2002年转眼过去了,盘点一下,热点还真多,围绕热点的议论当然也很不少。我们不妨找几个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看看我们都说了些什么?看看我们的说法经得起推敲吗?A:哈利·波特热遍全国的时候,某电台播发了一篇文章批评《哈利·波特》是“教唆犯”,因为作品中的怪兽什么的“是一种与现代科学严重背离的传说”,孩子们在魔法学校,学的是“没有科学的知识”。———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位批评者的希望大概是:哈利·波特应该上伦敦市重…  相似文献   

2.
王珂 《新闻知识》2005,(10):48-49,47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具有传播符号多样、直观、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而报纸具有冷静、理性、深刻的特点。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2003年1月23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同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开播;3天后,东方卫视《早报早知道》开播;陕西电视台也在2004年推出了《早间播报》。同一时期,  相似文献   

3.
陈颖 《新闻窗》2014,(4):52-53
纸媒真的快要死了吗?这几乎是近年来所有媒体^都在深寻的问题。虽然去年年底,美国《新闻周刊》在关停整整一年后宣布“归来”,但这样的起起落落还是映射了整个媒体葡世的盛衰与转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纸质媒体尤其是报业广告收入增长速度下降,网络媒体市场份额上升,引起了纸媒空前强烈的危机感,与此同时,纸媒行将衰败、并被网络媒体取代甚至彻底“消亡”的声音甚嚣尘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真的将导致纸媒尤其是报纸走向穷途末路吗?  相似文献   

5.
吴海民 《今传媒》2005,(12S):18-39
目前,报纸面临的问题比答案要多。 中国都市报研究会的《南京宣言》回应网络进攻,是报业危局的开端还是拐点? 新媒体的壮大是否意味着报纸原有市场的重新洗牌? 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指向报业的危机和困境,“危言耸听”并非空穴来风。 “新媒体”一时的春色无边伴随着部分传统报纸经营的大幅下滑。全球媒体的不断演变,包括非传统新闻媒体的出现,意味着对于任何一家报纸来说,经营模式将面临突破,原有的生存发展空间和盈利标准将随之改变。 面对新的形式,有人乐观有人焦虑有人彷徨,南方报业老总范以锦说:我不赞成报业“寒冬论”;《京华时报》老总吴海民说,中国媒体面临大变局…… 在未来几年内,围绕报纸生存的问题,争论会越来越激烈。但是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必须接受:变化无时不在,一种运营模式不可能永恒。 明天报纸还会存在吗?走向微利还是整合新传媒?很多报人已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简单的是与否的回答似乎已经没有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最传统的提问报道:《家风是什么?》
  从2012年《你幸福吗?》,到2013年《爱国让你想到什么?》,再到2014年《家风是什么?》,这种海采式提问报道几乎每年都能在央视节目中引起一定的反响,抛出的问题好像变成了国问。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家庭节日,央视在这个时候探讨家风,体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经济新闻,是媒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谈经济,很多读者就会说专业性极强、曲高和寡等印象。因此,报纸经济版面的策划让编辑们大伤脑筋——大报还好,而以服务为主的生活晚报类报纸就比较难办:办深了,不能与市民互动;办浅了,又达不到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的报道目标。难道休闲类报纸只能舍弃经济报道吗?其实不然,我们在几年的《家报》经济报道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照此操作,不仅经济报道不枯燥,而且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8.
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媒体。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在其《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一文中的大胆预言。《时代》周刊早在2006年12月13日著文称:很多人预测报纸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走向消亡,并且引用了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信息拯救记者》一书中的预言: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相似文献   

9.
郝克远 《青年记者》2008,(13):31-33
报纸要办好,最忌讳的是华而不实,最需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要认为长期延续下来的做法就是正常的,不要认为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反问:读者真的需要这样吗?市场真的需要这样吗?事实上,正因为我们缺少必要的反思与务实,所以在工作中,经常被一些误解所左右,人云亦云而又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10.
赵金 《青年记者》2008,(9):49-52
《美国传媒体制》对中国媒体生态建设的借鉴意义 赵金(以下简称赵):辜总编,您好!您于2002年出版的《走进美国大报》(简称《走进》,下同),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反响,后来又多次再版或修订,还被台湾购买版权在台湾、香港、北美等地发行繁体字版。这部《美国传媒体制》(简称《传媒》,下同)必然也包含报纸,与前部著作有很大区别吗?  相似文献   

11.
报纸消亡确定是“报存纸亡”吗?报纸读者确定会“渐渐老去”吗?报纸价值确定是“内容为王”吗?2014年对纸媒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亚马逊收购《华盛顿邮报》再次引发的报业存亡话题还未平息,上海解放文新两大集团合并给这个并不新的话题炉火添柴,直到2014元旦起新闻晚报停刊引发“纸媒之殇”,报业可谓哀鸿遍野。报纸存亡的高谈阔论,不仅无助于报纸的新生,而且充满了负能量;报业转型的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2.
博客:新媒体浪潮的导火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彧 《传媒观察》2007,(3):44-45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博客如日中天,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挠战着人们的传统传播观念:只要上网注册登录一个账号,立刻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体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日发布的《2007年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达到2080万,博客访问量1.01亿。在博客作者中,活跃的博客作者有315万。博客的魅力何在?它是如何改变着我们?它真的会成为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吗?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各种媒体的蓬勃发展,过去的主流媒体——电台广播日益被其他的媒体所挤压。电台广播似乎成了昨日黄花,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电台的领导和职工在重温过去辉煌的同时,也不得不反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电台真的不行了吗?  相似文献   

14.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6,(23):24-24
2005年7月30日,一份名为《am730》的免费日报出现在香港街头。而创办这份报纸的就是香港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施永青在香港一向以言论大胆.性格倔强称.被媒体称为“不安于命的坏孩子”。一年多来.施老板报纸办得昨样?背后又有哪些酸甜苦辣?“传媒骄子”——《施永青:铜钱穿起来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MySpace的风光     
关注外国网站的人可能留意到一个英文词——MySpace,最近出现在媒体上的频率成几何级增长,描述它文章的标题也越来越醒目,譬如:《MySPace是增长最快的十大网络品牌》、《MYSPace突破1亿个帐号》、《ySpace:默多克的新天空》等等,它为何突然变得如此炙手可热?它会不会真的成为新闻集团的摇钱树?MySpace究竟为互联网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1997年7月27日,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宣告停刊。霎时间,在我国内地新闻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人们疑惑:内地晚报是否也要走下坡路?内地晚报还能火多久?2001年元旦,广州“黑马”《南方都市报》发出了“明年只有两人争夺冠军”的宣言,锋头直指《广州日报》,把老牌大众化报纸《羊城晚报》远远“抛在脑后”。倒是《广州日报》在发现主要竞争对手已经不是《羊城晚报》之后,流露出了惺惺相惜之意。一度如日中天的晚报事业陷入四面楚歌了吗?究竟我国晚报业的前途与命运怎么样?晚报将如何发展,何去何从?本文拟就这些问…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新媒体浪潮席卷而来,移动传媒的快速发展在改变人们通讯方式的同时,也掀起了一场新闻传播的革命.在所有传统媒体中,报业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尤其是2017年1月1日起《东方早报》《京华时报》一南一北两大有影响力的报纸停止纸质版的出版,而转战新媒体战场,在让传统报业报人唏嘘的同时,更感到凉风阵阵.难道报业的寒冬真的到来了吗?报纸真的要消亡了吗?  相似文献   

19.
王媛 《新闻传播》2005,(9):47-48
《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同为2001年步入中国财经媒体的两匹“黑马”,而《中国经营报》则被视为中国经济类大报的霸主,这三家报纸同为经济类报纸,报道内容、读者定位都大致相同,然而,其报道风格却不一样,这三大报纸的不同风格体现在哪里?笔者对此问题作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光斗、杨对《“知识就是力量”吗?》的批评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朱光烈先生的谈话录《“知识就是力量”吗?》,之后,北京《中华读书报》和上海《新民晚报》等报纸报道了谈话录的、王要观点。再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斗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杨先后致函《中华读书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