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扈美荣 《青年记者》2007,(18):73-73
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报道领域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记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发生原因、未来发展趋势等作出的深刻思索。是否做深度报道,要依情况而定,深度报道的题材是有选择性的。新闻事件较重大,关系到国家或国际社会的发展,或者是牵涉到的人数众多,或者是此类事件的发生频率较高,像这样的事件就有必要而且也能深入挖掘出一些深层的东西来。具体说来,下面几种情况的新闻题材是可以进行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2.
彭庆凯 《新闻传播》2009,(7):125-125
深度报道,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深度报道着重于新闻的深度,关键在于记者能否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挖掘、新闻事件的呈现、新闻事件的分析,将一个或一组新闻事件的价值传递给受众.帮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实,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主要操作模式.通常是发现热点和追踪热点。而在发现热点方面,除了与记者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与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有关,  相似文献   

3.
我们发现在电视中“深度报道“这个词频繁出现,什么是深度报道呢?我认为,深度报道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辩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4.
大家往往有一种感觉:似乎凡是深度报道都是大篇幅的,动辄几千字甚至上万字,或者干脆来个连续报道,上中下一二三。仿佛深者必大,不大则难称作深。应该说,这个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很多深度报道的题材是繁杂的,要用较长的篇幅和较大的版面才能容纳。但是,作为分布在各地的驻站记者,我们并不是总有机会来承担这样的任务。在我们的日常报道工作中,我们更多面对的是一个个“小”:小地方,小题材,小事情。面对这一个个“小”,我们是否就无所作为呢?我觉得,其实小处不可  相似文献   

5.
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实施竞争战略的制胜法宝之一。县市报搞深度报道在人才、知识、经验等方面不如上级大报,深度报道的题材也受地区局限,这是个劣势,但县市报对地方的政策、情况熟悉,信息获取快,相比而言,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个优势。但客观情况是,一些县市报自身的深度报道往往较为薄弱,县市报记者习惯于采写一般的动态新闻和经验性新闻,不善于抓住深度报道的题材,新闻报道常常有“遗珠之憾”。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深度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事实背后真相的报道形式。而目前广播深度报道一般采取记者调查+采访录音+记者述评的形式。由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接受特点,深度报道一直是报刊的强项。报刊的深度报道优势体现在深层分析上,以比较长的篇  相似文献   

7.
鞠靖 《新闻记者》2012,(1):68-73
本文以深度报道记者的QQ群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深度报道记者交流形式的发端、功能、作用机理。作者认为,深度报道记者QQ群不仅仅是深度报道记者之间保持沟通和协作的工具,而且直接影响了深度报道的生产方式,重塑了深度报道记者在产业链中的身份,并且有可能成为构建深度报道记者职业共同体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刘颂 《记者摇篮》2005,(12):32-32
记者每天面对采访线索多如牛毛,在这些题材中,如何挑选出适合的报道对象,又是记者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时下,许多报刊、传媒设置的“新闻追踪”栏目备受关注。追踪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消息类新闻,属于“重型武器”,许多重大题材的报道,均借助追踪报道这一载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形成较大的新闻冲击力,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权威性。记者在追踪事件的时候要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对新闻报道的整体要有个合理的安排,适当调整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在策划追踪报道时记者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三点:选角度、抢速度、挖深度,这样才可能做好追踪报道。  相似文献   

10.
曹飞 《大观周刊》2012,(43):42-42
在微博、人人、BBS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制胜的武器。如何让自己的报道更具深度,是所有记者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深度报道的老记者,我在此谈谈个人的见解与想法。  相似文献   

11.
何卷新 《东南传播》2011,(10):129-131
当下一有重要新闻事件发生,网络媒体即刻出现大量相关的信息,综合性日报、晚报、早报等纸质媒体囿于载体介质固有的特性,在报道时效上显得格外滞后,更遑论报道范围定位于行业内新闻题材,受众面窄,记者、通讯员队伍力量薄弱的行业报。在生存环境愈加艰难的情况下,深度报道作为行业报唯一的优势,无疑是行业报增强竞争力的最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2.
提起宏观报道,人们会想到那一篇篇气势恢宏、洋洋洒洒的大题材、大主题的重大报道。而对于媒体派往各地的驻地记者来说,由于受地域和新闻源的限制,怎么能够采写出这样的报道来呢?笔者联系做驻地记者二十余年的切身体验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吴思佳 《青年记者》2006,(22):27-28
伴随着一些新的报道方式和思潮,如深度报道、新新闻主义的出现,纯客观报道模式受到一定冲击,一些记者开始在报道中有意识地展现自己的创作主体身份,记者的行为和思想直接构成报道内容的一部分。这便是文中所要讨论的报道主体在新闻报道中的“自我呈现”。为了使研究更为全面,这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故事化之忧——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故事化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但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悄然改变着传统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深度报道这种新闻样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985年,中国一批青年记者开始突破传统的新闻平面化报道模式,首先在《中国青年报》进行了尝试。1993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为深度报道的特定形式也开始“亮相”,引起了新闻界的瞩目。如今,这种报道形式已日臻成熟,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史经学 《新闻知识》2004,(11):61-61,26
我国传媒业的宏观政策的价值支点正在向着实现普通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获知安全的方向转移,从公众角度看,他们面对的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是庞杂的,让人目不暇接又难以选择的,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媒体对诸多中性尤其是正面题材的传统的“说教式”报道方式,不满足于简单的陈述性报道,渴望看到由记者引领的更为详细、更为宏观、更为透彻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同时也给了调查性报道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胡佳佳 《新闻传播》2023,(15):103-105
本文旨在研究记者采访中的深度报道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分析深度报道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其在提供全面客观信息、促进舆论引导、增强社会监督力量和培养公众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记者进行深度报道时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也逐步走向完善,电视法制节目因其报道题材新颖,形式多样而深受观众的青睐。其中,电视法制节目的深度报道更是以分析法律问题,透视社会现象,揭示因果关系而成为法制节目的重型武器,因此我们对电视法制节目的深度报道进行理性的界定、评析及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素芳 《新闻世界》2013,(10):171-172
县级台办深度报道栏目不象中央台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新闻资源可供选择。本文以县级台深度报道栏目采编实践为例,分析如何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摸索,获取源源不断的题材,使县级台深度报道栏目走出“断炊”窘境。  相似文献   

20.
许多编辑在策划组稿的时候,尽管挖空心思,最后仍旧觉得版面内容稀薄,缺少丰富纵深之感。许多记者在从事采访工作中,也觉得最头疼的事是找不到题材,常常愁眉苦脸,一无所获。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妨把产业链思维引入新闻实践,有效丰富报道内容,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