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传递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关键因素。意境之美,美不胜收,意味深长。故能否恰当地把古体诗中的这份美传递给外国读者成了汉诗英译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意境传递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这使得许多译者望而却步,惊呼诗歌不可译,意境无法传递。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文章基于对诗歌这朵中华文化奇葩的热爱,力图通过对意境的重要性的阐述,说明意境传递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诗歌翻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关键性,进而通过对许渊冲、吕叔湘等学者关于汉诗英译的理论和佳作的总结和反思探考如何弥补汉诗英译中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2.
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与汉语的意合特性使得汉语诗歌具有模糊性。在汉诗英译中应将这种模糊性,结合英语的语言特点加以调整与转换,以求将汉诗的“音美、意美与形美”尽数传达在英语译文中,使之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对等,并以此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观照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关。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以词语为载体的一种修辞艺术,是诗人情感与世间万物的融合体。在探讨英汉诗歌中景物意象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诗歌意象的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意象是日常语言的审美变异,其语义具有多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从英汉诗歌景物意象的语义特征及其对比研究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特征、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意象派和漩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诗歌翻译上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建树,庞德的汉诗英译又以意象的成功转换见长。运用例证的方法,从意象的忠实再现和叛逆性创造两个方面对庞德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英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造成了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丰富了该民族诗歌的意象及韵味,本文亦将从英汉诗歌所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音韵三个方面浅析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使英汉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存在不可译现象。本文分析英汉诗中的不可译因素,提出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公差”的概念来研究汉诗英译的效度问题, 以“夜雨寄北”的英译为例, 认为“以诗译诗”翻译出诗歌的决定性结构, 是汉诗英译本可以接受的最大公差, 而在此基础上呈现的各种文本的审美差异则是诗歌翻译的再创造, 且只能在最大程度上缩小公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英诗歌更是各有特点。使汉诗英译符合英语诗歌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原作和译作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矛盾。诗歌翻译程度是有限的,翻译过程中“音”“形”“意”的损失不可避免。文本以古诗《墨梅》英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诗歌翻译中的“意失”“仪失”“诣失”与“艺失”。汉诗英译要正视这些易失问题,尽可能减少易失,才能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在其英译汉诗中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雷克斯罗斯具有叛逆性格和浓郁的诗人气质,他对于中国诗歌"情"有独钟的创造性翻译,还有他的审美体验,这些共同说明了雷克斯罗斯渗透在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活跃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国外,对诗歌进行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国内外,关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该文结合实例,通过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分析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的不同的文本,指出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语言形式归化,内容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琼书 《海外英语》2013,(16):118-120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活跃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国外,对诗歌进行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国内外,关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该文结合实例,通过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分析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的不同的文本,指出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语言形式归化,内容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诗英译中意境再现手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imagery)或称意境,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统一的艺术境界。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重要性和作用显而易见。从汉语古诗意境的涵义及其表现手法入手,通过分析成功的汉诗英译译例,对中国古诗的意境在英译中的四种译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诗歌是汉民族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而,要把汉诗译为另一种语言,不能不损失部分原意。要尽量地避免这种损失,没有高超的翻译技巧,是很难办到的。阮籍的诗隐约曲折,含意深沉,正为汉诗英译提供了极好的例证。这说明,汉诗越含蓄,就越难译,有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译。  相似文献   

16.
翻译难,是因为它是一门艺术,而诗歌翻译更难,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是艺术。近年来,我国翻译界不断地探讨如何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世界,汉诗英译便成了翻译界探讨的重点,然而汉诗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翻译他们更为困难。该文试图从艺术角度上分析汉诗英译的难处。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本文通过对张培基先生两辑<英译现代中国散文>中的个案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模糊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从模糊到模糊、从模糊到半模糊半明晰、从模糊到明晰.同时,还提出了对于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增译、减译、阐译和变译四种,旨在探讨汉英语言翻译中的对于模糊语言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意象的传译是汉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之美的可译性、再现,以及意象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家约翰逊和莱考夫在他们所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爱情是英汉诗歌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为了使人类的这一体验更生动形象,诗人常将它隐喻化。以英国诗人叶芝和中国诗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为例,通过对两位诗人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诗歌中的爱情隐喻既有相同之点,又有相异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其异同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有着辉煌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如何抓住我国诗歌的特点,进行准确传神的翻译,是广大外语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本文拟从汉诗英译的三个特点:忠于原文,突显诗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对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一些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