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柏生 《中国教师》2013,(12):17-19
<正>一、"研学"问题的提出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性不断丧失。长期以来,我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与同类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见表1),具体表现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如何改变现状成为  相似文献   

2.
“所”字的用法大致有这么几种: 所: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所: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所: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所:(县门)可容一人所。(《墨子·备城门》) 所: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国语·周语下》) 所: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相似文献   

3.
了解学生真实学情,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笔者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的教学创新探索为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定式,创造性地设计了"会背还学啥""怎样编口诀""忘了怎么办""口诀有啥用"四个板块,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实现了"为迁移而教"和"为理解而教"的教学追求,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相似文献   

4.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句,当今各种选本的注家一般都解释为"姜氏有什么满足",也就是将"何厌"分析为疑问句中被提前的代词宾语,句式为"(姜氏)何厌+之有".通过考察<左传>全书中"何…之…"诸多用例,我们认为,此句式中,被提前的宾语只是"厌",而"何"则是被作为副词"哪里"来使用的,并不是前置宾语的一部分.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程式应该是"(姜氏)何+厌之有",也就是说,"厌之有"才是宾语前置的动宾结构,可以翻译为"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正>学讲课堂以推行"学讲方式"为导向,以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为主旨,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为策略,通过课堂上的"学讲",推进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新突破。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  相似文献   

6.
曹娜 《成才之路》2013,(12):24-25
在升学压力的指挥棒下,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国际化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但与之相对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为英语而烦恼,英语也往往成为最"难"学也最"厌"学的课程,成为学生学业负担中的"重中之重"。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自然多种多样,但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其中最不能忽视,也最难以解决的困难之一。正  相似文献   

7.
快乐教学就是通过师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快乐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景,促使课堂教学情趣化,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以达到"感知—理解—体验—共鸣—吸收"的教学目的。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始终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那么,英语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尊重,由是而导致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缺失,其症结在于课堂教学中教者对教师之"导"与学生之"学"间关系处理失当。本文以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基于对"导"与"学"的优化这一原则,在三个层面的例题设计与问题解决过程中,初步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思想,结合学校实际,在方略教育培训专家郭志明(江苏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的指导下,我们确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研学融合,巧拨精释"的教学方略,构建学校研学课堂教学模式。二、"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预学知惑—研学解惑—练学去惑。(一)预学知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基础编制"研学案",并明确告  相似文献   

10.
正学校提出了"‘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构建"学为中心,互动共享"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为中心,互动共享"是指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互动共享式教学模式,以"悟"在先,教师随着学生的想法、学况、感受和差异而引导。从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制订的教学目标不难看出三点基本精神:一是重视阅读情趣和  相似文献   

11.
刘洋 《考试周刊》2014,(97):73-74
<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刺激创造,创造获得成果,从而跃上新台阶,在新的台阶上又萌生新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创造—兴趣"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推动了数学一波又一波地不断前进。而学生爱好数学,以学习数学为乐,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  相似文献   

12.
正一、问题的提出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优质的课堂教学,首先必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上做自己的主人;其次在"学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目标。优化导学策略是打造优质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案导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导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该模式自浙江金华一中教师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后,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之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都赞同孔子"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教学理念。同时,"寓教于乐"作为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也一直被专家学者,各大名师所津津乐道,但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呢?中国人崇尚"苦"学,前有战国苏秦"锥刺股",后有东汉孙敬"头悬梁",如此承传,演变为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于老师而言,这是一种机械重复的"苦"教;于学生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苦"学呢?其实,"寓教于乐"就是教师轻松地传授知识,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而教师与  相似文献   

14.
屈燕 《今日教育》2013,(7):74-74
●课堂教学低效,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是制约素质教育有效开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注重知识传递,而忽略了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实新课堂”是“实”“新”并重的课堂,它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打造“真实、朴实、扎实”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由组织教学—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传授—巩固—小结等七大步骤组成,但在教学中这种模式缺乏变化,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长期下去,课堂显得呆板、无生气。针对这一现状,在小学音乐课中,我探索了"放—扶—放"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中抓住"放—扶—放"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间的合作学  相似文献   

16.
正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控程度越高,学习就越快乐;对学习过程的掌控程度越低,学习就不容易快乐。这个进入学习过程掌控的点就是"促学点"。如果学生感到被外界因素控制,就会产生压力和不快,逐渐滑入"厌之"的通道;而当他们触及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意义点时,他们就会顺利进入"好之""乐之"的学习境界。如何将"厌之"转化为"好之""乐之",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  相似文献   

17.
"导学单"是当下"学导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媒介,它是由教师依据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设计的一种学习单,学生可以借助导学单自主地、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智慧、灵动地使用"导学单"成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课堂是为学生而设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正是基于对课堂教学的这种原点思考,周一贯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期发表了《重构语文"学导课堂"应然性和可然性》一文,该文提出了重构"学导课堂"的理念,为一线教师探索和实践"学导课堂"指明了方向。"学  相似文献   

18.
背供是我国戏曲独有的表演方式,场上之人通过用一只水袖抬起、向前走一步或转身动作直接面对观众自我招供和抖露,场上其他人均听不到(唱白)或看不到(表情)。而宋元南戏和明传奇中,有一种背供表演可以为场上其他人听到或看到,称为"不完全"背供。"不完全"背供表演不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着作用,扩展了学界对于背供表演的认知,而且丰富了无"墙"之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平台课程,但在世界范围内还属于新兴学科。我国目前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还处于在课堂上讲授教材、讲解典型案例的阶段,不能适应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教学要求。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方法现状与问题,在案例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经管学科交叉为背景,提出了"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案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20.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