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重要工作。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那么,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记者个人的形象,还关系到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乃至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所谓“个人形象”,是指记者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吃饭、走路等等采访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做到自我约束,注意八忌.一曰:“居高临下”.记者外出采访,常常要冠之一个“下”字,下工厂采访,下农村采访,下基层采访等…  相似文献   

2.
印象整饰,也叫自我呈现,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印象整饰是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技巧.而在新闻播音及采访中,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受众和采访对象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广大受众、采访对象与播音员、记者的心理距离,较好地完成采编播任务.  相似文献   

3.
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初问”,是指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或通讯员向采访对象发出的第一句问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陌生人相互见面的那一刻,称之为“高峰时刻”。采记者与被采记者初次见面,相互都要从对方的言语、举止中,产生“第一个感觉”,形成“第一个印象”,如何在“初问”时就使采访对象产生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是众多的新闻工作者努力探索的  相似文献   

5.
陈晓林 《新闻前哨》2000,(11):31-32
著名记者艾丰说:“人民记者决不是生活的消极旁观者,他不仅是生活的记录者,而且是斗争的参加者。不仅用发表报道参加斗争,而且就在采访过程中,也应以主人翁的身份适当地参加斗争”。这种直接干预生活的采访方式,通常被称为介入式采访。介入式采访需要记者采访的深入程度大大加强。记者将自身融入生活,融入事件,所采写的作品有现场、有过程、有深度、有感情,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和记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介入式采访不仅是个采访方式的问题,它同时也反映出记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努力为群众…  相似文献   

6.
“怎样树立好出镜记者的采访形象”。本文仅从三方面谈电视出镜记者树立良好采访形象的方法和途径。把握观众的审美度,塑造良好的形象 电视记者镜头前的采访,将记者的采访过程和形象暴露无遗的袒露在观众前面。此刻他的角度具有社会性,代表的是电视台和观众,不仅关系到采访任务的完成.还会直接关系到观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李勤 《新闻导刊》2004,(2):32-33
“形象”一词的本意,是指人和物的外观和形体而言。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我们所讲的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个媒介组织、个人或某件新闻作品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其中处于新闻报道第一线的记的自身形象是组织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塑造自身形象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通俗地说,移情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情感,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人际交往的两种典型形式之一(另一种为“嫉妒”)。 记者的采访和写作,从本质上而言,无疑是一种人际交往,并且首先是一种情感的传通。因此,一个记者移情——自身移情和引导他人移情——能力的强弱,往往成为其采访和写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记者的采访活动,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成功与否,绝非记者个人的一厢情愿,它需要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首先是情感的沟通。记者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与采访对象形成共鸣或引起采访对象的共鸣,才可能打开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从而获取所需要的素材,甚至取得意外的收获。在这里,“共鸣”便是“移情”。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 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 在采访对象心理场中,记者形象是环境("E")构成的主件,但并非其全部构件,影响其心理的环境因素可谓林林总总.在某种情况下,有些因素有可能代替记者形象而成为影响其心理场的环境主导.比如,某受访者碰到了一件非常不顺心而又不愿声张的事,哪怕来采访的是金牌记者,也会成为其心理区域"应回避的目标".因此,要提高采访效率,还必须关注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广播投诉类节目中录音报道不但可以增加节目的可听性。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还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尽早解决。在广播投诉类节目中使用录音也是记者免于纠纷.实施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在一些批评性报道中,会出现被访者在采访过后“翻脸不认账”的情况.甚至要与记者和媒体“对簿公堂”。在这种情况下.当时采访过程的录音是记者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1.
张翔 《新闻前哨》2002,(12):18-19
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领域中进行,不同的领域使人们具有不同的角色。那么,记者扮演何种角色?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个形象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了望者。”俄国大文豪高尔基也对记者说:“你们的责任,你们的使命,就是做最伟大的真理的向导。”可见记者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本文试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角色定位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笔者认为,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角色定位具体说来有以下五种:一、精明的公关者采访对象是新闻信息资源的所有者,记者则是新闻信息资源的需求者。二者之…  相似文献   

12.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4.
采访是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同时也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异向同构的信息交流过程。采访中,新闻工作者习惯地把视角盯在采访对象的情况和采访内容上,忽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的“采访”,常常产生采访活动的中断和内容的不清晰性,甚至导致采访的失败。 采访中,采访者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形象。心理学认为,这一活动着的立体形象常被采访对象认知为某种“符号”。这种“符号”具有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15.
王亮 《新闻采编》2001,(3):40-41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人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在特征。 在中国新闻史上,涉人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入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  相似文献   

16.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有过泪如泉涌的经历。 央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中,观众已看到多个流泪的主播。就连外国记者,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中也都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路透社记者马克说,虽然自己有过多次采访地震的经验.也曾报道过1999年的土耳其大地震,但这次还是被这惨痛的一幕幕深深触动了。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8.
姜海 《新闻前哨》2010,(12):102-103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新闻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与“访”两个方面。“采”,是指在采访活动时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及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思考和采集上:“访”,是指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及规律。  相似文献   

19.
窦永堂 《新闻界》2003,(4):51-51
作为新闻媒体的分支机构,记者站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性。大批驻站记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手中的笔书写出了优秀的答卷。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有些驻站记者由于缺乏自律,引发了诸多亟需疗治的病症。一味突出重“点”。这里所说的“点”多是指与个人关系密切的单位、部门和个人。不是倾心涵养新闻源,培育信息网络,而是乐于在可口的“点”与“点”之间响亮地碰杯,相对而坐,互致关切。时日既久,记者本人常因一己私利与其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惰性严重,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外出采访,习惯于安坐车内轻倚窗旁,不愿深一脚浅一脚地遭遇采访…  相似文献   

20.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知晓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暗访能获得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的素材,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记者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记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只能以旁观者、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