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孔子,一般都认为他轻视、鄙视、敌视劳动人民,其“爱人”思想不包括劳动人民在内。但我们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误解。论者大多抓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作为孔子敌视劳动人民的主要罪证之一,从而论定孔子视奴隶主贵族为“君子”,视劳动人民为“小人”。冯友兰先生说:“地主阶级认为,他们跟劳动人民还是不平等的,孔子很强调‘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并且鄙视‘小人’。”认为孔子对劳动人民持鄙视的态度。杨荣国先生说:“当时的君子都系指贵族而言,并非是指后来的所谓品德高尚者。因之,小人,也就是指当时的奴隶。”肖萐父、李锦全同志说:“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君子和小人一般被作为统治与  相似文献   

2.
浅论孔子“仁”的思想孔凡玉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给我们民族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新文化运动以前漫长的封建时代,孔子曾被尊称为“圣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他的地位与封建帝王相比,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在孔子学说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争论很热烈,那就是在孔子思想中“仁”与“礼”哪个是他的思想核心,居更重要的地位?这在孔子研究中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对孔子和他的学说应如何评价的问题。这里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孔子也爱富贵好多人理解,孔圣人是喜欢清贫,不爱富贵,甚至有点儿鄙视富贵的。因为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忧  相似文献   

5.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6.
美学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部分,在他许多教育思想中观点中都渗透着他的美学思想。“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而“游于艺”则是“仁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崔一心 《教育探索》2002,(10):103-104
孔子在中国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孔子和他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儒家思想在秦朝遭到了“封杀”,而到了汉代却翻然兴起。本对汉代孔子神圣化的过程作了简要勾勒。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基本形成了中国人文取向的文化心理构造。但最具渗透力的,则是孔子以自己的生存形态和生命追求为世世代代的中国文化人标示出了一种相当稳固的人格结构。孔子文化心理结构从基本形态上看是“学”与“诲”交融的文化品格、“君子人格”以及超越自我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所倡导的孔子观与他的经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在他之后,孔子在中国思想领域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鬼”的过程。康有为则是这一激进变迁过程的始作俑。  相似文献   

10.
探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洪磊 《教育与职业》2006,(21):117-118
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必须为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破除“等、靠”心理,增强竞争意识;破除片面追求安逸的心理,树立积极开拓的创业精神;破除一味强调高待遇的思想,树立“事业第一”的价值追求;破除鄙视体力劳动的观念,树立“从头开始、从基层做起”的工作理念;破除过分看重“专业对口”的认识,树立“宽口径就业”的择业思想;破除“一步到位”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