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燕 《科教文汇》2009,(27):273-274
戏曲电影的孕育、生产、发展与“民族大氛围”这个因素是分不开的,虽然这片沃土有着肥沃的土壤,但戏曲电影的创作之峰依旧是一项艰苦攀登的过程,它的创作之路尚属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一方面是现代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显然,戏曲电影创作的脚步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正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2.
赵英 《科教文汇》2009,(15):227-227
李渔是一个戏曲、小说兼擅的文人,他依据小说改编的四部传奇,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然而,小说戏曲毕竟是不同的文体,这就决定了戏曲在改编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手段,加上作者个人创作观念的融入,戏曲必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叙事、娱乐、劝惩三个角度对李渔小说和戏曲创作的关系作出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李渔是一个戏曲、小说兼擅的文人,他依据小说改编的四部传奇,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然而,小说戏曲毕竟是不同的文体,这就决定了戏曲在改编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手段,加上作者个人创作观念的融入,戏曲必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叙事、娱乐、劝惩三个角度对李渔小说和戏曲创作的关系作出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均是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歌剧创作固然需要从戏曲、民歌等民族民间音乐中收取养料,但又需将歌剧与戏曲加以区别,而着力于歌剧这一特定音乐戏剧体栽固有规律的把握上,使我们的创作富有创意。  相似文献   

5.
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当下的传播环境发生着冲突,这种冲突中戏曲艺术的传播面临怎样的困境,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戏曲艺术的传播面临着对艺术本质的留存与局部特征的发扬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一方面是艺术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是电视媒介技术特点对传播提出的具体必然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戏曲舞台艺术的视觉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韵 《大众科技》2010,(5):209-210,220
对戏曲舞台视觉艺术的探索、积淀、创新和反思,使戏曲艺术的意象之美激起现代观众的心灵共鸣,对艺术创作者探究戏曲艺术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创作形式语言、重新诠释经典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峰 《科教文汇》2010,(35):49-50
一个是传承千年的中国戏曲,一个是时尚炫目的数字动画,如何能很好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既能发展戏曲这一中国国粹,又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虚拟性、程式化特点的中国戏曲是否适合做成动画,制作戏曲动画需要注意解决传统戏曲中的哪些问题等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也是戏曲动画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起源早,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刘旻净 《知识窗》2010,(6X):76-77
地方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政府给予大力保护和扶持外,还要树立多元文化观,逐渐推向市场化,同时,要谨防走入纯经济效益的误区。对地方戏曲的剧目保护和发展应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动态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万小洁 《科教文汇》2011,(32):50-51
李渔是清初著名文学家,他提出的"无声戏"小说观念,使得小说戏曲关系更加明确,对理清小说戏曲关系作用至大。在本文中,笔者欲结合前人研究,浅谈自己对于"无声戏"小说观念的理解以及李渔"结构第一"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永来 《科教文汇》2008,(26):258-258
戏曲行当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从戏曲行当的含义、戏曲行当的基本类型、戏曲行当的角色演员等方面论述了对戏曲行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戏曲行当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从戏曲行当的含义、戏曲行当的基本类型、戏曲行当的角色演员等方面论述了对戏曲行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昆曲《西厢记》是由明代李日华在王实甫《西厢记》及崔时佩《南西厢记》的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明嘉靖年之前孕育产生,明嘉靖年之后广为流播。李日华改编本是将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唱体制——北曲杂剧变为南曲昆山腔演唱,并不是要对原著进行发展和提高,而是为了舞台演出的需要。其适应了明代戏曲演唱的变化发展之势,即北曲杂剧衰微南曲昆山腔兴起。  相似文献   

14.
张岱的《陶庵梦忆》是一幅江南民间风俗画,其中戏曲卷最为精彩。它对张氏家班、朱云莱家班、阮圆海家班等士大夫家班和民间戏曲活动的描写,透露出晚明时期中国江南戏曲发展的生存状态。当时从剧本作者、舞台演员到台下观众三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为戏曲兴盛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戏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方传统戏曲艺术,是深扎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风俗、文化的艺术样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在现代化社会发展洪流中的民间曲艺,面临着形式和内容破坏、受众市场缩小、艺人生存等重重危机。文章将以传统艺术广西粤剧为例,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广西粤剧在传承和演变中,民间戏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外传播的必要性,从传播学角度实证研究民间曲艺对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戏曲学研究表明,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涵盖了哲学、伦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的内容,在这些众多的学科当中,美术,尤其是民间美术对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民间美术中,剪纸又是最为普遍,表现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较多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的创造,经过无数次的舞台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之所以能代代传承,戏曲教育功不可没。没有戏曲教育,就没有戏曲艺术今天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谁都知道.茧是经过反复摩擦而形成的死皮。死皮不清理,时间长了就会开口,故它的本字应该是“趼”。 小时候曾看过一个戏曲电影,内容忘了,唯记住了一个情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妈告诫小姐,待会相公来了,隔着帘子,他拉你手时,可要仔细感觉他的手心是否有茧?如果没有。说明是货真价实的读书人;如果有,则可能是出苦力的庄稼汉,让他趁早滚蛋。  相似文献   

19.
《百科知识》2008,(4):54-55
明清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乾隆之际,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声腔。所谓“南昆”,是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所谓“北弋”,是指产生于元末的弋阳腔。所谓“东柳”,原指山东的柳子腔,后来则是泛指唱山歌小调的声腔剧种。而“梆子”则是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以梆为板”的“梆子腔”。  相似文献   

20.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必备的素质,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