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玉莲 《河北教育》2013,(11):40-40
在区教研室用"模块教学思想"践行高效课堂理念的引领下,我校打造了两个"六模块"教学系统:一是"六模块"教案备课系统;二是"六模块"课堂教学系统.通过备课与讲课两大系统的融合统一,我们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本真"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本"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真是指"教学问题真正来源于学生,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真正得到发展".我们以"本真"思想为基点来研究、建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
毛政中 《教师》2012,(7):43-43
一、什么是"自学引路"课堂教学模式所谓"自学引路"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课前自学为基础,然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来确定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以课前预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属于"先学后教"模式和"以学定教"模式。由于学生课前自学是  相似文献   

3.
"鱼",即灌输知识,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渔",即启迪智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下面,我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例题教学为例,谈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鱼"与"渔"。  相似文献   

4.
如何构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好学习的支持服务的学习平台,对高校提出了挑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套现代远程学习平台建设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方案。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其实是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换言之,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的活动"这个基点上。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内含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使新课程理念的现实化有了一个抓手,一个坚实的落脚处。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诗"、"歌",不仅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理念。"诗"与"歌"是历史长河赠予我们的并蒂莲,是文化艺术结出的姊妹花,它们既以各自独有的方式竞相开放,又相生相依,尽情倾诉着人类一路走来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教学是教与学的对话,教师和学生则是数学课堂的两大主体.但这2个主体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还需在实践中探索.对此,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教授提出了"非指示性"教学(简称"非指"教学)的理念.它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学,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理念.在教师帮助与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成长是"非指"教学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相似文献   

9.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10.
梅艳 《考试周刊》2010,(26):51-52
"问题"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疑惑性或者答案的非唯一性,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才能解开的真正的"惑"。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除了设计问题外,更要放手让学生提问,这能弥补教师设问的局限,以达到让学生的"真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