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工程教育的要求,结合大连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类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面向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改革、结合工程需要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多种形式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学特色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转变的途径,旨在为卓越计划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在2011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以培养优秀的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工程师为目标,分析了当前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现状。对影响方案落实的三个重要因素,即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及学生企业实训平台进行探索及改革,提出与海工企业紧密结合推进师资队伍培养、新教材建设和适合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提高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针对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点多面广的特点以及卓越石油工程师培养现状,提出了基于MOOC理念和WEB2.0技术设计课程教学网站,辅助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卓越石油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该方法可以构筑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结合,弥补课堂学时、知识体系、实习以及师资等问题带来的局限,在"两化"融合的社会背景下,该方法更容易被学生以及企业专家接受,实现学生、教师、企业专家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企业实践成果,提高卓越石油工程师的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要求,为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有必要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为此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给专门工艺课的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获得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尝试与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CNKI 2009—2018年发表的卓越教师研究论文为对象,以卓越教师为关键词,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卓越教师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可知,2009—2018年我国卓越教师研究论文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研究关键词主要有卓越教师、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等,且彼此相关度高,联系紧密;无论是核心作者还是发文机构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均不密切,亟须加强交流与合作;前沿主题研究比较集中于卓越教师培养、教师教育振兴、培养模式创新等领域。我国卓越教师研究的热点、发展趋势与国家出台的卓越教师培养政策密切相关、同向同行。对未来卓越教师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精神,遵照新要求,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以尽快促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意见》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钢结构课程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探讨钢结构课程的改革思路,深化课程的工程背景,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相关教学团队转化教学模式,重视青年教师向“双师型”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钢结构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制造业不断朝着精密化、快速化的方向发展,对零件的检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迅猛发展的精密检测技术,遵循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深入企业进行调研[1],将精密测量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精密实验室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以往的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进行卓越工程师试点培养改革过程中的该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通过与真实工程环境紧密结合,利用现代机加工生产车间作为第二课堂,以典型产品(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主线,使学生在真实工程背景下认识、理解和巩固机械制造基本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调查研究和借鉴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提出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要求,工科青年教师需在实践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和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不断改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力学作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目前的工程力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适应国家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所提出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考核体系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随着公路、桥梁建设不断发展,使得公路与桥梁检测工作任务大幅增加,急需掌握先进技术的大量检测技术人员。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检测技术在不断地变化,学生的素质在不断地下降,作为高职高专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公路与桥梁检测技术,在新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和新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打造出一门紧密结合职业岗位资格认证、注重实际操作的高职高专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3.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PLC应用技术课程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积极进行思路转换,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组织能够适应教学模式的要求。构建网络平台为学生PLC应用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帮助。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能够更加系统的调节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提升。强化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学生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对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电子类专业特点,传统的教学实验模式由于存在实验内容简单,理论和实际不能紧密结合,实验题目覆盖面窄,不能促进课程交叉与实际应用相差较远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对高素质、应用型理工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要求。论文从工作实践出发,对开展研究型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所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且以我校电子工程学院DSP技术实训课程教学经验为基础,讨论了DTMF信号产生与检测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要求到2035年,要全方位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打造培养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该文在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和NBPTS的卓越教师知识能力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学科视野、通识性知识,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教学中的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反思与职业规划和管理和沟通八个维度的整合技术的卓越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并通过大样本量的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其合理性及各维度相互关系,提出了建立教师教学反思长效机制、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共同体和培养教师终身学习习惯和意识的卓越教师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从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多媒体课堂立体教学方法,完善课程综合实践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特色教学多角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把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并能够学以致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文章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拥有高等专业技术的卓越型人才紧缺,制约了采矿企业的发展。目前在高校人才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实践教学方案不适合新时期发展、实践教学课时少、学生实践积极性较低等问题,结合企业对采矿专业人才的要求,对教学工作中的创新点进行了探讨,具体措施为:改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科研实践教学、建立多渠道实习方式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培养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的卓越型工程师人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本文将CDIO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强调课程教学与企业和市场对接,注重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当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体要求,结合我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实践,从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和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卓越人才的培养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