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报纸是要给人看的。在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地市党报时事版应当与受众“无缝对接”,减少对政务信息和部门工作总结的报道量,让受众所关心的议题,所反馈的信息.都能得到关注,通过贴近的内容使报纸报道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受众.从而有效地推进内容营销.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党报的公信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正日益为大众传媒和受众所重视。实践界存在一个认识:深度报道要把问题做足。但在受众尤其是学者眼里,许多“做足”了的深度报道不过是篇幅长一些、事件讲得更详细些。理论界的评判标准是:深度报道应该反映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联系,透过现象反映出本质。纷争一直在继续。那么,什么样的报道才算有深度呢?从知性和理性的双重层面出发,寻找深度报道的内在规定性,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含蓄,《词海》的释义,一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二是不正面说明,而用婉转隐约的话把意见表达出来。含蓄报道是指记者抓住事物的本质,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矛盾的各个方面的观点客观地摆在受众面前,而把自己的观点、倾向隐藏在事实之中,或者将自己所代表的价值、观念通过对事件和矛盾各个方面观点的选择婉转地表达出来。众所周知,报道新闻的最终效果是引导受众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念。把信息转变为公开报道的新闻并使新闻为受众所接受,这是一个主观能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很多。单就传播者而言,代表一定阶…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是时代发展的记录者与反应者,它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由单一呆板的报道模式演变到了今天灵活生动的制作手段,愈加被受众所关注、所需求,在受众与新闻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互动,而这种互动又同时推动着新闻手段的再创新和传播效应的再提高。  相似文献   

5.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所报道的人物“活”起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人物个体而言,在具有普遍共性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个性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然而事实上在媒体所报道的人物中,往往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所以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却不多,象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陈金水、刘玲这样深入人心的报道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在报道人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要让受众能够很快发现此人与彼人的不同,每个人物都具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真正让报道对象“活”起…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又称之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或分析性报道等,和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深入的报道方式。它不仅向受众交待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以及最后的结果,从而给人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与经济有关的信息成为热点。围绕经济生活进行的经济报道面临报道理念、方式的转变。经济报道要吸引受众,为受众所喜闻乐见,就必须踩准以下三个基点:带有一定指向意义的判断能力;对经济信息、现象草根化的“译制”能力和宏观、微观环境下流畅转化的思辨能力。这样才是经济报道的生存、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8.
媒体的报道内容能否被受众所选择所接受,是检验传播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闻传播要增强贴近性,强化传播效果,就必须注重研究受众心理、把握受众心理规律,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去策划选题、创新形式、采编稿件,使新闻产品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报刊思想理论宣传同样如此,它要为受众所注意、理解和记忆,也要在增强贴近性上下功夫,在研究受众心理特征、适应受众心理活动规律上做文章。《生活与修养》专版作为《解放军报》的一个传统思想理论专刊,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并切实转变经济报道的视角,使经济报道从群众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消费的角度和多种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角度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议程设置是指媒体“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要引起受众对该报道产生兴趣,必须突出信息对受众的效用,即要使受众与所报道的新闻具有关联度。这种关联度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内容上要从人的本能需要到个人经验到生存利益达到关联,形式上关联度则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特性,吸引受众关注。作为“权威性”的舆论引导媒体,人民网抓住最近连战“破冰之旅”,宋楚瑜“搭桥之旅”重大活动,结合网络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关联度要求,  相似文献   

11.
4月2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这样一条消息,说是福建某地民工用房倒塌的事故责任人已经投案自首。听了这条报道令人耳目一新。并不是这条报道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而是为新闻单位对听众负责精神所感动。联想到一些新闻媒体往往在事故报道的末尾用上“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的词语来吊受众的胃口,忠实的受众一直耐心等待着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没想到这个“调查”是无止境、无结果的调查,使受众大失所望。同时也影响了新闻单位的形象。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有关车祸、火灾等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每次报道大都是事故的损…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问题报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客观、准确、及时、全面地介绍各国情况和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以帮助我们的国内受众更好地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同时也让国外的受众知道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立场。这就是国际问题报道所担负的重任。这里就如何加强国际问题报道谈几点意见。一、国际问题报道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对外政策,自觉服从、服务于外交工作的大局。我们的新闻媒体对国际问题报道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国家外交政策、目标应该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3.
王楠  余睿 《新闻记者》2005,(5):17-19
每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然而,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表明,33%的受众担心“报道没有好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两会’内容没有通过好的形式介绍出去”;其次是担心“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占29%。可见,“两会”报道的可读性还有待加强,需要从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的深度、广度等方面加以努力,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报纸争取到更多的读者,同时实现媒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句古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受众来说,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了解客观、全面的信息是他们的普遍愿望。为此.在对外报道中,要给予受众全面的信息和多方的观点,不要受制于西方跨国大传媒所提供的信息,要坚持我们自己的立场,要有我们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时代的年轮驱动到经济社会的时刻,当经济社会的经济报道成为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之时,我们却遗憾地看到,经济报道以其古板的面孔、枯燥的韵味和远离大众的品质,正在被受众所冷落。尤其是那种做法加数字、体会加展望、三部曲、四季歌等传统套路,更是令受众备受煎熬。由此可见,传统的经济报道正在经历着时代的考验,接受着受众的评判。是让受众嗤之以鼻,还是让受众刮目相  相似文献   

16.
李军湘 《新闻界》2006,(6):67-68
法制报道作为塑造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已成为了各类媒体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报道反映的是社会中真实的非常态事件或现象,富含一般新闻所缺乏的悬念与趣味,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于是,某些法制报道片面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以耸人听闻、荒诞离奇的案例取悦受众,背离了法制报道的基本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陈珺 《青年记者》2007,(7):51-52
作为时代发展的记录者和反应者,广播电视新闻正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一改过去呆板的报道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因而愈加被受众所关注和欢迎,在受众与媒体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又同时推动着新闻手段的再创新和传播效果的再提高。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广大受众所关心的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已成为媒体间争取受众的首选。但在报道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诸如对新闻事件的把握不够、切入不妥。笔者认为传媒在报道重大新闻时应遵循合理的方式,有效地引导舆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孙为林 《新闻知识》2004,(12):13-14
长期以来,受对内宣传一定要“弘扬主旋律,坚持正面报道为主”这一方针的影响,对外宣传中正面报道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负面报道。外国受众打开中国的外宣电视,或翻开中国的外宣刊物,所感到的是中国无时无刻不是形势一片大好。这没有完全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没有完全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消息作为纸媒新闻的主体,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写作方法与所表现的内容在新形势下也非常有必要去揣摩受众的口味,并为受众烹制出具有意境美的精神食粮。那么如何使消息作品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意境美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