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1998年第2期《小学教学参考》中《斟词酌句谈看法》(下简称《看法》后,我有些看法. 对于“输血”一词,僻海》这样解释:将血液或血液的组成部分输给病人.输血首先在无菌条件下穿刺给血员的静脉取血放人保存液中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在教学中有一个疑问,现提出来请教。六年制小语第十册第4课《大理石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老的工匠,年轻的学徒,就在这样的小房子里长年累月地劳动着,……”同册课本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青的妇女坐在小艇里,高声谈笑。”我认为,两处的语言环境相同,带点的词应该一致,都应使用“年轻”一词。再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年青”一词的解释为“年轻”,“年轻”指“十几岁到二十几  相似文献   

3.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4.
我采用以下办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一、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今天我喂鸡》中有“争先恐后”一词,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我让学生想象小鸡出窝一刹那的情景.学生对这个词确实理解了,我又引导他们用这个词进行口头造句.这样既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6.
我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五年制第七册)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段话中“眺望”一词用得不恰当,因为“眺望”是站在高处往远处看。课文讲董存瑞站在旱河的桥下,地  相似文献   

7.
回忆我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个课例——《跳水《》田忌赛马》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们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三次飞跃。上世纪80年代,我的代表课例是《跳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他的著作《教海漫记》中有这样的描写“:靳家彦饮誉四海的《跳水》,我听了三遍,就像听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一样,韵味无穷,百听不厌。它的内涵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因为艺术——包括教学艺术——是不可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他在实录了“取乐”一词教学片断后感慨地说“:靳老师显然不仅仅是在解释词语‘,我…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 ,有一个句子“死生 ,昼夜事也”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对这条注释 ,我觉得有必要辨明一下。在这里 ,对“死生”一词的翻译只选取了“死”的意义 ,而舍去了“生”的意义 ,如此 ,则造成了前后内容的不一致 ,这样的注释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应把它当作偏义复词来理解 ,意义偏向“死”一词。其一 ,偏义复词是古文中一种特殊的词语构成现象 ,出现频率高 ,运用非常普遍。其特点是一个词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中,选编了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文中开头有一句总领全文的话:“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教参》中针对“美丽”一词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美丽’一词形容蔡老师,指出她的外表美。”很显然画横线处编者是想让我们填上“外貌”一词。  相似文献   

10.
在《詹天佑》一课中有“周密”和“精密”两个词,它们表现了詹天佑的品质、工作态度.教师一般是将它们对比来教的,他们常常这样提问:“周密”和“精密”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种提问,是从理解词义的角度出发的,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以读写结合的观点,就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提问上,还应补充:为什么一个地方用“周密”,一个地方用“精密”呢?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还可提示:看看这两个词分别是针对什么内客用的?这样就将学习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五册《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这句话中的“大抵”一词,课文注释为“大概”。笔者以为此注欠妥,理由有二: 一、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大抵”均解释成“大概;大都”的意思。这就是说,“大抵”一词有两个义项:一种是表  相似文献   

12.
(一) 我教书的时间算起来还是比较长,似乎也有一点“经验”。过去有同志听了我的课,给我一个评价:“板眼多,花样新。”我自己也觉得是这样。比如:五册教材《主席走遍全中国》中有“峨嵋”一词,本来学生早已熟悉,但为了追求花样,我就先写出  相似文献   

13.
《语文月刊》1996年第8期“文学修辞的手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其中“欢笑盛开”实际是“欢笑像花一样盛开”。我认为这段文字中的例句“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不是用的借喻。  相似文献   

14.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在《小珊迪》一课中 ,对“目不转睛”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 :“不错眼珠地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目不转睛”一词本身不是表示看的词 ,而是用来描写“看”的状态及样子的。《用书》中“不错眼珠地看” ,这句话的中心词是“看” ,这样就使“目不转睛”具有看的意思了。笔者认为“目不转睛”的解释应采用《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中的意思 :“看时眼珠不转动 ,形容注意力很集中 ,看得很出神。”小议“目不转睛”!江苏@刘剑华  相似文献   

16.
“孰与”和“孰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语言单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词,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一、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三个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吾孰与徐公美?③吾与徐公孰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解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孰、谁。这样的意思文言里可以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也可以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相似文献   

17.
《养花》一文在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10册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1、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2、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我可得感谢它们。上面句子中的“照管”和“照顾”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关心、料理”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照管”侧重于注意、看管,是“照料、管理”的意思,可以用于人,如“照管孩子”,也可用于事物,如“这件事由他照管”,其适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画面     
我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不同,我们自闭症患者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我们一般用画面与声音思考。当别人对我说“爱”这个词时,我就会在脑海里搜索,随即脑海里就会集合一系列这样的画面:一只怀着小马驹的母马、电影《爱情故事》那一个个熟悉的镜头,或者是耳边响起甲壳虫乐队一首歌中的那句“爱、爱、爱……”。  相似文献   

19.
襄樊市王定国、周杏荣老师来稿称: 初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十五课《<论语>六则》中有《述而》篇的这样一则:“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的注释是:“哪一样我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可是这一句在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却是这样注解的:“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同样的一句话,两种注解的意思完全相反。究竟哪一种合理呢?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一个咸亨酒店,这“咸亨”一词,课本既没有注明出处,也没有解释含义。我想对此作一简要的注释和说明,以供教学参考。《易·坤》:“品物咸亨。”这便是“咸亨”一词的出处。《说文》:“咸,皆也”;《玉篇》:“咸,悉也”。可见“咸”是程度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都”。《正韵》:“亨,音哼,通也”;《辞海》:“亨,通达顺利”。这样,副词“咸”同形容词“亨”合起来,构成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