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ASD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在逻辑,并从评价主体、制度和环境三个维度探究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面临的问题,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路径,即政府放权赋能,调动评价主体积极性;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实现评价主体深度协同;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价配套机制;聚焦破“五唯”主题,加快构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坚持“质量至上”的教育评价文化,构建“以文化人”的评价育人机制,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
张怡 《高校后勤研究》2023,(11):64-67+84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了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疾,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政策文本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法,使用政策工具理论,对政策条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政策工具使用比例失调,对政策对象的关注度不均,导致政策条款缺乏人文关怀,执行者积极性不足,改革乏力等消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两点建议:优化政策工具的有效配比,建立多元主体共治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评价政策实施落地,提高教育评价改革质量。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建设对于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的多样化建设存在多种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的政策落实与管理支持不到位,普通高中教育的制度安排与实践机制存在问题,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化发展受限。通过分析发现,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受到现有制度安排的阻碍,包括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缺位,招生考试制度、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普通高中教育体制以及校内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为推进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应完善制度建设,深化教育制度变革;在地方层面上,应推进政策执行的配套支持制度建设;在学校层面上,应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在社会层面上,应构建教育治理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中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前,教育评价中的"五唯"问题,其根源在于"唯"形成的片面化、简单化、功利化导向.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破"唯"的关键,是以"多维"结构性视角构建教育评价新格局.在价值导向上,关注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促进不同办学职能的协同实现,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在策略选择上,注重梳理多元主体的不同职责,发展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在结...  相似文献   

5.
代表作评价制度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有助于破“五唯”,立“四新”。研究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厘清代表作评价制度的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发现代表作评价制度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强制性规则缺失、规范性约束缺位及文化性认知束缚的困境。为此,完善法律法规、第三方监督和强化奖惩活动有益于塑造学术评价行动框架;强调社会约束性期待、强化高校内外部和学术共同体规范是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内在要求;遵循改革规律、破除传统负向文化的影响、以学术思维为导向、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有效供给不足、资源配置失衡、结构性供需错置等供需矛盾日益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行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是优化教育供需结构的重要途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实现面临着法律供给滞后、行政体制固化、成熟市场机制"缺位"和办学主体的"政策性恐慌"与"保守性退出"等问题。为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底层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元供给体系;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发挥各类市场主体能动性,构建起现代学校制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价值理论,从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价值转化三个维度对中小学生减负政策进行评析。研究发现,政策实施面临复杂的价值困境,主要表现为价值选择冲突、价值认同度低、价值转化收效甚微。具体来看,一是政策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致使决策者的"质量观"、目标群体的"唯分数观"和学校与教师的"争排名观"产生冲突;二是"沉疴难治"的工作艰巨性和民众消极的"态度泛化"造成政策价值认同度低,催生合法性危机;三是政策目标的偏离或落空,致使政策价值转化收效甚微。为了摆脱减负政策的价值困境,必须推动模式突破、制度突破、观念突破,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全面推进考试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促使目标群体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8.
李景焕  王逸 《教师》2024,(10):105-107
破“五唯”政策是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评价政策变革会影响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平衡行为。文章以天津市高校教师为调研对象,揭示了破“五唯”政策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再平衡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破“五唯”政策具有一定激励教学付出的效果。基于教师对待破“五唯”政策的基本认知态度和行为反应,文章通过聚类分析将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再平衡的行为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在破“五唯”政策影响下,五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信念、教学效能感和高校激励认同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高校职称制度“破唯”改革是在建设“双一流”高校及高校评审权下放的双重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在“破唯”过程中普遍存在“破唯”执行标准不明、治理主体协同失衡、治理策略失当、治理手段失灵以及治理理念失范的问题。协同治理理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可从“破唯”参量的协同、主体的协同、系统的协同、手段的协同、理念的协同五个路径推进,从而明确“破唯”执行标准、理顺治理主体协同关系、运用系统性治理策略、综合化治理手段和正确的治理理念,强化“破唯”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2006年开始的新的五年周期中,联合国儿基会和教育部基教司联合实施的"爱生学校"项目致力于建设中国爱生学校的标准,并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层面进行积极实践探索.本文从文献分析的角度,对照爱生学校标准,分别就我国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文件中所涉及的学校发展政策和评价政策做一些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是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教育中的体现。"重点校"政策在推动部分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扩大了城乡间、学校间在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导致了教育公平的缺失,使得基础教育群体间入学机会不公平,尤其接受优质教育不公平。应从制度入手,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教育人事制度、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缩小基础教育校际差别,逐步取消"重点校"政策,使公众享受到较为公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流于形式的课程改革政策评价使人们逐渐忽略评价本身的教育性与实用性功能,而屈从于评价活动作为一种行政监督或控制的审查性、政治性属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我们日益发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更应该成为内在于改革过程的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机制,为提升与深化课程改革的运作水平提供重要依据。这种转向意味着我们需要解放既定的关于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属性认识,从我国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现实经验与问题出发,关注评价活动应有的基本规范与趋势,从根本上优化我国课程改革政策评价,切实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政策评估的基本涵义,然后对“两免一补”政策作出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三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这项政策运行效果良好,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保证了农村地区入学机会的公平,凸显了公平和正义。对于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岁末安倍晋三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之后,着力推动改革在社会各领域的开展,以“教育再生”作为教育领域改革的基本政策方向。“教育再生实行会议”在成立之后的6年多时间里共提出11份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书,直接指向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是第三份建议书“关于大学教育的应有发展态势”和第四份建议书“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及大学入学者选拔的应有方式”。以建议书为依据,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多项大学教育再生政策,一方面以项目形式推动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体现政府政策,推动大学改革的深入。同时,日本政府还将“大学教育再生”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到2040年日本高等教育走向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5.
纵观高考建制70年的政策演变,其大致历经了统招方向的确定、遭遇否定并中断、恢复与科学化探索以及建立新高考体系四个发展阶段。由于高考制度内外部关系的复杂性,高考改革主要遵循三大逻辑,即:以满足“多维需求”为导向的适应性改革逻辑、以注重“积小变大”为策略的渐进式改革逻辑和以坚持“实事求是”为原则的稳中求变改革逻辑。从高考政策的演变特征来看,演变动力实现了由政治主导到多元利益博弈的转变,演变取向完成了由追求效率与科学到强调公平与质量的转向,演变路径基本以由试点试验到全面铺开为主。基于我国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未来的高考政策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综合评价招生将成为高校招生主渠道;二是高考指挥棒将转向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三是高考制度体系将趋于相对成熟与稳定;四是高考改革将注重构建高质量人才选拔体系。  相似文献   

16.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工程中出台了赋予个别高校自主遴选建设学科权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基于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从事实、价值、规范和可行性四个维度做了全面剖析。从政策事实维度看,这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对政策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不断提高政策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新阶段所做出的实质性探索和举措。从政策价值维度看,能提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制度自信,是对政策实施对象办学主体性的价值承认,能对其他办学主体产生示范价值。从政策规范维度看,自定建设学科是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的重大政策创新,需要在充分尊重办学主体决定权基础上加强宏观政策指导。从政策可行性维度看,该政策的试点具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在全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阶段,需要进一步优化这一政策举措,具体包括:进一步提升政府的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以提升自治能力,进一步探索和凝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论“一费制”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及其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治理教育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一费制”教育政策,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一费制”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说明“一费制”教育政策存在能力限度。因此为了确保“一费制”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政府必须实施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政府机构自身建设、建立教育政策评价体系以及调控教育政策制定执行四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e last 10 or 15 years of this century have been a time of great challenge as well as considerable excitement for educational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Governments everywhere have been embarking on substantial programmes of reform in an attempt to develop more effective school systems and raise level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We see in these policy initiatives an unfortunate paradox that inhibits them from realising their aspirations. The community of educational change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has finally begun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how ongoing improvement can be fostered and sustained in schools. However, government policy on education has not taken adequate account of this knowledge about school development, with the result that an enormous potential source of synergy has been lost and student learning continues to lag behind its potential. Our argument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gap government efforts to improve schooling are less effective than they might be and that many school improvement efforts have to swim against the curren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Following our analysis of this central irony in educational policy, we go on to outline an approach that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help governments achieve thei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by building policy initiatives more explicitly on the knowledge base of schoo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进行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推进期和深化期,现已成为国家顶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展现出一种由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词频次随时间变化而增加,且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受到重视;政策类型逐渐多样,卫生/健康类政策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有效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关注度。未来政策制度应从六大体系入手,推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a recent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al reform in Kazakhstan, which presents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of policy transfer/borrowing. We argue not only that international policy transfer has become the main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reform, but also that the approach has been institutionaliz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epresented by a system of flagship institu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which were assigned the role of identifying, adapting, testing, and disseminating the best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Reconsidering policy transfer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as knowledge transfer, we use ideas from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narrative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the employees of the flagships and of th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which they disseminate best practices. In doing so, we attempt to explore the factors which may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institutionalized policy transfer from brokers to downstream adopters of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