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宏观媒介环境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亟待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节目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应认识到"边际效益递减"与"口红效应"对节目市场的引导作用;要谨防节目在消费社会与商业文化中"娱乐至死";应依靠三网融合推动节目在应变中升级。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宏观媒介环境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亟待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节目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应认识到“边际效益递减“与“口红效应“对节目市场的引导作用;要谨防节目在消费社会与商业文化中“娱乐至死“;应依靠三网融合推动节目在应变中升级。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宏观媒介环境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亟待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节目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应认识到“边际效益递减“与“口红效应“对节目市场的引导作用;要谨防节目在消费社会与商业文化中“娱乐至死“;应依靠三网融合推动节目在应变中升级。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愈发专业化、品牌化、娱乐化。面对潮水般不可挡的电视节目娱乐化,在传媒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应对这种泛娱乐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怎样提高媒体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约束力,使之既能在带动传媒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能兼顾社会大众对之寄予的文化和道德想象,不仅需要建立和提高电视节目行业的业界自律意识也需要提高来自社会监督力度。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娱乐观,电视节目才能在这场娱乐化风暴中获得发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5.
"娱乐":从功能到本体--电视节目类型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突如其来横吹中国荧屏的"娱乐"风已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发展的脉搏渐成气候.事实证明,"娱乐"曾经是中国电视市场化发展的开路先锋,现在则是中国电视文化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娱乐与市场、娱乐与产业的相互吸附,并非中国电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现象,而是经济时代文化创造的现实处境.中国电视节目对"娱乐"质素的明确追求,致使"娱乐"从文化艺术作品审美的社会功能转向文化艺术创造的本体,成为中国电视与国际接轨市场化发展、产业化运营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教育电视节目形式上的单一和死板阻碍了教育电视台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传媒环境的改变,教育电视在网络化时代应回归其传媒本位,在节目内容上要坚守教育特色,在表现形式上应大胆创新;当下娱乐化大众文化氛围中,教育电视节目要同时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应在坚持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大胆借鉴文艺节目的表现形式,加强节目的娱乐性。2010年末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职来职往》栏目,借鉴娱乐性很强的真人秀节目形态,实现了求职教育与娱乐形式的巧妙结合,为教育电视节目的形式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娱乐、恶搞的时代,任何媒介事件都可以成为网民消费的对象,以往严肃的政治话题也可以迅速成为网民娱乐消遣的对象,并获得广泛的传播力,其背后是网络消费政治文化的兴起和公民热情参与现实政治的体现.如何理性看待网络消费政治文化是把握当下舆论转型的重要基点之一,而由此引出的网络反腐成为政府当下或很长一个时期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电视节目受众需求新特点张宏伟在《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节目创新体系》一文中指出,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拓展、参与式文化的形成、媒介消费形式的多样化等媒介环境的发展,受众也开始觉醒,媒介消费的理性、经济性和目标性愈见增强,受众的需求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一是个性化趋势。许多受众在电视消费中展现了很强的个性化偏好,比如喜欢时尚娱乐、体育节目或是地理  相似文献   

9.
电视作为集视听手段于一体的传播媒介,不仅为大众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同时也是大众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电视节目中,充斥着大量娱乐化的明星综艺节目,这些节目以极高的曝光度和夸张的内容设置夺得大众的眼球,占据着电视节目的市场。本文将依据我国目前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从定位、用户心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三个方面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策略,从而有效发挥文化节目独特的教育功能,制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  相似文献   

10.
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四大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递以及娱乐功能。当下,很多电视节目十分重视对娱乐功能的挖掘,但在运作过程中对其意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将娱乐等同于感官刺激,一味利用“新”“奇”“特”的事物来刺激受众感官,吸引受众眼球,忽略了节目的精神娱乐。  相似文献   

11.
孙宝国 《声屏世界》2009,(10):11-13
在电视节目生产中,会经常涉及娱乐、娱乐化、娱乐文化这三个概念。笔者从电视节目生产的角度对这三个概念试加辨析。  相似文献   

12.
从方言电视节日看传媒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作为大众文化的方言文本,与具有多功能大众传媒特性的电视“联姻”,各类型的方言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方电视台播放。本文以方言电视节目发展的历史为背景,梳理方言电视节目由开始的兴盛到语言标准化后的沉寂;从市场竞争、电视传播的本土化和分众化、娱乐至上的时代文化精神、消费社会中的新闻认同形式等多个视角剖析这种“联姻”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受众背景和传媒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娱乐·娱乐化·娱乐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视节目生产中,会经常涉及娱乐、娱乐化、娱乐文化这三个概念.笔者从电视节目生产的角度对这三个概念试加辨析.  相似文献   

14.
杨雅芸 《大观周刊》2010,(46):176-176,134
综观我国电视节目市场,我们会发现,一种新型的节日形式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就是娱乐选秀节目。娱乐选秀节目当前呈现出数量多、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本文试着对娱乐选秀节日多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进而讨论娱乐节目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这些节目本身存在的不足,最后对娱乐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电视节目形式如何突破数量的范畴从而取得质的发展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5.
谢智 《青年记者》2016,(20):62-63
电视真人秀受宠元素分析 (一)真人秀电视节目最主要的媒介功能是给大众带来快乐消费,娱乐电视观众,相对于一些严肃和程式化的带有浓烈政治传播教育引导意义的电视节目而言,综艺真人秀节目轻松随意、表达空间大.真人秀节目在娱乐观众,满足人们“求真”“求实”“求乐”的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还可以给电视观众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生活常识.就这种意义上而言,电视真人秀成为普通电视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逐渐成为观众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观众旅游消费日益增多的今天,旅游类电视节目却陷入了发展瓶颈。本文从我国旅游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总结当下旅游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初步提出解决的思路。旅游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国的旅游类电视节目起步于风光片和纪录片,较早的如《请您欣赏》《祖国各地》等,属宣传片性  相似文献   

17.
王玮 《新闻世界》2013,(3):28-30
消费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媒体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紧密联系产生了传媒消费主义,即一种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媒介消费倾向。近年来,我国的传媒娱乐产业蓬勃发展,其中,东方卫视2010年引进的《中国达人秀》,以其高收视率、高关注度和新颖性,成为一个分析中国娱乐产业市场的较好文本。本文借助消费主义的观点,对该节目的成功、发展及其可能遇到的过度娱乐化瓶颈展开分析,提出其适应本土价值的中国式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电视的发展历史来看,电视发轫之初,无不以娱乐节目为本.我国以往的电视教化色彩过浓,久而久之,大众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当前电视节目又掀起娱乐狂欢浪潮,在某种程度上责任丧失,显得庸俗、低劣而暴力.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期,传媒作为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应该承担起一定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电视娱乐节目如果一味强调"教化"职责,有失偏颇;但如果为娱乐而娱乐,一味迎合当下人们的狂欢精神,也不可取.  相似文献   

19.
方言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在当下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社会中似乎日渐没落。但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全国又掀起了一股方言热。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讨在电视节目中方言的使用对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丁磊 《声屏世界》2017,(6):49-51
当下的电视娱乐应属亲民娱乐阶段,电视综艺节目都把百姓作为主要传播对象.消费型节目《我的新衣》连续播出三季,收视率和收视份额良好,深受女性观众喜爱.但纵观这三季节目,发现其呈现逆生长态势.即通过服饰、购买终端和价格的变化,该节目不再面向普通受众,转而成为小众消费的电视节目.本文通过对节目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其逆生长的原因及其导致的结果,并思考亲民娱乐语境下消费型节目的生存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