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件] 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今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一个自称为“坏孩子妈妈联盟”,针对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抛开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 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事实上,是这些“坏孩子”以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爱心唤醒家长,而自发成立这一组织的。妈妈们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06,(6A):4-5
【事件】 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今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一个自称为“坏孩子妈妈联盟”,针对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抛开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 事实上,是这些“坏孩子”以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爱心唤醒家长,而自发成立这一组织的。妈妈们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编按]  相似文献   

3.
日前有则消息,乌鲁木齐市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自动照顾一个流浪儿童,这让家长在震撼之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组成“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教孩子  相似文献   

4.
没有坏孩子     
没有坏孩子?真的没有坏孩子吗?! 一个半夜拿石块打碎了人家玻璃窗的孩子也算好孩子?一个偷拿了父母的钱逃学去打游戏机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一个后来成了杀人犯的孩子还不算坏孩子? 确实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让老师们头疼,使同学们生畏,令家长们担忧。或许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坏孩子,或许将来会成为坏孩子。但是如果我们再问一问,谁说他们就是坏孩子,谁能保证他将来一定就  相似文献   

5.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让自己感到"头痛"的孩子.然而,作为教师,不要轻易地为这些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可以试着给孩子"找"一个犯错的理由.你会发现,在你的帮助下.这些孩子会慢慢地变得"可爱"起来.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错了就是错了,帮他改正错误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帮他找一个犯错的理由呢?其实,给孩子"找"一个犯错的理由,并不是为孩子的错误开脱,更不是有意寻找老师或家长的所谓"不是".因为,只有帮孩子找到了犯错的理由,才能帮助他真正认识犯错的根源,进而使之逐步改正错误.  相似文献   

6.
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大人们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我们孩子。这一次期中测试刚完,大人们又讨论开了,“你家的孩子成绩不错,是个好孩子!”“我这孩子不行,唉,真是……”难道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差就一定是坏孩子吗?那好,我给你们讲一个“好孩子”、“坏孩子”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幼儿园教师的心目中,其实是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之分的。只能说有的孩子比较乖巧、听话,有的比较调皮,有时候甚至会令人感到头疼。如果我们把后面这一类的孩子称之为"坏孩子"的话,那么就请你听听我们班的几个"坏孩子"的故事吧。谢小龙,是我们班学习上的"尖子",可也是一个"捣蛋分子"。老师提问时,他的手总是举得最高,回答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小学教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玄机”是家长给孩子戴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倒悬的利剑. 对此,一些家长还振振有词——只是想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老师的教学方式等,防止孩子在校被“坏老师”或“坏孩子”欺负.虽然家长有权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孩子的在校情况,但却无权监听老师的一言一行,因为老师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甚至抱着敌对找茬的行为只能让老师产生抗拒心理,伤害老师的尊严,加重老师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是其继《班主任兵法》后又一部给众多教师和家长以无尽启发和思索的教育类励志书籍。作者以日记体方式,纪录了一个特殊的初三班级短短28天的28堂奇妙的课程。28天,28堂奇妙的课,凝聚了作者十几载教学经验和智慧,让学生受益一生,更给万千处于茫然之中的教师和家长开了一剂良方,提供了一把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孩子的"金钥匙",极具实战经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学生、坏孩子,只有不懂方法的不称职的老师和家长。这就是作者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成长的烦恼     
李亚男 《家长》2008,(6):6-6
孩子的烦恼,就是家长的烦恼,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的烦恼加倍"送"给家长。因此,孩子的"成长的烦恼",也是家长的"成长的烦恼",更何况家长本来也在"成长"——成长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家长——这就算是成长所必须的代价吧。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案列中,家长不断强化的负面暗示,是造成小明成为"惯偷"的主要原因.当孩子第一次出现失误行为时,老师和家长所进行的批评教育都是在不停地进行负面暗示,例如说:"你为什么偷东西?你知不知道偷东西是坏孩子的行为?你这样偷东西大人知道了多么生气?……"不断强化"偷东西"这一负面暗示,使得失误行为逐渐变成错误行为(失误是偶发的,错误是惯性).在这一场错误的恶性循环里.家长和老师均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一个错误的角色,即负面暗示强化者.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17):9-10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应该不陌生,给我们启示也很多。它也是一个投资中的术语,也反映了人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规律,用在改变孩子身上正好适合。孩子是青蛙,教师是温水。我们在要求"坏孩子"遵章守纪的时候,在一开始就应该把"坏孩子"放进我们的温水,让他慢慢适应,我们不能急躁。即开始要及时、心态要平和、过程要平静。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世界》2012,(1):54
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有很多原因,阜阳颍州区的家长"淡香莲花"(网名)说,自己小时想学却没条件,所以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来学。针对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的不同原因,我们给出了一些分析与建议。有的家长看别人的孩子都在上兴趣班,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必须要上。这就难免会"盲从"———每个家庭有自己的特殊  相似文献   

14.
《青海教育》2004,(5):48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  相似文献   

15.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  相似文献   

16.
《父母必读》2013,(10):18-18
当“好孩子”很无趣,但是家长老师喜欢她;当“坏孩子”不仅有趣,还会赢得同伴的喜欢,可是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跟“坏孩子”玩儿……这个问题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遇到呢?父母到底引导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听话的乖乖女还是小魔女呢,或许其实好坏都不重要?@父母必读杂志携手现代教育出版社@萤火虫绘本特邀@一慢二看(李一幔)老师,为大家送上微访谈“做一个小魔女or乖乖女”。  相似文献   

17.
学生负担过重这把火越烧越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在这把火上"添了柴"。综观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三大误区:一是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现在的家长特别关注学校的文化成绩,总是以文化成绩去评价学校、教师和孩子。家长们不仅介意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还很关注孩子所在班级和学校的成绩,积极地给孩子排名次,将教师分好坏,给学校定位次,这样做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教师、学校的压力。二是一味增加孩子的家庭作业。许多家长不加选择地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有些家长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并不了解知识体系,只是一味地布置孩子做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这种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身心负担。三是过分注重孩子的课外家教。家长们是  相似文献   

18.
"望子成龙"是家长的普遍愿望,给孩子买些营养食品,制作好吃的菜肴是大部分家长努力去做的.但是,给孩子吃好吃饱,却大有文章.对于这一点,做父母的必须懂得科学饮食知识,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椰壳效应     
正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错误而并非肯定孩子的成绩。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面对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竟然能愉快地吃下去。同样的道理,与孩子沟通时,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亲子  相似文献   

20.
魏智渊 《班主任之友》2013,(Z1):105-112
一、"问题孩子",还是"孩子的问题"?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晚,我收到一位家长的QQ讯息,说班主任老师建议停掉孩子的某个课外班,因为孩子上课外班时非常不听话。家长想了好久,觉得这件事应该和我沟通一下。这个家长,不是那种胡搅蛮缠的家长,而是在家长中我认为很好交流的家长之一。她对学校的理念是非常认同的,对班主任工作也非常支持。开学不久,她就曾发讯息给我,想要捐赠图书给班级。因此我明白,这事儿,她肯定郁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