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气氛活跃,表明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交流。可是,在新一轮课改中,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教师对“课堂气氛活跃”理解偏颇,以为就是教师一呼百应,学生一点即透,亦步亦趋,有的教师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活跃气氛,讲得很热闹.小组讨论轰轰烈烈,认为课堂上欢声笑语,肯定是活跃气氛的一种表现。我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以这节课是否热闹,有笑无笑、笑声多少为依据。诚然,课上并不排斥笑,但有的笑是不好的,不应该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实行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学生课堂讨论热火朝天,笑声阵阵不断,课堂气氛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与传统的封闭式、灌输性教学相比,语文课堂气氛显然是活跃多了.课堂气氛活跃,表明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交流,这是优质课的标志之一.但有的教师对课堂气氛活跃理解有偏颇,以为教师一呼百应,学生一点即透.特别是讲公开课,有的教师不遗余力地使出浑身解数活跃气氛,讲得很热闹,认为课堂上欢声笑语,肯定是气氛活跃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为体现新课改理念,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课上常会专门设计一两个学生活动的环节.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活动只注重形式和热闹而忽视其目的和意义.组织学生活动,应有目的讲实效,有形式讲成效,有气氛讲绩效,实现学生活动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课堂气氛活跃”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之一。有了这个指挥棒,出现了一些老师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冷静地思考被认为是冷场,学生埋头写作业被认为气氛不好,公开课、研讨课,也大都选一些便于感官上操作,通过活动能热闹表现的内容。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种种现象有以下几种。造势型。一种是语言鼓励:“棒!棒!你真棒!”还有一种就是只要老师说“说得好”,学生就会有节奏地鼓掌:啪,啪,啪啪啪。一节课十多次的鼓掌突显课堂气氛之热烈,为课堂气氛造势。激将型。老师说:“某某小朋友能不能干?”学生有气无力地说:“…  相似文献   

5.
在平时的听课和教研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游戏似乎成了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课堂上制胜的法宝,每节课至少会有一两处游戏设计,公开课、展示课上就更少不了游戏了?确实,在英语课堂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但是学生在游戏中唱唱跳跳玩玩笑笑,气氛是活跃了,场面也很热闹,在这活跃与热闹的背后,学生对知识究竟掌握了多少呢?游戏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陈敬波 《学周刊C版》2011,(11):168-168
在课程改革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现在课堂上.教师单纯讲、学生呆板听的现象少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了.课堂上热闹起来了.教师和学生都“活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也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七年的尝试.笔者感到在此方面微有收获.愿把做法谈一谈。  相似文献   

7.
李富 《新疆教育》2012,(5):22-23
试卷讲评课无疑是常规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课型。许多教师想上却又怕上这种课,总觉得这种课不容易上出激情且吃力不讨好。现实中我们也看到许多这样的试卷讲评课:教师从头讲到尾,课堂气氛沉闷,讲评课的功能单一,学生有的依旧茫然,有的已不耐烦。如何:让讲评课生机盎然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正>判定一堂课是否优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或隐或显的标尺——课堂气氛。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显得生动有吸引力,听课的领导、教研员也常常被课堂活动吸引,更倾向于将这样的课确定为优质课。确实,这样的语文课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我们讨论语文课的优质与否,如果被"气氛是否活跃"牵着鼻子走,就容易失之偏颇。1请看一位教师在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二下)一课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9.
曾经听过许多同行上《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的公开课,有的教师讲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准,很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也做得很好,课堂气氛较活跃,使我受益匪浅.但有的教师对这节课的讲解往往不尽如人意,或顾此失彼,或讲解知识有失偏颇.本学期笔者曾经上过该节的复习研究课,下面结合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做法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其乐融融,似乎让平静、单调的课堂变得热闹、生动了,许多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略了默读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会造成"冷场",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因此,极少有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默读训练,即便采用,也是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课堂气氛活跃的标志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活跃课堂气氛的具体做法有很多,大致包括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出衡量这节课的标准;介绍新的语言时,教师应充当“示范表演者”;教师担任指挥让全班学生局部或个别操作,多提问、多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来,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参加某一级的优质课评比,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班级彩排了几遍,甚至连哪个同学如何回答哪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心准备。我想,这样的课即使上得再精彩、再热闹,也是毫无价值的。就课堂教学而言,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般都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若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怎样的气氛才叫活跃呢?一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七嘴八舌,“是不是”“对不对”之声到处都是,这种课堂气氛是不是真正活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发言踊跃,不管教师叫到与否他们都会举手,甚至不管自己能否回答都举手,…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师论坛活动。在会上,一位老师谈到了“不在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的观点,我当即表示赞同她的看法。确实,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进行过思索,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一点实践。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初期,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对话”,气氛非常活跃。读一读、演一演、讨论交流、观看录像等形式在课堂上屡见不鲜。似乎,气氛活跃证明了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性强,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但是,冷静地分析这热闹的课堂,其实掩盖了真实的问题,存在着很多隐患。其一,热闹的课堂不符合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4.
有幸听到某优秀教师执教的一节<奇妙的克隆>的公开课教者教态亲切自然,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教学进程推进也很流畅.这些都符合当下好课的评价标准,受到听课者的好评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但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却产生一些疑惑:这样的"课堂生成"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呢?辗转思之,笔者认为在这节课中执教者和一些听课者在"课堂生成"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有必要廓清.  相似文献   

15.
大凡有名望的教师上语文课的最大特色就是想尽办法活跃课堂气氛.讲讲练练,练练讲讲,允许学生前后左右,你一言,我一语,甚至离开桌位,交头接耳,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得像一锅沸腾的开水似的.但活而不乱,课堂显得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学生分分秒秒浸在"活"的气氛中思考、提问、质疑.上这样的课,学生会对教师讲析的内容理解透彻,印象深刻,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都能铭记心间,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6.
“活”,堪称教学之精髓。广大教师必须放眼于“课堂”这个主战场,向45分钟要质量,把握整体,才能把课教活。下面就此问题,浅谈我的一点看法。一、“活”与课堂气氛活跃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活”的前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很难设想,压抑、沉闷、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应注意课堂活跃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把课堂活跃当成课堂教学的目的,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惟一手段,一味追求场面的热闹,从“满堂灌”走向“满堂笑”,就大错特错了。结果呢,学生所学了了,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片面追求…  相似文献   

17.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课上太沉闷,导致课堂教学也很沉闷,并且常把这种结果归结为自己的性格不活泼,所以“生如其师”。但是笔者却不这样认为,首先课堂气氛的活跃不是表面上热闹,而应该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尤其在数学课堂上,而这主要与教师的出示的问题有关,与教师的性格相关极小。  相似文献   

18.
一、过度的热闹抢占了静思 过去的课堂,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现在课堂氛围是否热烈成了许多教师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合作探究、操作表演、观看课件……热闹花俏的形式代替了学生的静思默读,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9.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课上太沉闷,导致课堂教学也很沉闷,并且常把这种结果归结为自己的性格不活泼,所以"生如其师".但是笔者却不这样认为,首先课堂气氛的活跃不是表面上热闹,而应该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尤其在数学课堂上,而这主要与教师的出示的问题有关,与教师的性格相关极小.比  相似文献   

20.
一、营造活跃、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以往的习题课上,最常见的是:老师在上面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一节课上下来,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死".这种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及时的交流和反馈,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要想打破这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旧有格局,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必须有一个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