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抓住对话 设计教学──《狼和小羊》教学构想建水县第一小学何跃波《狼和小羊》是“九义”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这篇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教学此文时亦可抓住对话来设计教学。一、从对话中领会“人物”的各自目的初读课文后,让学生了解狼和...  相似文献   

2.
基于安吉拉·卡特的《与狼为伴》小说文本来探讨德勒兹的"生成——动物"概念。文章认为卡特小说在童话与哥特式恐怖两端中间寻找一个不断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天地。结合故事文本,卡特通过颠覆理性的二元逻辑,利用故事叙事的时间特点,为"生成——动物"提供了场域,而"生成——动物"在对《小红帽》的戏仿中,在狼与人之间不断配置,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狼和鹿》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作者按照“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结构全篇,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旨在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相似文献   

4.
《倒立行走》是蒋军辉于2018年在《上海文学》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回忆的口吻记叙了"我"的初中老师——马玉宝老师在学校发生的诸多事件。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语言学的方法,按照篇章单位——结构——系统的模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该文本的多义结构与语义网络,最后从意义层面深化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和王跃文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边城》和《漫水》,分别是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和《漫水》同以地域命名,同以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一方山水的风土人情。在写法上,王跃文继承了沈从文"乐园——失乐园——重建乐园"的桃源模式,以及"诗意追求——人性书写——重筑民族品格"的叙事策略,又在写作立场、写作视域、情感态度上有新的超越。考虑到这两篇小说的特点,以比较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述,更能见出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乡土小说从主题到写法上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舍伍德安德森的《手》是其小说集《俄亥俄州的温斯堡镇》中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深入人物的精神层面.塑造了一位孤独远离人群的怪诞人——飞翼比德鲍尔。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篇小说中的写作风格,来阐释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反应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8.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成功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猫》、爱伦坡的惊悚小说《黑猫》和当代女作家欧茨的小说《白猫》中均有"猫"意象。在某种程度上,猫和女人具有特征相似性,"猫"的形象映射的是文中"妻子"的形象,"猫"的行为映射着妻子的行为。因此,从描述不同时代女性地位的角度,这三篇文章具有相似性和代表性。本文试从三篇小说中猫与主人公关系,即猫对其的亲密性来探究三篇小说中妻子的女性意识,以分析女性地位的变迁,以期从女性主义角度把握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10.
《重返狼群》是2012年李微漪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的一部记录性小说,作品中的狼形象一改往常形象,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作品中的狼可爱、有人性、懂得感恩等等,作者在作品中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描写我们所不知道的狼的特性,是对"狼意象"写作的一种陌生化探索,本文将主要分析小说中狼意象的陌生化以及作者这样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祝福》是一篇阶级教育的生动教材。学生由于年纪和社会阅历的关系,对于祥林嫂的悲剧往往只看到她的两次死了丈夫和儿子被狼吃掉。然而这篇故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因此,在教学时,  相似文献   

12.
<正>如何引领中学生去接触并鉴赏《红楼梦》这样一部巨著,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中学语文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这篇课文时,习惯性从小说的"三要素",也就是情节、人物、环境来一一解读这篇课文,课堂教学程序也是从这几个方向去一一关联对应——先梳理情节,后剖析环境,最后分析人物。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确实是欣赏小说的三个着力点,但并不是每  相似文献   

13.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作者以小男孩安利柯的语气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近一年中在学校发生的种种事情。有些文章是前后有联系的。在这篇《奖品授予式》的前面一篇中,介绍了这个授予式和他们学校领奖的孩子是怎么选出来的。文章开头就描写了大剧场里人头攒动的环境,为下面的内容定下基调——场面描写。文章的开头就抓住了"场面"的核心——人。想想看,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通过一种概念去理解体会另外一种概念,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隐喻的使用使得文学作品简洁而生动,明了却富有内涵,展现了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增加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分析一篇文学作品——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由于隐喻贯穿其中,向读者传递了大量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高健 《学语文》2014,(2):42-43
正《复仇》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是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汪曾祺认为可看做他早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一篇寓言体小说,《复仇》是一篇具有现实指涉的小说,汪曾祺也自陈这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直接指涉是中国40年代中期的时局,或如杰姆逊所说的"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但纵观小说,并不只有一层表层指涉这么简单,小说开篇所引用庄子之语:"复仇者不折镆干。  相似文献   

16.
<正>一、导入,概括主要内容、梳理小说情节1.导入,复习小说三要素同学们,语文课本的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导读告诉我们:"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单元导读中还告诉我们学习小说要注意语文要素——人物、环境、情节。通过对《桥》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就是要通过环境、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篇短篇小说,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齐读课题——《穷人》。  相似文献   

17.
设计意图《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除介绍相关知识外,还按照这一话题精选了两篇(第一篇精读,第二篇略读)小说供学生阅读。教材编  相似文献   

18.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自然主义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从狗到狼的嬗变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摧残刻画得淋漓尽致。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构这部小说,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了作者的整体生态观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  相似文献   

20.
<正>《芦花荡》是被誉为"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孙犁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使残酷的战争变得极富诗情画意。武汉大学林焕标、卢斯飞说:"它们(景物描写)绝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所以从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话题导入《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全篇都洋溢着诗情画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