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考察1928年济南惨案后的报刊文章,可以发现当时中国舆论界对日本军阀政府与日本人民之关系的辨析,已由寄望于日本人民及在野党遏制军阀政府转向强调日本民众和军阀政府的一致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报刊舆论对日认识的发展过程,对展现这一事件的诸多面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这样的战士》作于1925年12月14日。鲁迅说:这篇“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的。这里所说的军阀主要是指北京当时的段祺瑞政府。段本来是袁世凯手下的大将,在北洋军阀中属皖系。1924年11月,他任军阀政府的“临时执政”,对外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对内反对领导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反对进步的孙中山和爱国的人民群众。鲁迅把段祺瑞等统治的年月称为“可诅咒的时代”,把他们势力范围下的区域称为“可诅咒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1895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以甲午战争为界,中国人前后的日本观变化很大,之前对日本充满轻视,之后则是主张学习日本,这一思想的变迁轨迹也反映在近代报刊中,《申报》作为当时影响力巨大的近代报刊,发表大量有关日本的社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1929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这是第一个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是在日本取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个外国人.这个消息轰动了当时的日本,日本报刊以及当时世界主要报刊都在头版刊登了这一消息:日本的理科学者们专门集会庆贺他的成就.这位中国留学生,就是来自浙江省绍兴的陈建功.  相似文献   

5.
1929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这是第一个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是在日本取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个外国人.这个消息轰动了当时的日本,日本报刊以及当时世界主要报刊都在头版刊登了这一消息:日本的理科学者们专门集会庆贺他的成就.这位中国留学生,就是来自浙江省绍兴的陈建功.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山西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之一。日本侵略者为破坏中国人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对山西各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还对山西军阀秘密诱降。阎锡山为了反共和独霸山西,也主动向日本侵略者多次接洽投降条件。研究这一段阎、日秘密勾结的历史,有利于全面了解华北地区抗战史。笔者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阎、日勾结情况略作探讨。一、阎、日的历史渊源与秘密勾结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1919-1925年间日本驻苏州领事馆先后四次向日本外务省汇报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状况。此间,受国内、国际政治环境风云变幻之影响,军阀派系、日本等政治势力逐渐向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渗透,并影响着报刊的舆论论调。苏州本地印刷出版业发展滞后性与不完善成为苏州地方报刊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受地缘特征的影响,苏州地方报刊对时事评论则多借用于上海方面发行的报刊。  相似文献   

9.
1931年全国范围的水灾,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损失惨重。文章结合当时具有重要作用的报刊《申报》,以山东省为视角,探讨山东作为受水灾影响严重的大省之一,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此次水灾的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二、社会的动乱和达夫的徬徨如前所述,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一度曾被军阀袁世凯所篡夺,后来袁世凯虽然被打倒了,但是军阀割据的局面并没有解决,一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分别割据了一些地区。他们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独裁,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当时只有国民革命政府控制了广东一带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儒学理论家和遵循儒学的实践家,大都将民本理念作为治国的一条主线。尽管在实践中,民本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这种思想本身,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个清醒的统治者都应该懂得,一个政权的获得,首先要合民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更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是要垮台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民众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关键作用。这便是从儒学民本或人本思想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关东军是日俄战后日本驻屯于“关东州”及南满铁路沿线军队之总称,1919年4月正式成立。关东军的发展以“九一八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作为日本侵华的急先锋,关东军在东北收集情报,收买土匪汉奸,颠覆、破坏中国内政,先后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事件。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沦陷区的工矿业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在东北,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统制;"满铁"、"满业"两大会社对工矿业实行了高度的垄断。在华北和华中:日本政府把经济划分为统制事业和自由事业两种,统制事业由两大"国策会社"经营,自由事业通过"军管理"、"委托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等五种方式占有。日本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造成了中国工矿业的畸形发展,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绝境,也截断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抵制日货运动是民初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广大民众参与外交、反对日本侵华的一个重要方式。持续不断的抵制日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对华政策,进而间接影响了民初政治的走向:它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在侵华手段上向温和的方向发展,也牵制了日本对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的参与和支持,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局的变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抵制日货运动也使日本从列强的联合阵营中分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联合干涉,日本也因此加紧在革命阵营中寻找新的代理人,对中国革命阵营的分裂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但作为发动全面侵华战略的序幕-卢沟桥事件,并非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出于自身的利益,企图“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事件发生之后,在对华派兵问题上,日本政府内部产生“扩大派”与“不扩大派”之争。经过几天的争论,日本内阁决定向中国派兵。此时,日本军部均是以“临命”的指示对日军下达派命令。事件虽不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但也绝非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总计划实施的必然结果,具体是由驻扎在丰台的日军第三大队队长-木清直等人策划的,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军事演习,侵占卢沟桥附近的演习场,夺取宛平县城。一木清直等人事后又编造谎言,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他们的言行暴露了卢沟桥事件的真相,日本帝国主义借卢沟桥事件,提前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迎接胜利,严惩日本,国民党政权在二战期间就开始思考其战后对日政策。开罗会议及宣言作为中国对战后日本政策构想的原点,直接影响了国民党政权战后对日政策的设计。在开罗会议上,国民党政权所展现的对战后日本政策的策划是全方位的,虽然许多策划仅是原则上的声明。其中的一些想法在1945年7月26日通过的《波茨坦宣言》中被再次采纳,为战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国民党政权在开罗会议上的政策提案不仅反映了蒋介石希望打倒日本军阀、尽快结束战争的想法,而且表现了其作为崛起大国的全球意识与区域观念。设计战后政策的行为除了表明中国未雨绸缪之外,更表明其对于未来地区秩序建设负责任的态度。这些政策设计在当时影响了盟国的战后日本决策并为亚洲国家的自由与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来,日本申请“入常”、篡改历史教科书、小采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触发了我国民众自发的反日爱国行动。有的城市还爆发了针对日本右翼的示威活动,个别地方甚至发生了过激行为。某些过激的言行成为日本右翼势力用来操纵舆论、恶意煽动的工具。本文从日本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介绍了日本的文化知识,以期增进广大青年对日本民族的进一步了解.促进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化的庞杂、多变是举世公认的,其中名目繁多的“道”或“术”实质是佛教观念渗入日本民族意识的产物。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对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影响极大。“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及真谛。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对日本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仍起着有形无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经济从复兴到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国内关于经济发展道路与战略选择的多次论战所带来的诸多理论成果,以及政府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正确决策。而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困境则与政府及民众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过分迷信不无关系,更与对当时"理论之辩"的忽视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