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陈雄 《语文知识》2005,(11):43-44
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800字以内,体裁不限。看到这样的作文题,我这位高中语文教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古人古事古诗古文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学会从古代选材,借古喻今,以古释今,将古人古事与作文话题巧妙勾连。运用别具一格的写法创新作文,表现题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让我们先看看今年湖北省的语文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以上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这道作文题与传统的话题作文比较,惟一的区别就是没有…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学生认识生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领略美感,融情入景",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的理解,用个性化的书面语言外化出来。  相似文献   

5.
精彩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常见的高考作文开头的写法有十种:排比入题、整散交错、引文入题、形象入题等。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  相似文献   

7.
孙卫华 《现代语文》2010,(9):124-125
谈及高考作文,业内有句行话,叫“得作文者得天下”,每年的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都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可见作文在语文学科中的分量。可是,无论是从平时的学生作文还是决定成败的高考作文的质量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在立意、选材、语言和作文的谋篇布局方面儿乎千篇一律,味同嚼蜡,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习惯,要使学生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必须要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近观与遥望     
[作文试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根据以上文字作文,题目自拟,800字以内。体裁不限。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高考满分作文的炒作中,不少同学看到了一些辞采华丽之作,便纷纷起而模仿。于是在高考作文中,浮华文风多了,朴实文风少了;古人古事多了,现实中人少了;矫揉造作多了,真情实感少了。这是一种很恶劣的  相似文献   

10.
柳泽泉 《当代学生》2012,(Z2):36-37
刚读完这一组高中生写的考场作文,我不由地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们的学生,能在这几"入"几"出"之间,努力锻炼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文章切忌随人后”,又道是:“文若春华贵出新”。由此说明古人为文,力求推陈出新,也为今天作文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入了诸多全新而又实用的理念,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作文要注重创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也有创新这一项,目的都是鼓励学生作文能有个性,有创意。  相似文献   

12.
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以其内客和文体的开放性,以及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一直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成为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的重要突破口。这是一场全新的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变革,它彻底结束了应试作文训练模式化、立意单纯化、表达简单化的历史,使高考作文命题步入充满人文情怀、发展人性和创造性的良性轨道。这种作文命题方式今后还将继续存在,而且还会不断优化、成熟、科学。最近,国家考试中心透露:2002年高考作文还将采取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这一高考作文命题  相似文献   

13.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审美教育是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 ,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其素质和品格升华的教育 ,是一种“发现”美之后而产生愉悦并乐于亲近、乐于接受的教育 ,是一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育。因此 ,我在中学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诗词的美育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 ,提出以下不成熟的方法 ,供各位同仁参考指正。一、知入知出法这一认识过程分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两个阶段。所谓“入乎其内”是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作品外部的形式 ,“沿…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作文题型虽然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之分,但从本质上无非就是两类:虚题和实题。虚题实写需要学生准确定义、化大为小,发散拓展、理性思辨;而实题虚写则要求学生把握特点、立足本意,联想立论、以小见大。从具体高考作文题入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虚实转换的方法,最终达到虚实相通的效果,在激烈的高考考场上打造高境界的作文。  相似文献   

15.
一、忌事例老旧单调,宜引入“活水”可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时间收听央视一台的“新闻联播”,用简洁的语言把播报的国内外人物事迹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按话题分类整理,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文素材库等到考场作文时便能打开思维通道,随意驱遣调用。如2004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2005年高考优秀作文《出乎其外,入乎其内》中就引用了任长霞的事迹: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位女英雄任长霞,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济贫,顾及人民大众利益;“入乎其内”,她除恶扫黑,铁面无私将一…  相似文献   

16.
李桂林 《现代语文》2008,(6):108-10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道出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指出了观察、积累对创作的重要性,真可谓一语中的。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相似文献   

17.
韩志勇 《现代语文》2010,(11):156-157
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落下了帷幕。虽然平时我们会抱怨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但作文作为高考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道题却是不争的事实。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绿色生活”,当学生走出考场,作文题公之于众,与往年一样,又是众说纷纭。其实,联系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笔者最大的感受便是:考场上,请写说理性记叙文。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满分作文的炒作中,一些考生看到了不少辞采华丽的高分之作,纷纷起而模仿,他们一味追求语言的华采,一味写历史文化名人,于是在高考作文中,浮华文风多了,朴实文风少了;古人古事多了,现实中人少了;抒情味浓了,记叙味淡了;伪真情多了,真性情少了。这是一种很恶劣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正>阅过高考作文卷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考试作文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自我,没有个性,缺少个体生活体验以及生命感悟的个性魅力。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批阅中,也会看到学生写议论文时用商鞅、屈原、司马迁等人的故事作为论据论证生命与生存等观点,无我之境,多就陈词滥调,乏善可陈,没有新意。一、解读高考作文题,写生命体验亦可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江苏省高考作文越来越关  相似文献   

20.
朱瑛  史剑波 《辽宁教育》2010,(1):110-112
记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认为,我们教师解读教材,也应该如此,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入乎其内,走进教材,你才能和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唯有出乎其外,跳出教材,你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入乎其内”,是要把教材读“厚”;出乎其外,是要把教材读“薄”。读“厚”是为了深入,读“薄”是为了浅出,“厚”是为“薄”服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