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背景:2005年1月11日上午,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在兰州商学院正式成立。所长由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担任。研究所以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条锈病控制技术体系作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宽研究领域,包括开展小麦抗病遗传机制、杂种优势利用、航天育种、相关的栽培技术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该研究所在甘肃省各地合作建立了6个科研基地。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的成立,对于选育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促进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在20多年间翻了一番多,就是得益于优良品…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07,(7):4-5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与硬粒小麦新品种选育”支持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环境署(以下简称ENEA)合作,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粒小麦品种,丰富了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为硬粒小麦在我国的商品化生产创造了基础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于1987年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驻地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主要面向全省高寒山区,开展高山经济植物(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品种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及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引领、支撑高寒山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多年努力,我所形成了高山药用植物、食  相似文献   

4.
张维东 《华夏星火》2004,(12):17-17
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49年2月,隶属于大连市科学技术局。是大连市唯一一所以从事果树、蔬菜、粮油及食用菌等新品种选育、引进和高产栽培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应用与开发相结合,重点解决本地区农业生产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  相似文献   

5.
朝阳市是辽宁省的农业大市,2003年7月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与朝阳市政府签定了科技共建协议。七年来,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做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与朝阳市科技共建的实施主体,通过朝阳市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选育、引进、示范;为朝阳市农业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支持农业《科技苑》栏目等措施,很好地完成了科技共建任务,促进朝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实现了院市共赢,科技共建工作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一年,甘肃省白银市各级农技中心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以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农业技术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为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陈世庆 《青海科技》2001,8(6):16-18
一、“九五”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 “九五” 以来,我省农业科技工作认真贯彻“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省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03项,其中获省、部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6项,青海省农林业科技进步奖28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24项,青海省农业丰收奖15项,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八五”时期的37%提高到2000年的44%。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有新进展。“九五”以来,农业科研单位选育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利用我国2009-2018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结合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越大,农业经济增长越快;农业科技创新不仅直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而且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大小分别为44.31%和32.46%.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促进效应不仅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需要协调农村金融与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学     
冬小麦新品种长麦5079选育及体会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长93-5029为母本、中间材料85矮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长麦5079,在2003-2005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一组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达6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救灾作物,对稳定全省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由于生产上应用的大多数都是菜用型品种,缺乏集抗旱、丰产、抗病、高淀粉、适应性广等综合性状的优良品种,选育高产高抗的品种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采用费用少、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品种间杂交,选育适宜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抗马铃薯新品种,对于促进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稳定提升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及高效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2007BAD30800)是2007年省部会商重点项目,属于农业重要技术攻关领域研究项目。项目由广西农业科学院承担,项目主持人为甘蔗专家、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杨瑞教授。该研究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拨款,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配套支持,主要解决我国当前糖料蔗生产中突出的科技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和蔗糖分,提高科学种蔗的水平,促进蔗糖业的科技进步。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状况不仅与农业科技的供给有关,而且与农业科技的需要有关,即受制于农业科技供求的均衡情况。文章建立了我国农业科技供求均衡点运动的一般模型,探讨了农业科技供求的均衡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农业科技均衡点有效运动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供求均衡点有效运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内江科技》2013,(11):140-142
<正>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林果研究所是内江市农业科学院2011年2月为拓展新领域新设立的研究机构。林果所自成立之日起就紧紧围绕市农科院"巩固优势、拓展领域、开拓创新、服务三农"的工作思路,针对内江市果树、绿化林木产业现状,开展林果相关领域的新品种引进、筛选与选育,配套技术引进、集成,攻关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等技术,并积极参与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培训等"三农"服务工作,旨在为我市果树、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烟台地区农科所是1958年建立的一个直接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农业研究所,有160名职工。55名科技人员。设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六个研究室。还有情报资料、办公室、总务室、生产组(农场)等管理单位。试验地五百亩。这个规模不大的地区研究所,多年来,从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大力开展了几种主要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如作物育种,他们先后选育了40余个小麦、玉米、地瓜、大豆作物良种,使烟台地区主要作物普遍实现了良种化和几次更新。小麦新品种,在全区推广40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50%o其中有三个品种突破了亩产千斤关。其中“蚰包”小麦,秆矮,抗倒,耐肥水,较好地解决了亩产千斤与倒伏的矛盾,在全省首次突破千斤,并相继出现了一批千斤小麦社、队。这个品种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0):F0003
恩施州农科院以科技为支撑,以 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科研领域创新 为突破口,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力度, 以满足农业农民的科技需求,确保农 业增产、农民增收。农科院先后组建 了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红 薯、油菜等育种课题组,在品种创新 上,累计选育推广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对加强和促进我区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着力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生产能力,实现我区农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自学 《软科学》1995,9(4):61-63
关于河西走廊资源开发型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甘肃省张掖师专金自学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说,依托市场配置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农业市场体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一项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小麦增产新技术——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简称地膜小麦或穴播地膜小麦)经过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李守谦研究员等人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陇原大地诞生了。同行专家认为,这是继杂交稻、杂交玉米、地膜玉米、水稻早育稀植之后,我国粮食增产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的冻害主要是指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倒春寒)。在我国北方麦区冻害时有发生,个别年份已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影响小麦冻害的因素很多。本文通过对影响冬小麦抗冻性几个关键因素的分析,进而提出了预防冬小麦冻害非常实用而且非常有效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4):86-87
<正>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环境资源研究所部分课题,于2011年成立。中心坚持"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学风,瞄准学科前沿,立足生产实际,致力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形成了以隋启君研究员为带头人的中青年创新团队等工作。中心重点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新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核心种苗生产和新品种脱毒种薯繁育、栽培技术研发、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控技术研究和马铃薯加工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中心拥有科技人员22名,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2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