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稿新闻,在各家媒体都或多或少存在.按成因划分,软稿新闻可分为收费新闻、红包新闻、促发行稿和关系稿等,不一而足.这些新闻,收费新闻、红包新闻是赤裸裸的交易,"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促发行稿、关系稿是隐性交易、背后利益交换,"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软稿新闻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那就是讲人情,讲好处,不讲新闻价值、不讲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2.
问: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编辑部有人好上稿。你是怎么看这问题的? 答:不可否认,现在报纸上确有关系稿。人民日报严重不严重,不能说严重,也不能讲不严重。但与别的兄弟新闻单位比,人民日报因为用稿通过的关口多,质量差一些的关系稿是不易见报的。我也经常收到不少的关系来稿,除质量好的推荐见报外,多数被装进了大麻袋。我认为,靠关系写稿见报最终是靠不住的,而靠质量取胜才是最根本的。问:现在新闻商品化的不正之风侵蚀着新闻队伍,甚至出现花钱买稿子的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答:我明确表示,花钱买稿是错误的,是新闻界的一种耻辱。现在,有的企业请记者去采访,除了车费、伙食费、住宿费全包外,据说临走时还要送“红包”,里边装着“大团结”,大报小报还分等级,名曰  相似文献   

3.
歪风不可长     
有的老记本领高, 不正之风大胆搞, 新闻发布按惯例, 吃罢佳肴收红包。厂家产品当试用, 笑纳礼物岂能少。拿出版面做交易, 张口伸手索酬劳。有偿报道一挥就, 论行计价算公道。不给好处不动笔, 千把块钱一篇稿。职业道德全不顾, 能多捞时便多捞。此种歪风不煞住, 发展下去怎得了!  相似文献   

4.
如何处理好新闻信息的数量和分量、长稿和短稿之间的关系,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编辑必须要重视的课题.笔者认为,这对保持报纸的生命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荆成 《青年记者》2010,(18):20-2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尊重事实、把握真实,这是对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不讲事实、不讲真实,就是说谎,就是骗人,新闻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所谓"坏新闻",不管属于哪类,坏的本质都是"不真实"。  相似文献   

6.
温州都市报的"老师伯讲新闻"栏目开办于2008年,被评为第五届浙江新闻名专栏。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问卷调查中,"老师伯讲新闻"作为"读者印象最深栏目"在同城媒体中得票最高。栏目创办五年多来,在影响日益扩大的同时,却也难免给人留下"上了年纪"的印象。尤其是在网络媒体时代,如何将栏目推陈出新,不"倚老卖老",吸引广大年轻读者,是"老师伯讲新闻"栏目的编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互动微值化以前,在温州城里,"老师伯"讲的新闻故事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能在市并中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7.
吴锋 《新闻传播》2004,(10):42-43
在新闻界,“首例新闻”很容易被评为月度或年度好稿,在全国各类获奖稿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中,首例新闻占了很大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和报道首例新闻是记者们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函授中心老师: 我在学习新闻写作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难题。现整理提出,请老师帮助解答。 (1)新闻讲绝对真实,可小说讲曲折的情节,散文讲美和诗意。请问:如何在写作中将这三者结合起来? (2)在基层,新闻线索不可能天天都有。那么,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新闻线索可写时,初学写作者应怎样练笔? (3)如何跳出书本和新闻写作模式的束缚,把新闻稿(特别是消息)写出特色? (4)业余报道员应如何了解上级的宣传精神和本单位的新闻素材? (5)向军报投稿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才能多登稿?  相似文献   

9.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自去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媒体新闻采编人员纷纷深入基层,采制出一批批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事实说明,"走转改"是新闻人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1.
千淘万漉始得金”,讲的是淘金者不停地淘,才能获得真金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讲的是写作者不厌烦改,才是写好妙文的关键。一位知名的新闻大家曾深有感悟地说:“路是走出来的,金是淘出来的,精品是改出来的。”这深刻道出新闻写作“改为成功必经路”的真谛。我自己在写稿、编稿、改稿的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我写过一篇《靠谁来“变”?》的小言论,文章主旨在于评论社会上人们都在埋怨精神文明建设难搞,阴暗、肮脏的东西太多,但大多止于抱怨,见诸行动、从自己做起者少,就如反腐倡廉缺乏李高成(电视人物)一样。原稿中我用直接叙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蔡华东 《新闻前哨》2013,(7):12-14,18
今天结合大家的新闻工作实践,和可能存在的一些思想实际,做一点漫谈。我们的培训,是开放式的,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或理论传播,而是一种互动,一起讨论,互相启发,尤其希望有一些好的争论。通过讨论、争论,真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我们才真正有所提高。我今天讲当今非常时髦的三个词,"青春梦、正能量、建设者"。按照这三个词,讲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龙传永 《新闻窗》2012,(3):83-84
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是个大问题、老问题,也是个难解决的问题。不讲真实性的新闻不时在一些媒体报道中或多或少地暴露出来,依我之见,原因有三:一是责任心不强;二是为谋求轰动效应而炒作;三是追求上稿率。  相似文献   

14.
说新闻,是播报形式之一。本质上讲是对新闻的解读和简短评说,主持人要做好"说新闻"节目,就要处理好这四个关系:"说"与"播"的关系;"纵"与"收"的关系;"声"与"情"的关系;"疏"与"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0,(18):26-27
对来源不明新闻、自策划假新闻、被策划假新闻、软稿新闻、断章取义新闻、不科学新闻、侵害性新闻、偷懒新闻等类别的坏新闻,媒体人怎么看待?是否曾创作或编发过这些坏新闻?所在媒体刊发和处理坏新闻的情况怎样?读者怎么看待坏新闻?在阅读时能否识别出坏新闻?本刊分别针对媒体人和读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16.
报纸编辑的职责是编好稿、组好版,而编好稿的前提是选好稿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企业报当然也不例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企业报的新闻编辑,要把好选稿关,必须坚持把握“三性”,即舆论的导向性,稿件的“新闻性”,报纸的“取向性”。  相似文献   

17.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19.
李飞 《新闻传播》2010,(3):99-99
之所以这么晚写下这段文字,回首"沿边行",原因有三个。一来,我只是个新闻报道实践者,不善也不会写新闻论文;二来,实践是最好的新闻,怕一总结,就"搁浅"了;三来,"沿边行"一路千头万绪,总怕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20.
宋超 《传媒》2015,(1):1
上海新闻界以极大的热忱,迎来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报告团到上海来作报告.我们听好记者的好故事,感受的是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诉求、新闻工作者的正气. 为推动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弘扬新闻工作者优良传统,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从2014年8月开始,联合组织全国新闻采编人员,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并于第十五届中国记者节之前举行了演讲比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