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培养教师、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者管好一所学校的根本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生活对人们的要求已经今非昔比,与此相适应的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搞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在此,笔者以分析我校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为棋入点,对提高教师素质的方略问题进行研究。一、我校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培养教师、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者管好一所学校的根本性工作。校本研训具有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内涵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基于现代教育的种种现实,学校尝试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建立成长档…  相似文献   

4.
面对新世纪,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成都市棕北小学的李国湖校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李校长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没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没有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根本无法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  相似文献   

5.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够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及早筹划,主动适应,为新型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年提高。”可见,…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职业职责和职业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程 《高教论坛》2006,(1):105-107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育的兴衰成败,教师是关键。探讨新时期教师的职业职责和职业素质,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目的的需求和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焦点。我们对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8.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的发展,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是目前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认为,为适应未来21世纪的要求,积极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务之急,而提高教师的素质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嘱,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因此,中小学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提高到现代化这一高度来认识,为实现学校自身的现代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时代赋予学校的基本要求。调兵山市教育局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学校是培育人的机构,影响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近十几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种国际间的竞争,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综合国力的竟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类社会将要进入21世纪,21世纪呼唤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素质教育就是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提出的.同时,教育又离不开教师,教师在教育的三大要素中起主导作用,于是,有人进一步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素质教育倡导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发展,这一切工作,也都需要教师来完成.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彭志宏 《教师》2011,(12):16-1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近几年来,湖南省华容县实验初中(以下简称"我校")坚持做到了:关注教师成长,培养高能教师,以高能教师构建高效课堂,以高效课堂培育高质学生,环环相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可持续发展。一、关注教师成长,培养高能教师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好坏。“学高方为师”,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实施的是一个群体性“高能教师”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4.
邹利英 《考试周刊》2013,(7):133-134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其创新能力的高低上。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显得至关重要。在物理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则是落实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下面主要阐述在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提升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艳瑾 《职教通讯》2011,(22):70-7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首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和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就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问题探讨具体做法,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大批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王振宇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2):251-251,253
素质教育决不能片面地理解为针对学生的教育,首先是教师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学校的重要性等于学校教师的重要性。”它充分表达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没有教师就等于没有学校,没有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也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更谈不上优质高效。教师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是推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这既给我  相似文献   

19.
学校要发展,质量要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固本之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促进教  相似文献   

20.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育部 “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专列 “跨世纪园丁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具体部署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可见其意义重大, 亦可见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形势之迫切。本刊专门就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采访了部分幼儿教育专家和幼教工作者, 并同时推出 “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专题”, 敬请大家关注, 欢迎大家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