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兰州市公安局“封杀”新闻记者 2002年8月1日,兰州市公安局将一纸“公函”送到兰州市内6家都市类报纸负责人手中,宣布对16名记者予以“封杀”。公函称:由于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公安局以后将不再接待这16名记者,这些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这纸公函引起了全国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新闻界关于记者的采访权、公民的知情权及信息公开制度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2.
近日一条16名记者遭公安局“封杀”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2002年7月26日,一封题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情况的函》从兰州市公安局发出,函中称:“今年以来,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今后以上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各分、县局和市局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这次“封杀”记者行动共涉及兰州市6家都市类报纸共16名记者。(见2002年8月8日《南方周末》) 据笔者所悉,此事件只是记者遭“封杀”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例证。某一政府部门或组织拒绝接受某一或某些记者采访的“封杀”记者现象发生已经有一段历  相似文献   

3.
一条公安局与新闻媒体间忽生磨擦的消息,一时间引得国内读者纷纷注目。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兰州市公安局将当地6家媒体的16名记者列入公安系统今后拒绝采访的名单。这一名单不仅送达各新闻单位,并抄送省市宣传、政法部门。此事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个人可以拒绝记者的采访,但作为政府部门、执法机关,公安局不能因此封杀记者的采访权。”兰州大学新闻系教授段京肃、副教授李惠民一致认为,公安局的做法是不妥的,超出了它的职权范围,属侵权行为。如果认同了公安局的做法,那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如果任何一个部门都可以理…  相似文献   

4.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5.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6.
冲出“关系网”深入采访王冬严现在,新闻报道常有失实现象,影响很坏。这些失实报道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记者与通讯员凭空杜撰的不多,大多是由于记者和通讯员采访不深入。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单位领导很愿意通过新闻媒介炫耀政绩,往自己脸上贴金擦粉。为...  相似文献   

7.
白庆祥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1):52-53
今年6月14日至16日,第十三届“中国时事报道奖”评比会在大连召开。趁此机会,我们采访了作为评委的新华社“0001号记者”李尚志。作为新华社国内部原主任,作为第四届韬奋奖获得者,作为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原会长(现任顾问),作为活跃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直接采访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记者,李尚志有太多的传奇故事。面对我们这些新闻后辈,李尚志并没有以名记者自居,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分而自恃。这位62岁的山东籍的老记者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起来。“一年的军事记者生活对我来说虽然短暂,但是谈谈一个老记者的报道生活,可能会对…  相似文献   

8.
记者型主持人是高度融人了节目的报道意识,以采访、主持见长,集采、编、播于一体的主持人。国外的所谓“记者型主持人”大多出现在新闻报道节目或是访谈节目中,他们是资深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并有着丰厚的记者从业经验。从一名记者到一名主持人,或者是从一名主持人到一名记者,不能说这是一个转换过程,而只能说这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记者型主持人的产生和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个相互融合过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我和亚运会真的有缘,第一次采访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就是从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开始,此后每一届亚运会我都到一线采访(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作为组委会新闻部工作人员参加报道)。我见证了中国体育日益强盛、夺得亚运会金牌总数“六连冠”的光荣历史,也经历了中国体育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刚刚过去的釜山亚运会上,活跃着我国100多家新闻媒体派出的500多名记者,这与1982年时仅有十几家单位的几十名记者前去采访不可同日而语。从釜山亚运会报道也反映出我国体育新闻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0.
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导演这起“闹剧”的北京电视台聘用记者訾北佳等6人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7月18日晚,北京电视台为此在“北京新闻”中公开向社会道歉。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了“纸馅包子”的出笼前后。  相似文献   

11.
日本《朝日新闻》一名记者为搞到独家新闻,私访被关押在东京拘留所的三浦和义先生。按规定,被拘留人一律不准会见记者及其他亲属。这位记者便在会客单的职业一栏中填写了“主妇”一词,得以会见三浦。随后。她没有向三浦先生透露姓名便进行了采访,又将采访得来的材料写成报道,刊登在1990年6月16日的《朝日》周刊上。为此,三浦先生到法院起诉朝日新闻社和《朝日》周刊的现任总编,并要求赔偿损失费  相似文献   

12.
1992年第7期《新闻知识》刊载的《用项目促进记者转变作风——宜昌日报构建记者深入实际机制的思路与实践》是一篇好经验。文章好在切中记者“深”不下去的时弊,开出了医治这一痼疾顽症的良药。深入基层的重要性是新闻界的共识,大凡记者,无论资深资浅,年老年少,对此都无异议。但记者蹲宾馆、坐小车、跑机关、看材料的现象都十分普遍,致使出现了“三多三少”,即“跑领导机关多,跑基层较少;报道上层活动多,报道基层较少;报道领导人物活动多,报道普通百姓较少”。除社会大环境外,笔者也认为,问题表现在记者身上,根子却在领导。正如宜昌日报文章中说的,“报内部长期缺乏一个引导、约束、激励记者深入采访的运行机制。”我们的大多数记者是向往做名记者的,而名记者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一下失实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记者采访这一环上问题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记者抓起,从采访抓起。必须把失实消灭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第一,不能让事实服从于愿望。党历来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指出:记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战线》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某通讯员想采写一位农村老太太卖肥猪上泰山游览的事,以此来赞扬党的政策好,反映农民生活富裕的景象。但是这个通讯员隐瞒了一个最主要的情节:那位老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第一个春节,《解放军报》记者部派出 7名记者分赴我军“特殊的岗位”采访。他们在万家团圆、普天同庆的时刻,辞家离亲,踏上远方的采访路,几经辗转,悉心采写,最终推出一组广受称道的报道。本期“记者沙龙”首次推出主持人,由记者部主任王文杰担当,特邀参加此组稿件采写的 7名记者原汁原味地聊聊他们的采写体会,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下岗职工中,一部分人凭借政策环境、个人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成为颇为引人注目的个体、私营业主。报台为了引导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纷纷开辟专栏。这些“再就业名星”无疑成为记者们争相采访的对象。报台通过宣传,可以提高“再就业名星”及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按常理,这些个体私营业主是求之不得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本报去年在头版开了“转变观念天地宽”栏目,并派出10多名记者对县内“再就业名星”们进行集中采访。在采访中遇到的情况是“多数”拒绝采访。有一位记者前去采访一位已办起了较大规模精养鱼场的下岗职工,这位业主“无可奉告”,记者举起相机准备拍照,改成图片报道,业主一气之下险些砸了记者的相机;另一位记者采访一个靠个人技术办起了汽车配件修造厂的再就业典型,这位业主紧锁车间,回避提问,拒绝拍照。  相似文献   

16.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周胜林新闻记者采访,历来有“冒充”一法。从早年的名记者到当今的小记者,从新闻工作经验介绍到大学课堂的新闻知识讲授,都曾有把“冒充”这一采访方法作为采访成功的例子加以肯定。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新闻”...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新闻界关于“名记者难出”的议论颇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 一曰:“社会环境论”。持此论者以为名记者的出现有赖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即宽松的政治氛围、自由驰骋的采访天地以及法律保障下的记者权利等,而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条件还不尽如意,所以,名记者难出。  相似文献   

18.
一起罕见的记者遭袭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卓 《新闻知识》2002,(7):25-26
2001年12月15日,江苏省海门市正余镇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袭击记者事件。事件造成多名记者受伤,价值20多万元的摄像机当场被毁。记者遭袭事件的发生,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江海晚报》在头版上率先以《记者采访遭遇暴力阻挠》为题作了报道,随后《南通日报》头版在“江海热线”专栏刊出《正余镇发生袭击记者事件多名记者受伤 昂贵设备被毁》的报道,南通电视台分别在一套和三套节目播  相似文献   

19.
日本《朝日新闻》一名记者为搞到独家新闻,私访被关押在东京拘留所的三浦和义先生.按规定,被拘留人一律不准会见记者及其他亲属.这位记者便在会客单的职业一栏中填写了“主妇”一词,得以会见三浦。随后,她没有向三浦先生透露姓名便进行了采访,又将采访材料写成的报道登在1990年6月16日的《朝日》周刊上.为此,三浦和义到法院起诉朝日新闻社和《朝日》周刊的现任总编,并要求赔偿损失220万日元.去年7月29日,东京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失实并非不可避免,而防止失实,核实是关键。 做好核实工作,牵涉到采编人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这些不在本文阐述之列。本文只意在总结他人经验及个人的采编实践,从方法和技巧方面谈如何做好核实工作。 核实,包括采、编两方面的内容。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环节。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的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去伪存真也即是核实的工作。 采访中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一、官方的、文件上的、载之于印刷品上的材料并非都绝对真实可靠。 1989年《人民日报》刊登的“天降一吨重冰雹”的失实报道便是作者根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民政局的“灾情报告”写出的。而“灾情报告”中的“一吨重冰雹”并没有人亲眼目睹,只是写报告人听了传闻后的估算。作者未予以核实,完全相信报告,结果闹了笑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