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月十一日至十四日,江苏省第三届弱智教育研讨会,在南京市召开。会议期间,来自本省(?)弱智教育工作者代表及省、市有关领导近百人,交流了十八篇论文;深入到南京市信府河小学弱智儿童辅读班,特师附小听了数学、音乐、生活指导课;观看了南京市弱智教育成果展览和弱智教育课外活动汇报会。同志们看了南京市六城区八个弱智儿童辅读班、一所辅读学校一百三十一名弱智儿童的498件展品和367份资料深受启示:教育可以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孩  相似文献   

2.
我校是1982年由原教育部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它的任务是为盲、聋哑以及弱智特殊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几年来,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吸取国外特教的一些长处,我们边实践,边探索,初步制订了与学校任务相适应的教学计划.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完善特师的教学计划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文化知识是一个合格的特殊小学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又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特殊小学教育教学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技能、手段和方法.因此两者不能偏废.在课时安排上其比例可定为  相似文献   

3.
殷红博 《教育与职业》1992,(10):11-12,15
近年来弱智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尤其是1990年颁布《伤残人保护法》后,我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弱智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几乎所有县级以上的地区都办起了一所弱智学校或弱智辅读班。 据统计,弱智人口占伤残人口总数的60%以上,弱智人口比盲、聋、哑、肢体伤残等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弱智者是最典型的而又最需要帮助的一类残疾人。解决好弱智者的生活、学习、工作,不但是减轻家  相似文献   

4.
弱智幼儿就是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幼儿的水平或在智力发展上有严重障碍的幼儿。有研究表明:学前早期教育对弱智幼儿的智力发展、行为矫正、缺陷补偿、正常人格的养成等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班就读为一些弱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开辟了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5.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行为矫正能力是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课程定位;依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依据特校教师典型的异常行为矫正任务,设计教学单元;依据学生学会操作程度,进行动态与过程考核等,将促进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科学与规范。  相似文献   

6.
弱智教育职业高中课程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弱智青年的身心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 ,把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上 ,选择面点制作和园林花卉两个专业进行了为期 7年的研究 :提出了弱智教育职业高中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构建了弱智教育职业高中教育的课程体系 ;编写了弱智教育职业高中系列教材 ;研究了适应弱智教育职业高中的系列教学策略 ;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教育评价机制和社会支持与保障系统。实践证明 :轻度和部分中度弱智青年能够接受职业高中教育 ,开办弱智教育职业高中是可行的 ,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该文原文选自当代英国著名弱智教育专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校长米卓德·斯蒂文斯教授所著《实用弱智儿童教育学》一书(一九七八年英国伦敦英文版)第四章。鉴于我国对弱智智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视,译者不揣浅陋,特编译此文,介绍英国弱智教育的研究概况,以飨战斗在弱智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运用自编的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测量问卷,对宁夏回族自治区近三年入职的特岗教师样本调查发现,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师范类特岗教师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水平均高于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且师范与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职前教育。提升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有:构建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入职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彰显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动性,提升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教学领导力。  相似文献   

9.
<正>一、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发展的历史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1874年位于北京甘雨胡同的启明瞽目院——盲教育(即现在北京盲校的前身)。1887年,在烟台的登州(现蓬莱)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聋校。[1]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有人倡导智力落后教育,但并未建立弱智学校。那时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10.
当前,特教学校的主要办学职能定位于为盲、聋和弱智等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所需的教育,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实施教育,为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继续接受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奠定基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教学校传统的办学职能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首先,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保健等条件的不断改善,特教学校的生源在大幅度减少,学校规模缩小,办学职能缩减,办学效益降低。其次,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对教育的高质量要求正在挑战传统的特校办学职能。一方面,传统的特校教育对象在基本满足义务教育的同时,学前康复需要和义务教育后的中高等职业教育需求正不断增加,而特教学校目前尚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为弱智学生自食其力打下了基础,而职业教育是弱智青年通往职业生活的桥梁.在综合分析杭州市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社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之后,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结合弱智青年的身心特点,我们首先选择了面点制作和园林花卉两个专业进行了弱智教育职业高中课程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的特殊教育目前已涵盖盲、聋哑、弱智、综合残疾等几大类教育,以及根据弱智儿童智力缺损程度的分类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并开始向学前和高中段延伸。  相似文献   

13.
融合教育需要融合学校和融合教育师资,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需要有适应融合教育的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适应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需要,必须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性质、结构内容和课程资源建设各方面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特点,以区别于普通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特殊(聋、弱智、盲)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并把这门课程纳入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中。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为弱智学生自食其力打下了基础,而职业教育是弱智青年通往职业生活的桥梁.在综合分析杭州市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社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之后,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结合弱智青年的身心特点,我们首先选择了面点制作和园林花卉两个专业进行了弱智教育职业高中课程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基于福建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地区布点、发展规模、层次结构、学科分布和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全省师范专业办学中存在着教师教育特色日趋淡化、新型师资培养能力不足、办学资源受到非师专业挤占、高层次教师培养速度缓慢等问题.依据教师专业化理念,坚定师范专业办学目标;根据师资需求预测,适当控制专业发展规模;发挥教育学科优势,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利用非师专业平台,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调整层次结构,加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是今后全省普通高校改进师范专业办学、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1989年6月,作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的郭绪英从学校毕业了。怀着青春的梦想,年仅十八岁的她来到了贵阳市盲聋哑学校,郭绪英成了该校首个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学校安排她到盲生部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尽管有在特师四年的专业思想教育与熏陶,但她还是震惊了:这是怎样的班级呀,虽是一个班,但却是两个年级,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有四五种层次。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的原因有家庭贫困、监护人失责、教育政策失误、厌学以及弱智等五种,而我国当前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的经济条件早已熟,现代化建设不能允许两亿多盲、半盲大军拖后腿。政府应当坚持义务教育公平性的特殊标准,从经费筹措,分担体制上,从经费使用的管理上,以及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上严格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发展的历史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1874年位于北京甘雨胡同的启明瞽目院——盲教育(即现在北京盲校的前身)。1887,年,在烟台的登州(现蓬莱)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聋校。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有人倡导智力落后教育,但并未建立弱智学校。那时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通过特殊学校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只是在个别地方有短时间的师范班。  相似文献   

19.
一体化教育发展的格局,对特师院校的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新课题,原有的特师只单一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师资的状态已不能满足随班就读教育发展格局的需要,而如何培养适应一体化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特师生便成为特师学校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师必须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改革,培养既能适应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又能适应随班就读教学需要的“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来为一体化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一九七九年试办弱智教育以来,各地弱智教育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已有二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弱智学校或弱智辅读班。为了使弱智学校(班)的教学工作有所遵循,在总结各地教学实践,并经过去年、今年两次弱智教育研讨会的研究讨论,我们制订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现印发各地研究试行和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