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珍 《学语文》2014,(4):56-57
戴望舒在当时也受到新格律诗派"绘画美"的影响,在其诗歌中也融入了绘画的手法,但他更多地是受到西方立体画派的影响,注重诗歌意象色彩空间"体"和"面"的表现,从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意象色彩进行繁复的渲染,戴望舒在意象色彩的渲染中更加喜欢冷艳的色彩基调,给人一种迷幻般的忧郁情调。  相似文献   

2.
林庚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富于"画面感",这来自于诗歌画面意象、色彩、切换与流动艺术的运用。意象上,林诗借助意象现代性的象征含义以古典画面酝酿出现代性阅读体味;色彩上,林诗凭借色彩的暗示性拓展了诗歌的深层次涵义;切换与流动上,林诗展现出独特的诗思跳跃、流转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晓芳 《天中学刊》2005,20(4):83-85
“鬼才”诗人李贺在中唐诗坛上不过是一匆匆过客,但他却以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引人注目的创作成就而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从诗歌意象的角度看,李贺诗歌中突出运用幽冷意味的意象,如露、寒、愁、死等运用频率之高,可谓空前绝后。贺诗中的幽冷意象形式多样,兼以通感,涂以色彩,形成阴冷的意境。这种幽冷意象的形成与李贺所处时代及其自身境遇、悲观心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风"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先秦"诗骚"中的风意象不仅时代早、数量多,而且特色鲜明,同中有异,分别以其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诗歌中的风意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有很多写到落花的词。落花意象以其“伤春”与“伤逝”的凄美之情触动人心,它们寄寓了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和追求。男性词人从男性角度看落花、男性词人以女性角度看落花、女性词人从女性角度看落花,使得宋词中落花意象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此外,宋词中落花意象还影响到当代流行歌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秉承花间风格,但又不失清雅蕴藉,王国维以"和泪试严妆"一言以蔽之。冯词众多的先行研究,多关注冯延巳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冯词中屡屡出现的色彩词及色彩意象。本研究借用西方色彩基本原理,探究冯词的择色标准、用色特征、色彩意象的设置和功能、色彩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并以五代、南唐花鸟画的变革趋势作为辅证,以期多维、科学地审视冯词,重新认识冯延巳高超的美学价值和对中国文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江雪》的五个英译本为例,探讨分析了译本中"诗歌格式塔意象"的再现情况,根据诗歌的特点,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诗歌有着自己独特的格式塔意象:韵律格式塔意象、句式格式塔意象和情景格式塔意象。这些诗歌格式塔意象也就是译者所追求的"全豹"。  相似文献   

8.
弗罗斯特诗歌中有很多色彩意象。这些色彩意象主要有白、红、蓝、黑、绿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一些花草名以及诗的题目的色彩效果也十分突出。弗罗斯特在同一首诗中将若干不同的色彩意象或相同的色彩意象呈现出来,有时他还把相反的色彩词并置在一起,而有的时候他则在同一首诗中使用多种色彩意象。弗罗斯特还将色彩意象与动觉意象和其它意象结合在一起使用。弗罗斯特诗歌中使用的色彩意象拉近了读者与自然的距离,赋予其诗歌多重暗示意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色彩意象展现了美丽的自然,具有愉悦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美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5):52-53,56
意象是诗歌内涵的沉淀物,通过对诗歌的意象,尤其是原始意象的溯源,可以探究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鸟"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原始意象,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蕴,由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的祖先图腾崇拜,再到原始初民对生命繁衍的渴求,最终是褪去宗教色彩后的爱情象征。  相似文献   

10.
"样板戏"作为"文革"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艺产物,产生距今已四十余年。"样板戏"的突出特征是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从历史角度看",样板戏"女性形象数量众多出于江青的政治野心;从政治角度看,女性群象的出现成为了响应政府"男女平等"号召的工具;从社会角度看,主流媒介"炮轰式"的报道是导致"样板戏"女性群像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文化角度看,"样板戏"中女性众多是文艺创作受官方文学话语"钳制"的后果。  相似文献   

11.
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骈文独具特色。这表现在 :句型参差多变 ;文气疏散流畅 ;平实贴切又生动形象的典事和清新俊逸、情感浓郁的词藻 ;缠绵悲戚 ,蕴涵对人生、社会的哲理思索的个体情感等。这种深沉的个人情感化的骈文 ,既是卢照邻对六朝优秀抒情骈文的风格的继承 ,也是他自己文风主张的体现和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及心态下对骈文的创新 ,同时也是走在时代文学思潮前列的文自觉对骈文的革新  相似文献   

12.
白兆麟的文法学代表作有《简明文言语法》和《〈盐铁论〉句法研究》,《文法学及其散论》是他的文法学论著集。白先生积极参与教学语法研讨,坚持以"句本位"研究文言语法,并不断吸收、借鉴语言学新理论、新方法,使之融入自己的语法体系,在古体诗词的语法分析和专书句法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可谓是教学语法学的继承者和拓展者。  相似文献   

13.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不仅对六朝文学遗风进行了批判,而且在实践创作中进行了文学变革,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论,发唐诗之始音。  相似文献   

14.
香港著名词人卢国沾在歌词创作上不停地尝试多种题材,追求风格上的创新,但仍自成一派。这种不断改变和追求自我突破,正是卢国沾填词游刃有余、随意赋形,已臻化境的表现。由于卢国沾孤傲倔强的性格和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情理上本真的追求,使他的词作内容上总是映现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和理的冲突。卢国沾作品主情尚理,"得意而忘象",波澜壮阔,笔力千钧,在中国诗词主含蓄蕴藉的传统外,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身经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时期,著《幽忧子》文集二十卷,后多有佚失,至明,有张燮拾编《幽忧子集》七卷本,保留至今,颇为权威。笔者以《全唐文》和《幽忧子集》中的赋、骚、序、问、书、赞与碑铭部分进行校读释疑,对两书所收录的不同篇目以及同篇不同题等加以分析和考辨,给出理由,以推动卢照邻作品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鲁迅特别关心青年的读书,多次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看法。介绍鲁迅先生几则关于读书的言论,和青年们一起学习思考。鲁迅先生的这些意见是在当时的语境下说的,不免有偏颇和局限。而鲁迅所批评的许多弊病还在延续,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18.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陆机是第一位在生前身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吴地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吴地特色,具体表现为:内容上,陆机作品渗透着难以割舍的水乡情怀;风格上,陆机作品在"繁缛"之外还表现出"清新"的另一面;语言上,陆机在作品中运用了吴语和吴韵。以上三点表明陆机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文化已深烙于他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9.
大陆学者把鲁迅加入“左联”说成是共产党视鲁迅为“同路人”、派人做鲁迅工作的结果。反鲁派则把这说成是“招降”、“投降”。以此对鲁迅大加挞伐。事实上,鲁迅之加入“左联’,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是鲁迅对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是他面对日益白热化的阶级斗争形势的必然选择,也与其向往集团作战的一贯追求、重视培养文艺新人的战略眼光有关。总之,鲁迅加入“左联”是自然而然的,是对历史进步怀有热切期望,并愿意为此尽个人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