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写作学”被引进了广阔的学科领域。正如裴显生教授在《向新的高峰攀登》一文中指出的:“现在,人们谈写作,不再只谈文学创作,而是把着眼点放到应用写作上来了。”(《应用写作》1991年第1期)于是,公文写作学、经济写作学、科技写作学、军事写作学、法律写作学、新闻写作学、广告写作学等分支学科应运而生、蓬勃兴旺。写作学的理论体系便因此而日臻完善。在这种形势之下,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写作课的教师,越发感到写作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很大程度上要借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是现代写作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中史学著作。它立足于世纪之末,千年之交,回眸一百来我国写作理论的变迁,试图以史为鉴,促进现代写作学的新发展。其超越前代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变革”二字加以概括。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文章功利性质的变革;(2)文章写作语言的变革;(3)文体地位的变革;(4)写作理论本体内涵的变革;(5)高科技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写作理论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写作学科的理论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者们在“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邓颍超1984年8月20日为《写作》杂志题词),“走现代科学宏观综合之路”的旗帜下,更新了研究观念和方法,以一种现代意识和全新的视角,对现代写作现象和规律进行科学总结和深入探讨,对传统写作理论作批判的继承,重新勾画出现代写作学理论的总体框架,使写作学的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写作学究竟是学科还是术科,这一话题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一直为写作学界所津津乐道、争论不己.这既体现了写作学研究的深入,也反映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困惑.不管是学科,还是术科,写作学总归是一门研究写作的系统理论,这一点已为大多数写作研究者所认同.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术科”论者认为写作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因而它的理论构成应为操作理论、技术理论,对其研究应以操作理论研究为主;“学科”论者则格外强调写作基本理论、元理论、“大技巧” 的研究,认为不如此则无法建立起写作学,也不会有正确的操作理论.由  相似文献   

5.
《现代写作学》在学科体系的建设、理论观念的开拓以及边缘学科的横向引进上,建构起了一个写作学科的现代性理论体系雏形,不但揭示了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运动状态,而且明确地肯定了写作主体在其中的核心位置。这不仅完成了写作研究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而且彻底打破了传统写作学理论研究过于侧重文章本身而忽视作者的局限,第一次以明显的开创性和学科性设定了写作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6.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论,《现代写作学新论》以普通写作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力图建构一个科学的现代写作学的新体系。重在揭示写作活动的动态性程序规律,把握住师范教育的主体性角色转换,研究写作学科理论的科学性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7.
《基础写作学》二人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础写作学》是刘锡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第一个以“写作学”作为书名,对写作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构造起一个新的写作理论框架,作了有说服力的阐述,是一部守正出新的理论层次较高的现代写作学杰作。《基础写作学》突出地论述了写作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写作学的内涵和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具体阐发了写作过程各个阶段的实际内容、操作要领和方式方法;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又有条分缕析的微观研究,具有鲜明的汉语写作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使全书有了堪称为“学”的品位和规模,被誉为“当代写作学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8.
马正平的《非构思写作学宣言》通过对写作学构思论这一常识的质疑,提出了“非构思写作”的革命性理论主张。“非构思写作”当然接受了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且与后现代哲学具有暗合之处。但是,“非构思写作”与后现代在暗合后立即分手,即“非构思写作”对于构思论写作学的颠覆是为了建构本土的中国当代写作学。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写作学教师,笔者研读过不少的写作学教材,其中不乏质量上乘者,如《高等师范写作教程》(林可夫主编)、《写作学新稿》(裴显生主编)以及《写作学高级教程》等,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30年古老而又年轻的写作学科走向了繁荣发展,展开了“八次学术大争鸣”,理论研究发生了“八大变革”,在写作原理学、文体写作学、写作教育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七种类型三个理论层次”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序列;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写作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21世纪的现代写作学理论文化建设要全力实现创新发展,应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写作文化素质的优势学科。  相似文献   

11.
自从邓颖超同志发出“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裴显声《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的号召以后,全国写作的教学和科研有了很大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写作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传统的写作理论已显得软弱无力,要避免安于现状,必须突破原有体系,走现代化、科学化之路,建立起科学的写作学理论体系。于是乎,新的写作理论著作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朱伯石的《写作概论》,饶鹏飞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路庆德的《写作救程》,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裴显声的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是刘勰立足于创作实际,“弥纶群言”铸就的写作理论巨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实用文写作理论,对于现代实用写作学学科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仍有极深远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者风采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F0002-F0002
万奇 男,汉族,1964年1月出生于内蒙占满洲里市。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中国文论方向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写作学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代表作有:《论写作学之本体》、《物意文模式之再思考》、《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和《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多次获得自冶区、教育厅和学校的奖励。2002年,入选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第三层次、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长期以来将《文心雕龙》作“文学理论”著作的定性提出质疑。认为该书研究的是一切文章的写作规律,其中可归入今日‘’文学”范畴的只占一小部分;刘勰对文体只作“文”与“笔”(有韵与无韵之文)的区分,根本就没有当今所谓的“文学”这一概念。因此,该书存在“文学理论体系”只能说是一种主观臆想,《文·心雕龙》当属文章写作学论著。本文的研究力求从文本规定出发,从《文心雕龙》的写作目的和性质、写作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具体写作规律的揭示等方面,对中心命题作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的性质应为“一部指导文章写作的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有指导刘勰所处时代一切文章写作的功用,更兼有写作学、文学理论的价值,故而合而称为“指导文章写作的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写作界对写作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建设,深入探讨和把握写作活动的规律,并形成带有新生代特点的理论体系,宣告了“写作无学”时代的终结。写作行为中的“感知——内孕——外化”的规律得到普遍认同;写作理论研究与其它学科(如方法论、文艺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思维学,哲学、传播学等)交叉、比较、综合的动态研究方法也获得一些初步成果;新近提出的文化写作学与写作文化学为写作理论更展示出广阔博远的前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写作学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17.
从以文章为对象的静态研究转向以写作行为过程为对象的动态研究,是现代写作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关于写作行为过程,能否用一个准确、简洁的“模型”予以理论概括,则更是人们尽心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自八十年代迄今可以看到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学概论》中的观点,认为写作行为过程是“生活——大脑——文章”。第二种是刘锡庆在《基础写作学》中提出的“双重转化论”,他把写作行为过程的这一本质属性抽绎为“物——意——文”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写作学理论研究由轰轰烈烈的大发展步入了深沉的思索阶段,人们都在思考着、寻觅着、探索着写作学理论研究的突破方向,以期建立现代写作学的殿堂。从科学发展的观点来说,寻求学科发展的思考和探索是很有意义的,它是现代写作学求得理论研究的突破、发展和崛起所必需的准备、积累和过渡。 从现实写作学研究的状况来讲,理论研究的“基本建设”确实还是比较薄弱的。写作学科从文章学中衍生分化出来,借用的东西很多,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从写作学科自身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写作有没有规律?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有人又说“这是个‘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难解之谜”。尽管古代和现代的写作理论研究者们在探求写作规律上,作出了许多可贵的努力,但由于对有关“规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长期存在着不统一不确定的状况,因而模糊不清。其突出的表现是往往误把写作的方法(如“文有文律”、“以法为律”——清.刘熙载《艺概·诗概》)、特点(如“博而能一综合律”——《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周姬昌主编)和原则(如“法而无法通变律”——引书同上)与写作规律混为一谈,致使写作规律的研究长期处于若明若暗、似是而非的状态,不能形成公认的理论形态。许多写作学论著和教材,总是满足于对写作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写作规律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揭示,因而失去了科学的深度。这大概是写作学研究总体水平难以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写作行为规律的研究,无疑将成为现代写作学理论建树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写作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进入了一个“自觉——兴盛”时期。本文从“写作理论研究与发展”、“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对近20年来写作学科的建设成就。作一“梳理”与述评.以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对写作学科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