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让孩子跳起来摘果子”,这是我国近些年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一种否定。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孩子跳起来摘果子”是否有失偏颇?孩子们除了“跳”,就没有别的方式摘果子吗?我为此做了这么一个游戏:在碗口粗的樟树上挂了一个红苹果,离地约1.8米,让学生自己去“摘”。当然,我没有告诉他们怎么摘。第一个摘果子的是位高大的男生,他一伸手就成功了。第二个是位稍矮的女生,她也想伸手摘,可是够不着。她想了想,使劲往上一跳,摘到了。第三个是位更矮的女生,她先是伸手后是跳,均未成功。她在树下思考…  相似文献   

2.
11月10日晴树上长了很多很多果子,很多的动物都想吃,当然,鼠小弟也不例外。鼠小弟想:"什么办法能让我吃到果子呢?""哈哈!我想到办法了!"鼠小弟大声说道,"我只要学别人摘果子不就行了么?"鼠小弟说干就干,他看见乌鸦在飞着摘果子,鼠小弟就学着乌鸦的样子,展开双臂,使劲扇动手臂,可  相似文献   

3.
音乐活动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其感染教育孩子的关键在于情感体验的教育。所以,在开展音乐活动时,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根据音乐作品的不同性质,有效调控教师的情绪,开展音乐活动,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例如在韵律活动《摘果子》中,怎样让幼儿感受身处果园的欢快、喜悦?怎样让幼儿了解果子长在不同的方位要用不同的动作去摘呢?我在音乐室上方挂满了不同高度、大小、种类的果子,在地上四周布置了一些小草和花,也为幼儿提供了装果子的篮子。幼儿进入音乐室,就感受到田园的气息。伴随着生动的描绘——秋天到了,果园里到处都是果子,我们来…  相似文献   

4.
李梦茹 《家教世界》2008,(10):56-56
一天,仙人一家全都出来摘果子吃,他们边摘边吃,衣服都快被果子撑破了,他们把摘的果子放进自己的房间,生怕有人来抢。草怪兽闻着香喷喷的果子,从地里出来,它伸长自  相似文献   

5.
大象努()娜()有一管长鼻子。小象里亚问努娜“:妈妈,你的长鼻子是干什么用的?”大象努娜扬起长鼻子,从树上摘()了个果子卷起来放进嘴里。她一边吃,一边说:“长鼻子就是干这个的。”里亚点点头,说“:我也要吃果子。”努娜伸()出长鼻子,摘了个果子给里亚。大象努娜有一管()长鼻子  相似文献   

6.
摘杨桃     
每一个假期,我都是在外婆家度过,那是我记忆里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在假期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记得那一天,我和哥哥在外面又跑又跳地玩了一个小时后,觉得又渴、又累、又热,哥俩儿就约着回家喝水,快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忽然哥哥眼睛一亮,拉着我说:"老弟!我发现了咱邻居家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杨桃树,看它那枝头挂满又大又黄的果子,肯定比我们家的杨桃树结的果子好吃一百倍,我们摘几个来解解渴吧!"我听了馋得直流口水,连连点头同意。但是,铁门关着,我们怎么进去摘呢?我跑来跑去,发现在围墙边上有一个猪圈,踩在猪圈顶上就可以摘到了。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哥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深得教师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课程改革以来,在理性涤荡教育灵魂、激情改造数学课堂的同时,我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经典描述有了一番新的思考,我突然发现:以前,在理解和把握"跳一跳,摘果子"时,似乎总摆脱不了"师道尊严"的无情"束缚",难于剔除"神圣权威"的可怕"阴影",经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定位,仅仅局限于思考"如何让学生够得着或者是经过‘跳一跳’才能摘"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跳一跳,摘果子"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跳起来摘果子,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独自坐在树下,思索如何采摘果子,这自然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几个人在树下争论:这是不是果子?要不要采摘?怎样采摘?这恐怕也是一种知识获取的方式;就是在树下玩耍,并没有看到果子,或者并不是为了直接获取果子,是不是也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呢  相似文献   

9.
初看漫画,不禁轻笑。画中的男人,干吗不用一架梯子去摘果子?一番沉思之后,觉得他的做法似乎也有道理。毕竟人心难测,漫画中的那个男人,为了防备别人在他摘果子时把梯子搬走,就把  相似文献   

10.
“跳起来摘果子”是人们对思维训练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跳起来摘果子”的含义包括:其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果子”的价值,。激起学生“摘果子”的兴趣和欲望,即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思维的启动阶段。其二,这些“果子”并不是伸手就能摘到,要摘到“果子”,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果子”以后产生一种满意感和自豪感,进而诱发他们继续摘果子的欲望。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摘“果子”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包办代替将使这一工作变得毫无意义。其三,摘“果子”的关键是“跳”。只有既想  相似文献   

11.
丢失的果子     
园子里的樱(yīng)桃熟(shú)了。熊大妈摘(zhāi)了一樱桃洗(xǐ)净(jìng)准备小熊放学回来吃。快来吃樱桃!我回来了!咦,樱桃没有了?谁把樱桃偷走了?你知道波比侦探为什么这么说吗?(答案在本期找)小熊放学了。会不会是隔(gé)壁(bì)的小刺(cì)猬(wèi),它身上总是沾(zhān)着各种果子,它最爱吃果子了。小熊,你错了。丢失的果子@春芝图 @王伟宾  相似文献   

12.
肖霞  杜全容 《初中生》2012,(32):48-49
正小时候,做过一个奇异的梦。梦里的我被锁在一间草房子里,我隔着窗栏望着外面,没有哭,只是怔怔地望着。房子外面有很多人,我全都认识。他们在一棵心愿树下乐此不疲地摘着心形的果子,摘满了一个又一个篮子。篮子中间坐着一个女孩,只有她一个人在吃。我趴在窗户上使劲地看着。我想看清楚那个女孩,但我  相似文献   

13.
庄幼民 《教书育人》2007,(10):37-38
我们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深得教师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课程改革以来,在理性涤荡教育灵魂、激情改造数学课堂的同时,我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经典描述有了一番新的思考,我突然发现:以前,在理解和把握“跳一跳,摘果子”时,似乎总摆脱不了“师道尊严”的无情“束缚”,难于剔除“神圣权威”的可怕“阴影”,经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定位,仅仅局限于思考“如何让学生够得着或者是经过‘跳一跳’才能摘”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跳一跳,摘果子”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对好朋友,他们是小松鼠和小猴子。他俩都是摘果的能手,有时摘多了,就把果子拿到街上换些有趣的玩具。有一次他们用好多果子换来了一把伞,这可是一把奇妙的小红伞,除了会挡雨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摘果子。  相似文献   

15.
我在碗口粗的樟树上挂了一个苹果,离地约1.8米,让学生自己去摘。一个女生思考了一会儿,搬来一把椅子,很快摘到了。一个男生猴儿一般爬上了树。一位女生用棍子一敲,苹果掉了下来。只要动动脑,就会想出许多摘果子的好办法。动动脑,写作文也有许多办法。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常说:开头和结尾要怎样写?  相似文献   

16.
妈妈的背篓     
妈妈的背篓,又大又结实。妈妈上山摘果子,佳佳嚷着:“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妈妈把佳佳抱进背篓里,背着他朝山里走去。山里的果子好多好多,妈妈摘了一大篓。回家了,妈妈走在前面,佳佳跟在后面。走了一会儿,佳佳蹲在地上喊:“我走不动了!我走不动了!”妈妈放下背篓说:“好,我把果子倒掉,背你!”  相似文献   

17.
“跳一跳摘果子”在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它的涵义有了新的生成。其一,长着果子的大树已由狭义的目标(果子)载体成为了促使学生生命成长的一切外在环境与条件的代名词,成为一棵棵为成就学生未来而存在的生命树。其二,学生也不是见果子立马就摘,而是要“在大树下多坐一会儿”,或从宏观上领悟生命的意义,或从微观上获取“果”所蕴涵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酸枣树     
在我很小的时候,跟妈妈下田,时常可以看到从小石子缝里冒出的小树,上面有红的有白的小果子。白的果子就像一颗颗耀眼的钻石;红的则像一颗颗光亮的玛瑙,十分可爱。有一次,我禁不住伸手去摘。不料,不但没有摘到,手还被划了一道道口子,疼得我“哇哇”直叫。妈妈说:“这是酸枣树,吃这果子可不能心急,瞧,手被划破了吧。”说着,她便从树上摘下一个果子给我吃,又酸又甜,还真好吃。原来它不仅外表美丽,味道还挺鲜美呢。我从心底更加喜爱它了。从那以后,我便认识了酸枣树,它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如果是说在教育结果的层面上,“跳起来摘果子”也许还可以商榷,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课时都要求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那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瞎折腾人了。摘果子的方法很多,为什么要出此下策,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呢?说到底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比如某重点中学,为了形成一种高考的氛围,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长期以来坚持从高一开始,严格按照高考命题标准进行所谓“月考”。为应付“月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好无限度地加快速度、增加难度,总嫌教材上的练习太容易,千方百计与高考难度接轨,寻找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难题,让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们常用“跳一跳,摘果子”比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自我努力主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果子”,指的是知识,“摘”指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跳一跳”,是指学生为了获取知识,在克服困难中所做的努力,也比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呢?两者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