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客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群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族群,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产生根源于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自身为起源于中原的正统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迁徙和抗争,不为他族群所同化的文化坚守。共同历史记忆在客家族群认同中主要表现为中原意识、抗争的族群性和对文化的坚守。历史记忆渗透于客家文化之中,通过客家民居建筑、客家话和客家山歌等象征符号进行文化表述。共同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客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客家族群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用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闽西畲族与客家在明代以前、明清时期与近当代的族群关系演变作一梳理与分析,并用个案研究方法探讨了明清时期畲族与客家融为一体的族群关系。试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国内外人类学领域的族群理论,进一步丰富国内的族群研究。  相似文献   

3.
客家传统民俗文化表达着客家人对自我族群、他者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特有文化价值实践。在当前构建生态文明语境下,发掘客家民俗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理念,对于推动客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客家民系"的概念是由罗香林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对客家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族群"的概念进入学术视野后,很快被学者运用到客家研究领域,进而形成了"客家族群"的概念。近年,在客家研究领域,"客家族群"的使用频次已经超过"客家民系"。对"客家民系"与"客家族群"两者进行概念上的辨析,再从田野与历史的视角中寻求学术界接受"客家族群"的理由,并通过这一概念的转变来反观概念变化背后所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客家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客家化既是一种地域化,又是一种族群化,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运用。由于客家研究起源于历史学,而且客家研究的学及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均多出自于历史学科,因此化人类学在客家研究中远不如历史学为人们所重视。实际上,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深入认识客家化的重要手段,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基本方法在客家研究中理应得到重视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8,(1):21-25
梅县人谢树新,是跟随国民党移民台湾的平民百姓,他赤手空拳在苗栗闯出新闻事业的一片天,但终究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是政治、文化边缘人的身份。他不甘于边缘人的处境,独立创办客家文化杂志《中原》,组织迁台的梅县客家硕儒俊彦将原乡(华南客家)的中原客家学说传播给台湾读者。让台湾客家人去"日本化",找回祖源,重新回到中华民族大家庭,重建族群自信。小人物干大事,书写了一曲客家族群文化传奇。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剖罗香林的专著《客家研究导论》,认为比照今天的客家研究成果,再重新审读罗氏的《客家研究导论》所蕴涵的对客家文化的深邃学术思想和里面渗透的研究方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以往对罗氏的客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存在很多的误区,罗香林并非主张"血统论"的客家源流观点,而是倡导客家与南方土著"族群互动"、"族群融合"的观点,在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实践中渗透的是史学家的整体史观、人类学家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正>客家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族群文化。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意味着客家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诸如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语言学、建筑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的整合与补充。历史学与人类学对客家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人类学对于客家研究的意义更没有受到重视,实际上,客家的族群属  相似文献   

9.
客家族群是台湾的第二大族群,拥有极具特色的饮食民俗。本文通过整理台湾客家族群的日常食俗和年节食俗,具体分析了咸菜和粄这两种典型食物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弘扬并传承台湾客家饮食文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中原南迁的客家族群,长期保持着坚守中原文化的共同心理特征。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旋律形态学等研究方法,将客家核心区域闽粤赣的客家音乐与中原核心区域河南音乐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后发现,两个区域之间的音乐文化上有共通之处,其文化关联性的存在是由于客家族群在迁徙中"文化觅母"的传播与族群对"我文化"进行有意识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客家研究大师罗香林在1933年发表《客家研究导论,》1950年发表《客家源流考》,两书奠定了客家研究的基础。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罗香林关于客家问题的最重要观点,长期被奉为圣谕的他的客家源流观,受到了来自学术界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很多人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中原汉人南迁说"、"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说他是"种族中心主义者"等等。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有些评价是很欠公允的。罗香林提出的客家源流观有它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而且从《客家研究导论》到《客家源流考》,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观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变化,这其中有进步的地方,也有倒退的地方,只有将他在两书中的观点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对他的客家源流观获得一个较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作为客家人,其浓郁的客家情结对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巨大影响。在理论方面,他力倡“新派诗”,主张“我手写我口”;在诗歌创作上,他继承粤东客家文化传统,有意识地以客家方言入诗,并顺应时代潮流,将新观念融于诗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诗风。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四部客家文学作品《寒夜》、《笠山农场》、《相亲》与《福春嫁女》中,蕴含丰富的台湾客家婚礼仪式的信息及意义。本文根据西方表演研究理论中布西亚的“模拟”概念和葛特玛的“本文与诠释”论述,来研讨台湾客家文学反映现实人生思想、文本诠释与表演再现。如在李乔的《寒夜三部曲》中的上篇《寒夜》中,婚姻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契约,婚礼是实行一种签约的仪式;钟理和的《笠山农场》透过小说的形式,抗议台湾早期客家庄内禁止同姓结婚的根深蒂固旧礼俗;黄娟的短篇小说《相亲》,检视女姓对于自由恋爱与相亲的挣扎,年轻一代追求婚姻自主权;台湾首出客家歌舞剧《福春嫁女》,在舞台上戏剧化地模拟实际生活,再现了客家传统礼俗及现代婚礼。  相似文献   

14.
罗香林是客家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客家研究导论》。其主要历史业绩有五:提出"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这是罗香林客家学说的核心;主张客家"混化说";"客家界说",阐发客家"特殊民系"的理论;首次较全面标定客家分布地域;利用谱牒研究客家问题,实现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客家人的黄遵宪,自小受客家文化的熏陶,有着浓郁的客家情结。他一方面积极发掘客家、热情颂扬客家文化,提高了客家人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客家资源,成就了他在文学和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他的文学创作,继承了粤东客家文人的传统,有意识地以客家方言入诗,并顺应时代潮流,将新观念融于创作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从而为客家研究和客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罗香林先生的民族史研究成果显著,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客家研究、百越研究、东南回族研究、蛋民研究及广东民族研究等多方面。罗香林先生对民族史的学术关怀也正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他所秉持的学术意义上的观点也含有强烈的政治关怀与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7.
《乾隆·嘉应州志》为今天人们研究客家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然而当年为编纂《乾隆·嘉应州志》付出艰辛努力的客家才子叶承立却鲜为人知。通过对一些史料的考证,作者提出了叶承立实际上是《乾隆·嘉应州志》第一执行主编的观点,同时认为《乾隆·嘉应州志》的许多受后人推崇的论述、观点实际上是他崇文尚武的儒家思想的反映。其主张天人合一的政见与措施在其广西富川县知县任上,在服务于当地客家和汉族与壮、瑶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和发展上得以很好实施和表现。  相似文献   

18.
钟敬文先生民间文学的学术历程起始于客家山歌的调查与研究,是客家山歌的天籁之音激发了他对民间文学的浓厚兴趣。搜集、记录和研究客家山歌是他田野作业的最初尝试。尽管是初步尝试,这些成果却符合民间文学的学术规范,特点突出,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准,具有引领现代民间文艺学学风的开拓与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学科和领域的综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进行分析,可以从社会网络的视角了解我国客家研究类期刊论文在研究主题的现状和特点。研究结果揭示,我国期刊论文中的客家研究主题较松散,研究不是非常成熟和深入;客家山歌、客家文化等研究主题是我国期刊论文中客家研究的热点;高频词共词网络存在126个1-派系众多但规模小,表明期刊论文中的客家研究广度还不够,但在客家山歌、客家文化、赣南客家、客家民系、客家人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客家后代的廖仲恺不仅继承了客家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且与时俱进,多方面深化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客家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他的革命精神和事迹对客家后代有着深远的示范和教化作用,对客家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