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隶书是古文字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它进一步突破“象形”拘束而抽象化,拓展了书法的用笔变化和字结构的空间安排。隶书在汉代达到成熟,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现代遗存的汉隶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名碑是历代传承有绪的隶书艺术典范,而近现代出土的简牍帛书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隶书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清代隶书随学术风尚转变而复兴,总体成就直接两汉。  相似文献   

2.
宋代书法家苏轼说:“真如直,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行者,未能行而能走者。”学书法者,大凡从楷书入手,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书法教学得出一条经验: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效果更好。一、从我国文字的发展史来看,隶书能承前启后,并为楷书之源。中国文字的发展,最初是字体的发展。我国文字的沿革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七级。从沿革顺序可以看出:隶书上承篆意,下开楷法,是现代文字之祖。唐张怀■《六体书论》说:“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宣和书谱》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  相似文献   

3.
汉以前的书写工具近一个世纪以来屡有发现,通过对出土实物的鉴定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书写工具及其制作方式对于文字书写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简牍的形制决定了中国文字的的书写款式。进而影响到文字的结构模式。隶书的横向取势不是秦汉时期文字剧烈嬗变的结果,而是有其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4.
隶变是秦篆在向隶书演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形变、省变和讹变的统称。所谓形变,是指秦篆形体一无缺漏地变为隶书形体。所谓省变,是指秦篆形体省去部件或部件的一部分而变为隶书形体。所谓讹变,是指秦篆形体的某一个部件或某几个部件出现讹写而变为隶书形体。单一地呈现形变的汉字固然不在少数。但多数汉字的隶变都同时融合两种或三种变化。隶变使汉字最终冲出了古文字的樊篱,挣脱了象形结体的羁绊,变成了完全符号化的文字,变成了笔画结体的文字。这里,既有“破”——“破”象形,“破”图画意味,又有“立”——“立”符号化,“立”笔画,“破”字当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古文字?文字学家认为,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的文字为古文字,隶书(包括隶书)以后的文字为今文字。但那是文字学上的古今文字之分,且古和今的划分是相对的。在这里,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中凡楷书简化字以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文字发展史上来看,东汉隶书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东汉隶书笔画构形一直影响着自汉代以后各个时代文字的发展与简化。曹魏时汉隶逐渐被正书所代替,成为主流字体,但隶书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文章以东汉著名《曹全碑》为例,摘取部分隶书字体,分析两种字体的构形,并研究其构形对当时汉字所产生的构形影响。  相似文献   

7.
拓宽书路 再上台阶 郑云章先生写了一幅值得称颂的隶书佳作,它钟情于《曹全碑》,线条优雅,笔画遒秀.结体分背取势,极得隶书结体之要领;正文排列字疏行密,大开大合,文字虽多绝无花哨之病. 纵观全篇,用笔显得单薄和雷同.可接临《礼器碑》,丰富笔道,增加内涵.如能加练篆书,效果会相当不错.另外,“满”字中写两个“入”字比写“四点”规范.  相似文献   

8.
楷书也称真书,它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一直沿用至今。由隶入楷,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字书体的大演变,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变过程内部始终贯穿着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那便是人们对书写快速简化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频繁的社交活动。汉代隶书盛行,基于实用和简化的要求,楷书由隶书通过“隶变”开始萌芽。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期楷书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9.
小篆演变成隶书,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这时有些偏旁混同了起来,下面提到的“水”“氺”“■”的发展变化就是明显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确认隶变的早期特征是研究隶书的关键所在,而要说清这个问题,又必须从书体的涵义说起。王力《汉语史稿》认为:“关于字形,应该分为两方面来看:第一是字体的变迁,第二是字式的变迁。字体是文字的笔划姿态,字式是文字的结构方式。”也就是说,每一个独立的字形,都具有字体和字式两个可以分解共存的侧面,这是十分正确的。其缺陷在于:一、不同的字体,即意味着书写方法、标准及其式样的不同,“笔划姿态”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  相似文献   

11.
自“癸卯学制”颁布始,口语交际教学发展至今的近百年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开端发仞期、发展停滞期、发展迅速期、独立飞跃期。在这四个时期中,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经历了游离之态与重“说”疏“听”之态、“形式”并列之态到附庸之态、“重“听说”疏“交际”之态及完整独立之态四种不同形态的学术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5页,叙述有关汉文字发展的史事说:“秦始皇又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1982年12月出版的同册《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秦“统一文字”的资料注释里,对课本的上述提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在建国之初,鉴于当时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颁布了文字改革的政策,对文字进行了巨大改革。废除了六国古文,在秦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形成了统一的官方字体,即小篆。在小篆被当作官方字体使用的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由小篆草写形成的另一种字体,即隶书。两种字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秦始皇的文字政策对后世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东牌楼简牍文字与熹平石经文字进行对比研究,从两种材料共同使用的376组字形中选取10组进行同书体进行研究,以“部件不同”和“笔画不同”两个角度考察由于书写材料不同产生的文字差异以及同一时期官方刊刻的正体文字与民间日常使用文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文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文字由结绳、八卦、书契长时间的演化,至殷商时期发展为古文及东周的大篆等以刻画、铸造的文字、经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至魏晋南北朝各书体已广泛使用,自己也由圆化为方,繁化为简。由于"袭"字在结绳记事时期,八卦和书契中都没有出现过,本文就围绕着"袭"字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袭"字在甲骨文时期之后的字形和字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因此,隶书在篆书与楷书行书的过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所使用的文字都是"后起之秀",其前身自近及远至少可以由繁体到隶书到篆书到金文,一直追溯到甲骨文。这是有文字材料可确证的。至于甲骨文之前,依理推断,应当还有更古老的字体,只是缺少证据,不好妄测。《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照章太炎的理解即是"文字之学"。今天小学教习文  相似文献   

18.
断字     
谈到文化,就离不开文字。字是文化最最基本的“粒子”。从字典中对“文”字释义的前后顺序上就很直接地反映了出来:“文”的第一释义首先是“字”,然后是“文章”,再后是“文化”……中国的方块文字由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描摹实物形状固化发展而来,所以每个字都有固定的读法,甚至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相异的读法。中国文字浩如烟海,通常我们所认识的只是最最  相似文献   

19.
<正>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  相似文献   

20.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为更好地实现“大一统”,秦始皇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包括实行“书同文字”,废除了异形字,文字开始脱离图形进而简化,形成小篆。毛笔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速写速度,隶书是简写的小篆,结构规范整齐美观,隶书的快速书写演变出章草,形成楷书、行书。印刷术改变了文字抄写的习惯,工整统一的宋体、明体和现代印刷字体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