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廉锋 《世界发明》2010,(1):21-21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城市扩张的高峰。面对更加局促的空间和不断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远见卓识之士认识到:生态城市、立体城市,新能源、新材料、新交通,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将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携手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隆重推出“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展览,探讨了营建理想的人居环境和未来城市生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10,(3):7-7
目前,全世界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未来每年将有6000万人迁入城市和城区,城市人口不断挑战历史新高,城市发展持续加速增长。近期,IBM公司发布“改变未来5年的5项技术创新”研究报告,指出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医疗卫生系统、水务系统、城市建筑、城市应急系统,将在下一个5年里左右城市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基于CORS的RTK测量技术及其优势,并总结了CORS-RTK技术优势以及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同时将其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在实际应用中注意事项,对CORS-RTK技术在未来城市测量中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霍雨慧 《今日科苑》2010,(10):32-32
软实力影响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未来走向,城市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和长期的过程,也对现代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从城市管理的视角,对城市软实力建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程斌 《情报探索》2011,(3):42-43
论证了信息城市是未来城市是发展的必备品质;信息城市品质是区域中心城市应提升的重要品质之一。提出了提升信息城市品质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低碳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徐州市近年来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相应成果,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于声 《今日科苑》2010,(11):76-93
城市化的浪潮不可阻挡。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翻一番,从33亿增加到64亿。就目前而言,城市的发展有成就,也有问题。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未来之城,其实也孕育在今日的现实城市中,与其说我们在想象未来之城,还不如说在想象今天城市的未来。本届世博会首创的最佳城市实践区中,很多城市正在践行的方案和贯彻的理念,就是对今日之城的改进与完善,也是未来之城中必备的元素——爱,对城市的爱,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8.
于无声 《金秋科苑》2010,(11):76-93
城市化的浪潮不可阻挡。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翻一番,从33亿增加到64亿。就目前而言,城市的发展有成就,也有问题。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未来之城,其实也孕育在今日的现实城市中,与其说我们在想象未来之城,还不如说在想象今天城市的未来。本届世博会首创的最佳城市实践区中,很多城市正在践行的方案和贯彻的理念,就是对今日之城的改进与完善,也是未来之城中必备的元素——爱,对城市的爱,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9.
建设新型能源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导向,太阳能热发电是未来我国解决能源为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国内外能源发展的研究分析,提出未来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把握住新能源,逐步促使兰州市通过对多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加快其向新型能源型城市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城市应急处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验,信息化应用在疫情防控和保障复工复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新冠肺炎疫情让城市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城市迎来了发展方式的转型。新型智慧城市促进了新业态的出现,激发了新城市活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应对疫情的有效措施之一,它是未来城市发展形式的重点。以新兴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让城市信息化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也让其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应有之义。未来,城市需要在维护日常管理与危机应对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应将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城市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融合,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真正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内城市群经常被提到,但尚无区域城市网络的研究.本文论证了区域城市网络形成的动因,提出了城市网络表达的内容.对长三角16城市的首位特征与产业集聚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企业关联业务为边、联系程度为权重的有向边权网络,通过复杂方法的测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证明长三角城市已经互动发展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区域内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和杭州等为关键枢纽,以常州等为次级节点和以镇江等为新兴市场的网络格局.  相似文献   

12.
运用可视化的方法对低碳城市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进行分析,构建了共现聚类树和共现网络。研究表明:低碳城市研究中,宏观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中观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微观研究需要快速起步。并在此基础上对低碳城市系统的若干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航空运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网络和航空运输业成为衡量全球城市行使权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全球城市榜单中的城市为研究节点,相关城市之间的航班作为连接的边,使用社会网络的方法,研究了全球城市航空网络的基本特质和具体单个城市的网络地位。通过分析全球城市航空网络的结构特点,从而进一步讨论不同城市在全球城市航空网络的影响力因素,为中国城市建设全球城市和实现未来战略部署提供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前社会认知在城市管理决策中的支撑权重还未充分体现,本文试图建立基于社会认知驱动的城市社群发现模式。[方法] 首先利用LDA主题模型提取不同城市的城市特征属性,并利用情感强度计算方法对城市特征属性赋值;然后基于城市特征之间的共现关系构建城市网络,以此刻画城市之间的关联关系;最后依据网络拓扑关系和节点语义信息,计算城市之间的亲疏程度,挖掘具有重叠特性的城市社群。[结果] 抓取知乎平台中描述我国省会城市主要特征的用户问答内容,按照上述方法依次抽取城市特征,构建城市网络,测算城市亲疏,最终挖掘出9个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城市社群。[局限] 未能引入分面组织与分析方法将城市特征多粒度化,进而探索不同特征粒度下城市之间的关系类型及强度。[结论] 该方法能够依据社会认知发掘城市之间的潜在关联及其社群结构,有利于辅助现有城市社群划分方法并强化城市社群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何蒙奎 《科技通报》2012,28(9):123-126,141
总结金华市主要地下水开采区动态监测工作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现有地下水监测网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金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建设进行总体部署,提出了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特别是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分析研究自动化监测系统预期效果和动态监测网络建设今后打算。同时调查金华市红层盆地、河谷平原地下水开采现状,优化和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初步实现地下水监测骨干网自动化监测和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为有效监控和饮水安全保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数字化城市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闯少铭  苏义坤 《情报科学》2003,21(4):413-414
数字城市就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数字化城市对我国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库深圳市2007—2021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深圳市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运用 Gephi和ArcGIS等分析工具及社交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深圳市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产学研合作率处于较低水平,合作网络密度不断下降、平均路径长度大,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2)合作网络具有明显的进化特征,高校占据历年合作网络的核心位置,企业的创新主体性没有发挥;(3)产学研合作的空间联系以北京、江浙沪和深圳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辐射,已基本覆盖全国大多数区域。据此提出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建设数字城市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维慰 《软科学》2004,18(3):71-73
数字城市不是信息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的简单堆积,而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城市运行的各个层面的渗透、融和与互动。建设数字城市难点不仅在于技术、资金、人才的缺乏,更在于管理理念的陈旧、部门之间的割据、信息意识的薄弱以及地域信息拥有量的极度不均。因此,重点剖析这些更深层次的难点,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现状特点,提出科学、有效地建设数字城市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霞  陈琦  贾宏曼 《科研管理》2022,43(7):1-10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并嵌入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智慧表现。本文构建基于“资源效用-技术结构-应用领域”的智慧城市政策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1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政策进行演进脉络、政策网络关系、阶段性共现主题词和政策工具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智慧城市政策经历了感知基础架构与顶层设计、智慧产业培育与创新驱动、智慧应用领域异构化发展三个演进阶段;(2)第一阶段政策主题涵盖政策目标、基础技术、政策特征和组织体系四个主题词群,第二阶段政策主题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资源协同、创新驱动环境构建、技术标准化与评价,第三个阶段政策主题是数据深度融合、异构领域应用和政策作用效应;(3)我国智慧城市政策存在结构性非均衡,相较于演进初期衡稳使用的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导向政策工具稳步增加,需求导向政策工具动态匹配;(4)相较于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导的云计算支撑产业层,物联感知平台政策倾向于供给型与环境型组合效用,并深化推动与环境型政策工具适配耦合的智慧应用领域政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发展研究的产业-空间分析框架,并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对南京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南京城市发展的定位以及近期和远期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