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形式,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缺乏美感的…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错的,偶然的感悟,亦或他人的参透,都可以让我们捕捉到美的踪影,感受到美的存在。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美也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尝试,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领略各种不同的美。 我在电子市场把不同款式的鼠标、主机箱、…  相似文献   

3.
在各类教学中,语文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语文可以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那么,如何将学生送进美的世界,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语文教学中的形象美、音乐美、意境美,从而去感悟现实生活的美,也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三种境界,即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4.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主要表现在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相似美和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5.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一个涉及审美活动本质的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对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做"美"的发现者,引导学生欣赏美;我们要善做"美"的淘金者,引导学生感受美;我们要善做"美"的守望者,引导学生理解美;我们要善做"美"的拓荒者,引导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具备美育的特殊条件。美育的主要仟务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丰富学生的感情。语文课本中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文章精华,熔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于一炉,给语文美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从审美角度来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去欣赏美,感知美,领略美,识别美。  相似文献   

7.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主体自身的需要,使之能积极主动地围绕预期的学习目标,有指向性地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课堂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中扮演三个角色,即发现美的角色、创造美的角色和欣赏美的角色。一、让学生扮演发现美的角色雕塑大师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美,使他们明白美的东西就像我们身边的事物一样经常见到,关键在于能否在这些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例如,有位教师在材料装饰画教学过程中,先拿出红豆…  相似文献   

8.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孩子,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的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  相似文献   

9.
王晔 《广西教育》2013,(25):31-32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其完整的结构、对称的图形、合理的布局、简洁的形式,无不体现出美的因素。数学教学虽然重在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但也不可忽视美的渗透与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环境和意志品质,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学会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和创造数学的美,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科具有美,我们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教学过程中运用美,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生追求美。  相似文献   

11.
林海 《教师》2010,(18):80-80
一、摆正教师课堂教学位置,正确处理教学关系 在实施美读教学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切实摆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在美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读书习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审视我国中小学生的美术素质,我们不难发现基础美术教学中存在着重写实、重技巧的误区。加强“抽象美”教学,是克服美术教学缺陷,弥补学科教学失衡的有效手段。“抽象美”教学在启发学生认识造型形式规律,引导学生体验审美情感,训练学生熟悉视觉要素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中美育教学之我见●杨生华张群珠语文教学是一种文道统一的过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铸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领略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辨美丑,知善恶,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挖掘教...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写景抒情散文,极具形象性、情感性,学生非常喜爱,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谈谈。 一、调动视听感官去感受美 审美感受的获得,首先是由于我们“看到”了景色,“听到”了音乐。美,正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两扇窗户,而被感知的。因…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产生了广泛的数学美.可是,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误区,就是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数学美了.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为此,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示、渗透、挖掘、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实际、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美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学生在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高平 《教师》2012,(13):37-37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的教学对像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孩子,我们的教材更是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成功的教学,无一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手段三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但他们对许多美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为了指导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我指导学生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为此,我确定了与教材编写意图有一定距离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悟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理念———“虚实相生”能创造出美的神韵,并且运用这一理念去欣赏“残缺美”和“空白美”。这个目标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的,例如,有学生对维纳斯的断臂之美不理解,有学生就这样公开提出疑问:有手臂好还是没手臂好呢?于是许多教学内…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审美的教育也源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树崇高理想,整合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美”的反应──职高化学实验课教学体会点滴张文敏,张学贵如何揭示化学实验领域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有体会。我们依据现行职高化学教材,从职业教育的特色出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变分散式实验为组合式实验,以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