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向思维即求异思维,指的是对常规事物或者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解题思维.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当遇到部分特殊题目从正面方向难以处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应用逆向思维,使学生基于问题的逆向视角展开思考、分析和研究,驱使学生产生新的思想与想法,找准解题的切入点,最终让数学难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思维创新,必须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而突破思维定势束缚的最好办法,就是转换或扩展思维视角.转换或扩展思维视角的途径主要有:改变万事顺着想的思路、把直接变为间接、转换问题、超越当下、逻辑导引.  相似文献   

3.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运动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研究问题,用辩证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达形式",数学中充满着矛盾和辩证因素.在数学解题中,若能利用这些矛盾,辩证地进行分析,揭示联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恰当、合理地进行思维转换,可以将问题化陌生为熟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解题带来新的生机,甚至使问题绝处逢生,柳暗花明.下面介绍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巧妙解题.  相似文献   

4.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数学问题浩如烟海,当用顺向思维去思考而感到"山重水复"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这往往能独辟蹊径,出现"柳暗花明"的景象,使问题获解.  相似文献   

5.
逆向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有时在用顺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不妨采用逆向思维,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课堂教学设计也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正>思维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然而人们思考问题时惯于正向思维,忽视逆向思维的应用,致使思维面狭窄.事实上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二者处于同等地位,而且有些问题若能善于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会使思维变得流畅,问题迎刃而解.现就引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几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旨在拓宽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渠道,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1由数、式运算的可逆性引发的逆向思维是在对已知数、式子的结构特征(可逆性)观察  相似文献   

7.
逆向思考法是可获得创造性构想的一种思考方法。它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区别于人们通常的顺向习惯,而沿着事物的相反方面,用反向探求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运用逆向思考法,许多靠顺向思维不能或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复杂转变为简单。在发明创造活动中,有时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问题,通过对现有产品或课题设计进行反方向的思考,往往能打开思路,从而提出新的课题设计或完成新的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8.
许多同学在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因一些条件的限制和思维定势的影响而陷入困境。这时如果能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与分析,探求新的问题与已掌握知识之间的相关性,重新建立物理图景,灵活地转换思维方法,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成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来研究,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通常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科学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王灵 《地理教育》2003,(5):52-52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知识的容量越来越大,认知的程度逐渐加深,这就要求学生改变以前那种片面的、静止的认知方式,采用一种多角度、变化的思维方式去认知事物。视角转换方式就是这种思维方式。下面浅谈视角转换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不同空间的视角转换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总是位于或发生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由于地域空间的差异以及人类观察事物的空间视角不同,它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想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必须要进行空间视角的转换。同一事物位于不同的地域空间会有不…  相似文献   

10.
一、序言 小学生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指,学生思维具有连贯性、顺序性和发展性规律.思维连贯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明确课题,学生就自觉地按"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连贯地进行思考;思维顺序性指当一个课题将要结束时,学生的思维就能主动地按课题间的逻辑联系有顺序地准备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思考;思维发展性指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对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并从中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11.
引导学生"问学",提出问题很重要,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推动学习的深入,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这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无疑而问"的问题不仅使语文课堂苍白乏味,更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迟钝、僵化。要想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就需要提出"真问题"。"真问题"应该是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具有思维含量,需要学生重组信息创造答案或用逻辑推理发现证据支持答案,并能推动教学深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有些数学题,在解答时若能有意识地转换看问题的视角,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去处理,会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解法更加巧妙.  相似文献   

13.
思维活动就其途径和程序而言,可分为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顺向思维是每遇一个问题,就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如果凡事都顺向思维就会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按一定的模式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呆板的思考.若遇到困难时,我们应注意转换思考问题的角  相似文献   

14.
"迂回战术"是指:在求解A问题时,无法入手或比较烦琐,此时若转化思维,先求解B问题,那么A问题便迎刃而解,或求解问题时,正面受阻,就反面推敲;顺求繁难,就逆向追索,正反夹击,问题便可解决。"迂回战术"不拘泥于常规思维,在教学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举"迂回战术"解决物理问题的几个实例,以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某些数学问题的处理中,有些受思维定势影响,容易陷入繁难甚至无法解决的境地.这时若能打破常规去转移视角,给思维留一个回旋空间,常常会出现灵感,使对问题的思考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出现顿悟而茅塞顿开,立即找到解题通道.源于此,本  相似文献   

16.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不按习惯思维方向,而是从其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解题时,顺推不行时考虑从其反面来间接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转换为探讨不可能性.总之,当我们反复思考某个问题陷入困难时,逆向思维会使人顿开茅塞,绝境逢生.  相似文献   

17.
<正>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从条件入手,顺着题意一步一步分析,找出条件与结论的内在关系,搭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进而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正向思维.而当正向思维受阻,思维活动进行不下去时,我们则可以改变思维方向,打破常规.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也许转机就会出现,问题随之迎刃而解.下面笔者以自身在一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为例,谈谈如何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例1】对于满足0≤p≤4的所有实数p,使不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高考中加强了对转换的考查,这就要求加强学生的转换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主要有以下常用的转换途径:变量转换,主元转换,结构变换,视角转换,状态转换,联想转换,教学实践证明,合理运用转换思维,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敏锐的直觉和创造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问题是初学者心中的一道坎,老师就题论题的讲课方法会让学生更加困惑:为什么会想到找这条线呢?我们不能简单地抛出一句:做多了自然就会想到,来搪塞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困惑.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让他们的大脑能像计算机一样照着程序运转起来.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的学科,让学生"会思考"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就立体几何中的垂直证明问题尝试了"逆向推理"的思维模式,解题时教学生书写思维流程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符号的转换,在这一转换的背后不转换的是人类共同的思维,思维与视角有较紧密的联系,其中有动态的和静态的区别,这一区别在翻译的重组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