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2.
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前,一些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同志对新闻舆论和新闻改革发表了不少意见。如: 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对记者说,报纸没有批评不行,领导更需要舆论监督。他说:伸民冤,禁黠民,严法纪,我们共产党人责无旁贷。有那么一种人,他们不怕通报,就怕登报。道理很简单:凡干坏事的,总是偷偷摸摸的,你叫他晒晒太阳,把他的错误端到光天化日之下,让群众来公开评断是非,他就怕了。对批评报道采访难、发表难,见报后“打官司”难的问题,他的看法是:在批评稿件中虽然有个别失实或失  相似文献   

3.
南京日报复刊两年来,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发表过不少批评性的新闻、评论和来信。我们体会到,报纸上开展批评,既要积极,又要慎重。点名的批评宜少,不点名的批评宜多。去年上半年,我们报纸批评了华侨路街道党委书记阎荣峰,以办街道工业为名,把民房据为己有的严重错误。舆论一造出去,问题就很快得到解决,当地群众莫不欢欣鼓舞。但是,我们报纸更多地是采取不点名的批评。比如,对一些商店营业员开后门,环境卫生所有的工人送粪下乡敲诈农民副食品,供电局有的工人为农村输  相似文献   

4.
我的守则     
我做通讯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很不容易。他不仅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新人新事新气象新经验的热忱宣传者,而且要努力做到倾听人民的呼声,反映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遵照党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我从一九五二年起就利用报纸开展批评。一九五七年前我写过一批揭露违法乱纪、批评官僚主义的稿件。粉碎“四人帮”后,我又拿起批评的武器,在天津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5.
在下面调查研究,常常听到干部、群众批评报上有些稿件“吹得过头了”、“不真实”……,影响了报纸和记者的声誉。试举两例: 1981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的新华社讯说:江苏淮阴地区县县增产,社员家家满囤,正满怀信心地“向贫穷的历史告  相似文献   

6.
在报刊上开展批评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传统,是无产阶级报纸的战斗作风。报纸怎样正确地开展批评,党组织怎样支持报纸开展批评,被批评者怎样正确对待批评,这些问题,仍然是今天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早在36年前,延安解放日报通过一组批评稿件的处理,正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们地区有位相当级别、且“后台”很硬的干部,占了两套住房.群众议论纷纷,但又怕他.怎么办?我说就碰他!稿子在孝感报刊出后,他又拍桌子又流泪,四处告状.报纸搞新闻舆论监督,碰到这类问题,“头皮”就要硬.在新闻舆论监督之下,必然有人笑、有人叫、有人恼、有人跳、有人深思、有人开窍.有些批评报道刊出后,报社所面临的,往往有找岔者、说情者、告状者.他告状,我不理;他说情,我说理.当然,最终还是得道多助.就报社自身而  相似文献   

8.
问:“党的十三大提出舆论监督,请你说说批评报道的重要性在哪里?”答:“这个问题很重要。批评报道有人爱,有人怕,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离不开它。报纸开展批评不会使共产党的威信下降,正说明党有力量解决自身的腐败现象。报纸批评带不来消极东西,也否定不了大好形势。比如在十三大召开期间,有的同志提出,不要在这期间登批评稿,要多从正面宣传,怕消极东西影响会议气氛。我认为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全国党代会期间,报纸有批评声音,正说明党内民主空气浓。如果说,照过去旧例宣传,元旦前后大好形势;春节前后形势大好;每年三四月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也是取得成  相似文献   

9.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辽宁省阜新日报针对当时报纸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状况,提出了“三个面向”——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本地。要求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中,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从1978年开始,我们报纸的内容和形式逐年有所变化,一是地方稿件增加了,从只占版面的30%增加到75%;二是群众来稿显著增  相似文献   

10.
写下“外部断奶,内部搞活”几个字,眼前不由自主地映现八十年代新闻界发生的两件事。事情一,一位中宣部副部长在省报总编会上提出.报纸发什么(稿件)不发什么,应由报社总编辑说了算。一年之后,有关部门专门发文,宣告此说不当。事情二,在一次新闻学会联合会主持的学术研讨会上,笔者遵嘱特邀一位对人的主体性有专门研究的哲学家,发表传播与主体为主题的演讲。不久,有人对新闻传播强化主体性的言论提出质疑。有人可能会说,这两件事同“外部断奶,内部搞活”有什么关系呢?且听笔者细说。(-)中国的新闻改革进入体制改革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11.
记者:从1992年下半年起,中国报纸掀起了扩版浪潮。扩版后,如何增加信息量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可以说,扩版前,由于版面不足,有些很有价值的稿件被挤掉了。现在版面扩大了,载体增加了,读者仍然批评我们的信息量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授:你所说的被挤掉的有价值的稿件是些什么样的稿件,又是被些什么样的稿件挤掉的呢? 记者:有价值的稿件是从读者角度说的,它比较贴近群众生活,群众比较关心、比较感兴趣。不得不发的稿件是指某些“带指令性”的稿件,例如有些会议报道、领导活动和讲话,没有多少新意也得“例行公事”地见报。还有些是某些生产进度、企业家风采、“铸风流”、“造辉煌”之类歌功颂德式的东西,也在“正面宣传为主”的幌子下刊登出来。其实,你说不清它们是新闻还是广告。  相似文献   

12.
新华日报读者来信专栏,刊出的稿件,以批评信居多。对于批评某些基层单位的来信, 在见报前我们都尽可能地争取被批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怕担风险,怕负责任,而是为了使我们的批评更准确,更有力,更有助于问题的及早解决。  相似文献   

13.
我在长治日报社工作33年,先后经历了8位市委书记。与时任中共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同志相处共事的三年,《长治日报》和《上党晚报》推出舆论监督稿件近千件,批评了930多人,那段日子好比坐在"火山口"上办报,随时都会遇到风险。但是,报纸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报人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回想起来,也很值得。吕日周同志对办报既是内行更是高手,用报纸指导工作站得高、拧得紧,对报纸的要求很严格很具体,几乎对每天的  相似文献   

14.
邵天红 《军事记者》2008,(12):64-64
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和真实,近日,广空运输航空兵某团根据《加强新闻报道工作措施》有关要求,制定了新闻稿件“四不发”制度,即:撰写新闻稿件足不出户,没有经过深入采访的稿件不发;涉及到的数据模棱两可,核对不准确的稿件不发;不严格落实规定,未经机关审查把关的稿件不发;未经领导签字、盖章的稿件不发,以此促进新闻报道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县报,是最基层的党报。它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搞得不好,就会“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领导批评报纸,在宣传上没有很好地体现他们的意图,围绕中心工作不紧;群众也批评报纸,认为官腔官调太重,没有解决他们的思想和实际问题。究竟如何发挥县报的优势,把县报办得领导、群众都满意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6.
县(市)报同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批评报道是项棘手的工作。面对这个难题,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改进批评报道,以提高报纸的指导性和战斗性。由于诸方面的因素,有的报社制订报道计划时,不列批评报道;有的报纸版面上,看不到批评报道;有的业务研讨活动,不探讨批评报道。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一是外部环境。有些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不习惯不适应批评报道,存有不怕通报,就怕登报的思想。于是说情、设置障碍、无理取闹等等相继出  相似文献   

17.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认为,地市范围小,上头精神来得又迟,大问题抓不到,小问题没抓头。这个理由不完全正确。大和小,  相似文献   

18.
开展报纸批评,是报纸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报纸批评的目的在于扶正祛邪,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报纸批评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调查、选材、写稿,还是编辑组版、审稿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见报以后的宣传效果。一篇好的批评稿件,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且应该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 要在准确性上多下工夫 新闻要真实,批评稿件更应该准确无误。如果批评稿件在事实上发生失误或不准确,不仅无好的宣传效果可讲,还会引起混乱。因此,参与报纸批评稿件编采工作的编辑、记者,在工作中要确实做到一丝不苟,高度负责。 要使报纸批评做到准确无误,最基本的一条是要做好调查落实工作,编辑、记者有时甚至要亲自参与某一项工作,反过头来再写批评稿件。报纸批评在整体上要讲真实、准确。在细节上也要字斟句酌,做到合情合理。有这样两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一,我看到一家报纸批评一个县的几名领导,违反政策,在  相似文献   

19.
县报,是最基层的党报。它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搞得不好,就会“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领导批评报纸,在宣传上没有很好地体现他们的意图,围绕中心工作不紧;群众也批评报纸,认为官腔宫调太重,没有解决他们的思想和实际问题。究竟如何发挥县报的优势,把县报办得领导、群众都满意呢?我认为: 善于在领导和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做文章。县报要体现县委的意图,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要使群众认识和接受党的方针、政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中的认识问题。当群众还没有觉悟的时候,报纸就有一个引导和疏导的任务。事实上,党和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相似文献   

20.
地方报纸应当以地方报道为主,但时事报道也必须占有一定的地位。地方报纸不像中央报纸那样有大量篇幅刊登国内国际稿件;而中央报纸又来得较迟,在这一地区发行面不如地方报纸普遍,所以地方报纸更需要及时地、经常地选发国内国际稿件,对广大群众进行时事宣传。地方报纸用于时事报道的版面有限,而报道任务却很重,因此,如何正确地掌握政策思想,是我们首先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