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亲和力面临话语语境发生深刻变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机制存在表达差异,思政课话语场域出现时空割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存在冲突等诸多挑战。通过尝试构建“大思政”的话语体系,以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亲”;采用有效的话语传播策略,以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和”;使用本土化的话语叙事范式,以产生思政课话语的“合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遵循。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主要由话语主体的引领力、话语内容的解释力、话语风格的吸引力、话语语境的渗透力、话语评价的助推力等构成。由于话语双方在主导性与主体性之间存在“内在张力”、话语资源的供给未做到“内容为王”、话语的表达艺术未达到“妙趣横生”、话语语境的创设未实现“润物无声”,而且缺乏“科学规范”的话语评价机制,受这些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话语主体引领力弱化、话语内容解释力欠缺、话语风格吸引力不强、话语语境渗透力淡化、话语评价助推力不大,这使得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提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高校思政课应着力于跨越主体间话语“裂谷”、整合和创新多样话语资源、借鉴和融通多元话语风格、创设丰富蕴含的话语语境、构建科学的话语评价机制,努力提升课程话语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具有的使教育对象乐于接受、自觉认同并积极悦纳的力量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能够丰富话语理论体系,化解话语现实困境,转向话语人本范式,发挥话语交往功能。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时空境遇的转变,研究探索的推进以及对规律认知的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提升创造了条件。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需彰显话语内容之真,体现话语主体之善,展现话语风格之美,实现话语形态之活。  相似文献   

4.
“思维要新”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重要命题,其从专业素养维度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思维方法与思维创新的根本前提,以“创新课堂教学”为实践映射,以“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为旨归。深刻领会“思维要新”的核心要义,以“破与立”“辩与思”“理与路”的辩证之思廓清“思维要新”的逻辑起点,厘清其内涵生成与分析其实践诉求,为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与思政课教育实效提供内生动力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理念和方法的有机耦合、坚守和期待的视域融合、认同和实践的系统契合。以说服力解决学生"信不信"的问题、以吸引力解决学生"爱不爱"的问题、以感染力解决学生"用不用"的问题,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基本达成路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将"亲和力"分解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三个维度,通过鲜活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健全践行体系,着力解决"真信""真爱""真用"三大难题,探索实施以提升"亲和力"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不仅是对"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全社会合力育人"的教育理念的回应,而且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话语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媒介和工具,提升教学话语美感是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教学话语美感是教师在言说中调动学生情感和意识,使学生对话语方式和内容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具有创造性、规律性、愉悦性等特征。思政课教师可以从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形态、话语语境四个方面塑造“话语美感”,使教学话语富有力量之美、情感之美、丰富之美、虚实结合之美。  相似文献   

7.
人民至上话语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表达最鲜明和系统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至上话语逻辑的坚持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始终。在“为谁说”的话语主体上,马克思主义崇高价值理想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描摹的延展,聚焦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价值;在“说什么”的话语内容上,党对人的关切从人的出场到人的发展的实践展开,凸显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主题;在“怎么说”的话语考量上,党对人民话语的把握从话语认知到话语传播的构建,完善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形式;在“怎么做”的话语要求上,党对人民话语的总体把握从价值之“是”到价值之“态”的提升,深化了党治国理政的话语实践。当前,全面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话语逻辑,对于总结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水平,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建构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是应时代变局、高校使命、“大思政”工作格局变化调整的现实之需。要以“大视野”“大场域”“大叙事”等新思维,不断突出和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的社会表达功能、时代刻画功能、对对象的实践研究功能,实现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形式等的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质是课堂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其难点在于实现专业话语体系与价值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着眼于中国话语的建构。所以,应明确中国话语建构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特殊意义,把握中国话语建构的核心内容,体现新媒体语境下话语传播的特色,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引导学生把握中国话语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实践与发展,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凝结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概念的话语体系。演进发展中的内在逻辑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为哲学基础,以党的中心任务为思政话语体系的发展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政话语体系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教育学中国道路的实践表达,是教育学中国经验的智慧提升,是教育学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作为教育学“思想学理表征系统”的中国话语体系,始终处于“反向格义”与“主动化西”、“传承弘扬”与“重塑再生”、“宏大理论”与“微观叙事”的张力之中,在合乎现实之需、时代之规、历史之情、未来之势的基础上,需要持续回应“由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在哪说”“说得如何”等问题。话语主体的情感认同与交往理性、话语内容的概念创生与论证说理、话语表达的模态建构与复调叙事、话语场域的时空重塑与再情境化、话语生态的求同存异与百家争鸣共同组成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生成的基本要素与问答逻辑。探索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走向世界的可能路径需要扎根本土变革实践,凝聚标志理论共识,增强解释力与公信力;设置世界教育议题,回应时代发展诉求,提升引领力与显示度;整合立体传播网络,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高辐射力与影响度。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空间作为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战场和第一线,是高校“立德树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场域,关乎大学生成长健康和国家网络的安全稳定。文章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三贴近”原则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使政治理论落地到实践;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是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贴近学生主体、贴近具体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王栋  朱艳艳 《教书育人》2023,(33):76-78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效的思政课话语体系有利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提升思政课话语效能,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存在着话语主体过于单一、新兴话语载体带来负面信息、话语内容缺乏吸引力、对话语受众特点认识不足等问题。要培养多元化话语主体,拓展多样化话语载体,推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把握话语受众认知规律,从而重塑思政课话语体系,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喜爱的“金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而言,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话语的转换既是顺应新时代的时代要求,也是克服传统高校思政话语病症的现实要求。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判断,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自我反思与革新转换,实现教学话语方式、教学话语模式、教学话语形式的转换,凸显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虚拟仿真技术”是思政课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将虚拟仿真技术作为课程建设实践体验技术的新兴载体,具有时代价值.在智能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是课程方法创新的现实体现和持续深化;课程建设聚焦理论维度、主体维度和实践维度三重维度来构建,把智能技术融入培养时代新人全过程,借以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大思政课”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之“大”,在现实维度上体现为明确大使命,从保障国家安全、培育时代新人、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三个方面呈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之利;在理论维度上表现为讲述大道理,从讲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方面把握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方位;在实践维度上要求为构建大格局,从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推动大思政课专兼队伍建设、探索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汇聚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合力。  相似文献   

17.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环节。基于语言职能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提升可从"表征""表述""表达"三个维度考量。在话语表征中,通过筑牢信仰根基、导引价值选择、涵化思想境界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想引领;在话语表述中,通过提升理论知识解释力、知识供给精准性、实践指导有效性等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知性魅力;在话语表达中,通过增强话语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条件下,思政课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用理讲好思政课”、探索有效的“讲道理”的方式方法是当前思政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讲故事是思想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文章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运用“故事化”手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实践创新方法及其重要意义。为了提升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意愿和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环节利用现有课程建设基础,运用“故事化”手段,实现“会讲故事”向“讲好故事”的转变,提升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现实维度看,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中掌控话语权等要求,为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创设了生动的现实语境;从理论维度看,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包含讲清事实之理、讲深原理之理、讲透价值之理、讲活方法之理四个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定;从实践维度看,高校思政课如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不断深化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组织实施,强化真理感召力、增加情感吸引力,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0.
中职学校思政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探索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将红色基因全方位融入其教育教学之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阐明中职思政课教学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意义,从中职思政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三个维度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