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给学生“挑刺”,已司空见惯,可是,学生给老师或他人“挑刺”,就很少见了。记得我在当班主任、做教学工作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书写,组织班里的学生对学校、街道张贴的各种标语、广告牌、警示牌、报刊以及学校编印的学生手册、一日生活常规等进行“挑刺”比赛活动。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从中挑出许多“刺”来。如“: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味”中的“味”应为“位”“;欢迎顾客购买鸡旦”中的“旦”应为“蛋”“;某某化装品专用商店”中的“装”应为“妆”“;欢…  相似文献   

2.
王开县是山东枣庄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现在他批改学生作文。除了修改错别字之外,还多了一项任务——把“囧”、“雷人”等字词像挑刺一样挑出来。“谁用这些字词写作文,我就不会给他打高分!”这位从教十多年的老师说。  相似文献   

3.
老师给学生"挑刺",已司空见惯,可是,学生给老师或他人"挑刺",就很少见了.记得我在当班主任、做教学工作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书写,组织班里的学生对学校、街道张贴的各种标语、广告牌、警示牌、报刊以及学校编印的学生手册、一日生活常规等进行"挑刺"比赛活动.  相似文献   

4.
老师在台上“比武”,学生在台下“挑刺”。近日,上海电机学院举办第三届教学法竞赛,经过层层选拔的25位教师选手比试上课“基本功”,台下的“考官”除了校领导和老教授外,还有33张学生面孔。  相似文献   

5.
可乐专卖     
举手的讲究校长要来听课了,老师事先给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积极举手发言。某学生问老师:“要是我们回答不出您提的问题,那不是很难堪吗?”老师想了一下,觉得有点道理,于是补充道:“那就这样吧,会答的同学举左手,不会答的同学举右手。”  相似文献   

6.
“差生”一个令老师讨厌、学生惶恐的名词,“差生”意味着老师的否定,学生的自卑,同学的歧视。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差生的转换,不少老师做过尝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自卑,重拾自信。迷茫的学生,抱怨的老师,你们成功了吗?如果还在彷徨,不妨尝试一下。1积极的语言暗示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可分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良好的影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不良好的影响。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多采用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开始就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审视差生,给差生施加本不该他们那个年龄阶段所应承受的压力。我们是否意识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认为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就应该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本来心理就比较脆弱,如果老师再加以讽刺或挖苦,就使得学生的心理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谁都不希望接受任何训斥和失败,在这时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安慰和鼓励,老师可以用“相信自己”“你真棒”“下一次一定能成功”“你已经做得够好了”等语言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  相似文献   

7.
随想二则     
马玉顺 《山东教育》2005,(35):12-12
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笔者会发现有不少学生爱给其他同学“挑刺”,在评价他人时,总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却欣赏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相似文献   

8.
“运师见习的新老师回去了,我们班的同学个个哭得眼睛红红的……”一个老师的话没说完,又一个老师接着说:“新老师总共给学生上几节课,他们倒个个痛哭流涕的。”“我们教了学生这么久,要是我们离开了,他们会哭吗?”……耳边听着老师的谈论,眼前浮现出见习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情景: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想和见习老师多呆一会儿,一位文静的学生悄悄地藏起了见习老师的教本,大胆一点的学生就跑到讲台前拉住老师的手和衣服不放开,见习老师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怒色,只是耐心地解释着;体育课上,见习老师和学生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虽然老师…  相似文献   

9.
许多副科老师总抱怨自己在学校倍受学生的冷落。其实副科老师受学生“冷落”是校园内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一定不会是必然现象。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副科教师也经常成为学生关注和亲近的“焦点”,拥有许多的小“粉丝”。这些老师之所以倍受学生爱戴和拥护,是因为他们往往保持有一颗童心,心怀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愿意并主动和学生交往,并不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当成了和学生亲近交往与教育人生呼吸吐纳的接口。  相似文献   

10.
不久以前,我们读到陈日亮老师的一篇文章《对语文教改若干同题的看法》,其中谈到“重理轻文”的问题,他说:“轻文的众多原因之中,难道不就首先包括着语文教学自身质量不高这一根本原因吗?”我们觉得敢于这样说的语文老师是很有胆识的。最近又听到一桩趣事:陈日亮老师授课的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纷纷向校领导反映说:“学生的兴趣都给了语文了,学数理的时间竟比以前少了。”校领导高兴地说:“语文教学在打翻身仗,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我们听了,受到很大鼓舞和教  相似文献   

11.
家庭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的“负担”,原由之一就是家庭作业的机械、重复、乏味,使得学生望而生畏。要想让家庭作业独具魅力,我们不妨给作业“变变脸”:(1)时不时把“绣球”抛给学生。今天做什么家庭作业呢?老师不布置,大家自己回去想一想,做一回“小当家”。你“放手不管”,学生却格外重视。第二天,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的作业,再来一番交流展示,表扬鼓励某些突出的学生,效果的确好!这是把“绣球”抛给了大家。有时我们可以把“绣球”抛给某个学生“:今天我们就请某某做小老师,来给大家布置家庭作业,明天还请他来帮助检查批改。”这样一来,“小…  相似文献   

12.
轻松一刻     
《考试》2004,(9)
举手的讲究校长要来听课了。事先,任课老师给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积极举手发言。小明站起身来,对老师说:“要是我们回答不出你提的问题,那不是难堪吗?”  相似文献   

13.
开心驿站     
《考试》2005,(9)
举手的讲究校长要来听课了。事先,任课老师给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积极举手发言。布朗站起身来,对老师说:“要是我们回答不出你提的问题,那不是难堪吗?”  相似文献   

14.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提问题的氛围。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敢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尊重、爱护学生,多启发、多鼓励,积极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提问题的氛围。例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时,需要两个学生上台做示范。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我特意请了两个比较胆小的学生来完成,其中一个学生红着脸告诉我:“老师,我不会做。”我说:“不要害怕,我教你做,我相信你会做好的。”于是,他俩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做了示范。回到座位后,这位同学轻声对我说:“老师,您直接在黑板上画出直线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我们来拉绳子…  相似文献   

15.
新旧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对比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促进者.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时,我们还不时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能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吗?”、“老师还没有让你们讨论,你们怎么就讨论开了?”、“你能给老师说一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谁会回答这个问题?请举手!”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一位老师能在自己工作的一开始就给学生们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同时,他的工作又是那么勤恳而富有经验的话,那么,他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将会时时处处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孩子们也会早就在心灵上做好准备,决心听这位老师的话,一定要好好学习。学生们这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正是我们过去所谈到的“定势”问题。定势原理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会产生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以消极影响而言,老师固然可以由于初次教育的失败,而给他今后的教育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学生也未尝不会由于首次给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好或  相似文献   

17.
今天指导学生阅读《我们的老师》。课文讲杨老师带病给“我们”上课的事,意在表现杨老师是一位一心工作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18.
举手的讲究     
校长要来听课了。事先,任课老师给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积极举手发言。布朗站起身来,对老师说:“要是我们回答不出你提的问题,那不是很难堪吗?”老师想了一下,觉得有点道理,所以补充道:“那么,这样吧,会答的同学举左手,不会答的同学举右手。”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作文教学评语的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阅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簿,教师的红笔圈圈点点,评语洋洋洒洒,无不显示着教师的兢兢业业。可是,许多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语不感兴趣,认为老师的评语居高临下,挑刺的成分太多了,诸如: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够明确,选材不够新颖等等。这几个“不够”,大大挫伤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公开课上的一幕:“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很精彩,现在老师有一道难题想考考大家……”老师的问题尚未问完,一只只小手已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课堂气氛真活跃!教师们满怀希望地洗耳恭听。然而奇怪的是,学生的回答却是牛头不对马嘴,更有甚者是哑口无言。此时,上课者尴尬万分,听课者疑惑不解。究竟怎么回事?公开课结束后,我和一位学生聊起天:你们班的同学发言很积极。”嗯!”你也举了好几次手吧。”是的!”你刚才回答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很紧张,把答案也给忘了?”“不是的!”这位学生急忙解释:因为老师说,今天上公开课,让我们要积极举手发言,谁举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