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天文卫星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坐地观天的方式,实现了对宇宙天体整个电磁波段的观测,并因而产生了空间天文学。空间天文学不受地球稠密大气层的影响,主要利用伽马射线,X 射线,紫外线和红外线4种波段来观测宇宙,是当代科技的重要前沿。美国宇航局为此制定了一个大天文台系列天文观测卫星计划,计划以这4种波段为特征来研制和发射4颗卫星。目前已发射了两颗,即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钱德拉"是第三颗。哥伦比亚号发射"钱德拉"已是竭尽全力了1999年7月23日,搭载着"钱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宇航局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约翰·马瑟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形状及其温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微小变化。他们利用COBE(宇宙微波背景探索者)卫星进行的非常细致的观测,被誉为现代宇宙论发展成一门精密科学的起点。首次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在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阿罗·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为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起初曾将这种辐射误为是自己的接收机上不相关的噪声(实际上,宇…  相似文献   

3.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以“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将我们带回了宇宙形成的婴儿时代”为开场白时,许多在座的  相似文献   

4.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关于“雨燕”2004年1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一个最新的、现在宇宙观测卫星中最灵敏的天文卫星“雨燕”发射升空了。“雨燕”是一颗观测宇宙伽马射线和紫外线源的天文卫星,是由美国宇航局、意大利、英国的航天部门共同开发的,耗资2.5亿美元,科学家们之所以为它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希望它像雨燕这种伶俐的小鸟一样开展观测工作。在“雨燕”的腹中,隐藏着三个望远镜:广域爆发警示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和紫外线光学望远镜。当它一旦探测到太空中出现爆炸,它的灵敏检测器会立即转向爆炸发生的宇宙位置,并将其主检测仪器瞄准该位…  相似文献   

6.
银河系中心有黑洞吗? 科学家通过日本的X射线天文卫星,在观测一个名为"MCG-6-30-15"的活跃星系时突然发现,来自这个星系中心的X射线发生了"引力红移",这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7.
, 《科教文汇》2012,(1):F0004-F0004
威尔姆·康拉德·伦琴(1845—1923),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X射线,1901年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8.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6年10月3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John C.Mather)和乔治·斯穆特(George F.Smoot),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这是宇宙学研究的又个重要里程碑.有关的大爆炸宇宙学知识开始走出科学殿堂,增进社会公众分享宇宙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正"慧眼"是一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于2017年6月15日11时00分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寓意中国在太空"独具慧眼",能穿过星际物质的遮挡"看清"宇宙中的X射线,也为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慧眼"小档案"慧眼"(HXMT)是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设计寿命4年,外表呈立方体,总质量约为2 500kg,承载高  相似文献   

10.
太空望远镜     
浓密的大气层对于地球上一切生物的存在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天文观测来说,却是一个很难对付的"敌人"。来自宇宙的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各种电磁辐射不是被大气层吸收得一干二净,就是被反射得无影  相似文献   

11.
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施引行为的马太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前后所发表论文被引量的比较以及其突出贡献论文获奖前后被引量的比较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后所发表的论文受关注程度高于获奖前所发表的论文,突出贡献论文获奖后的引用次数明显高于获奖前。提示其他作者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的引用行为可能存在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2.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空间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有能力突破大气层的干扰与屏障,以全新的角度探索和研究宇宙空间。近60年来,通过空间科学探测与研究,人类关于宇宙的教科书不断被改写,重大科学发现与突破不断涌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带动了航天技术和相关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开辟了多项新的技术与产业领域,激励和鼓舞了数代年轻人追寻科技梦想。空间科学被公认为是"财富的发电机"、"创新的驱动器"和"新理论新知识的源泉",是各科技强国竞相发展、寻求革命性突破的领域,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初天文学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简要回顾了 2 0世纪天文学的成就。在分析了新世纪初天文学发展的动因后指出 :一批大型地面和空间观测设备的建成 ,会导致出人意料的新发现 ,从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暗物质、黑洞、天体剧烈活动、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等天体物理领域可能出现突破性进展。由于基因组学的牵动以及行星探测投资的增加 ,地外生命科学将迅速推进。最后对中国天文学发展做出了乐观的预期  相似文献   

14.
The exciting discoveries in astronomy such as the accelerating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the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of exoplanets,and the abundance trends of various types of stars rely upon advances in laboratory astrophysics.These new discoveries have occurred along with dramatic improvements in measurements by ground-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赤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8):1050-1065
空间科学是依托航天器平台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前沿交叉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基础科学前沿催生了诸多诺贝尔奖级的重大发现和原创科学成果,突破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人类知识图谱。进入21世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爆发之际,空间科学也进入了革命性突破的新时代。文章回顾了近10年来国际空间科学重大进展,结合世界空间科学前沿发展态势及主要航天国家和地区空间科学任务的未来规划布局,对未来10—15年空间科学的可能突破领域进行了研判和分析,指出基于重大科学目标的系列空间科学任务,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规律、中低频引力波、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太阳活动爆发机制、日地系统多圈层耦合、太阳系地外生命指征、系外行星探寻等学科前沿有望取得重大科学进展。我国正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空间科学领域正在奋起直追,围绕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和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开展前沿探索,有望在这一轮探索宇宙奥秘的世界竞技舞台上取得优异成绩,贡献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授予,截至2001年已有164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因其创造性贡献而获奖。对这些获奖者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获奖者集中于欧美国家,尤其越来越集中于美国的少数机构,获奖者最早做出与获奖有关成果的年龄和获奖年龄越来越大、获奖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时间越来越长,多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成为一种趋势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科研过程和遇到的相关科研难题,进行了科技情报分析并结合TRIZ矛盾矩阵进行解题分析,并通过科研思路的难点的初级问题和产业终极问题进行科研思路解题的具体步骤,从而解释了诺贝尔2014物理奖的科研成功的科学思路选择的合理性,同时跟综该科研成功后的相关领域的文献量的变化和升迁情况和专利分布,并进行该技术发展进化特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77位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和82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论文影响力平均水平与高水平的二维分区,以及论文影响力水平与变异程度的二维分区对科学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型,展示了分区法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若想整体进阶到诺贝尔奖层级,其论文影响力需要扩大e2倍;已有少数几位院士显示出诺贝尔奖级科学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The Partner Group does research on cosmic magnetic fields using radio astronomy methods. Magnetic fields are found in every astronomical object: the Earth, the Sun, planets, stars, pulsars, the Milky Way, nearby galaxies and in distant radio galaxies. The role of the magnetic fields in the cosmic universe has not been well investigated, mainly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ies of their observation. The Partner Group has executed several successful observational projects using the 100m radio telescope in Effelsberg, the Very Large Array in the USA and the Australia Telescope National Facilities to collect polarization data tracing the magnetic fields in the Milky Way. The group further plans to install a 6cm receiver system in a 25m radio telescope in Urumqi next summer to make polarization observations that give an unambiguous picture of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s emerging from the disk of the Milky 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