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不要急着插手,应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其实通常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大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太快做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孩子…  相似文献   

2.
《青年教师》2004,(6):50-52
揍死你。很不幸,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还常说这样一句话:“揍死你!”  相似文献   

3.
佚名 《学习之友》2014,(12):42-43
孩子犯错了,不用批评,只问八句话就可以了。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想必任何一位父母都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如打骂、威吓、体罚、限制行动等等,惩罚的目的当然是让孩子学好,民间也有“棍棒下面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土块”等说法。到了八十年代;许多人惊呼家庭里出现了“小皇帝”;并把管教不严视为产生“小皇帝”的温床。 然而;孩子究竟是否需要惩罚,如果需要,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和怎样教育他们呢? 首先,应该肯定孩子是需要惩罚的,因为他们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某些“问题行为”和错误倾向,如果听之任之,让他们自由发展,无异于对小树不加剪枝修理,将来也不会成才。…  相似文献   

5.
一天早晨 ,笔者正组织孩子的晨间活动 ,忽然从外面传来吵架的声音 :“你好凶啊 ,竟敢打我的孩子 ,你看 ,你把他的手都抓破了。”还对自己的孩子心疼地说 :“他打你 ,你为哈不打他呢 ,你没长手吗?”笔者出去一看 ,原来是幼儿A和B的家长正在为孩子的事争吵 ,他们吵得脸红脖子粗 ,谁也不让谁。到底为什么呢?询问原因才知是两个孩子玩耍时发生了点小矛盾 ,幼儿A的家长认定自己的宝贝吃了大亏 ,于是趁送孩子之际向打了他儿子的小朋友问罪 ,并告诫自己的孩子 :“以后你少跟他玩 ,免得吃亏。”孩子间发生了矛盾,成人应该究竟怎样处理呢?对此…  相似文献   

6.
打,还是不打     
打,还是不打!作为一个问题,必须作出毫不含糊的回答。我认为不能打,打孩子简直该剥夺他做家长的权利。天下父母几乎没有不爱孩子的,那些打骂孩子的家长同样也很爱孩子,他们之所以对孩子施暴,并不是为了个人的满足(虐待狂除外),也不是为了确立自己对孩子的无限权力,而是为了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或出于恨铁不成钢的意愿。经常打孩  相似文献   

7.
有问有答     
我该怎样管教蛮横的儿子? 我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气愤:孩子现在很不尊重父母,甚至已经到了打骂父母的地步。比如,有一次我给他打了洗脚水,按理说他应该说句“谢谢”吧,但是他什么表示也没有。我问他:“你为啥不谢我?”他说:“我就不谢你,怎么着吧!”我说:“你咋不尊重父母?!”  相似文献   

8.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9.
常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太调皮,和别的孩子比起来差远了,其实这并不能全怪孩子,作为家长也得找一下原因,平时你是怎么跟孩子说话的。现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很多时候家长们往往感情代替了理智,说话时不注意说话的内容、方法,不注重与孩子沟通,或者有求必应,一味迁就;或者出言不逊甚至打骂孩子,如果这样,就不能把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完全推给他们。因此,要让你的孩子听话,家长首先应该注意自己的说话,讲究一些说话的方法,切不可将“教子忌语”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家长也望子成龙成凤 ,也会为孩子付出很多。但他们“龙与凤”的标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即 :尽自己的力做得最好 ,实现自我价值。美国也有“家庭即学校”的教育思潮。美国父母教育孩子 ,把他们看作平等的个体 ,尊重他 ,和他谈心 ,“建议或请”他做事 ,决不会“命令”。打骂是违法行为 ,会受到处罚。在这种环境中 ,智力再差的孩子也会充满实现自我的自信。“自我实现”的成功标准 ,有极广泛的社会基础。只要尽力去做 ,就会受到尊重。企业择人看能力 ;社会上每个人总是选择自己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成功”标准 ,也是美国…  相似文献   

11.
巩俐主演的《漂亮妈妈》因为朴实动人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儿子郑大耳朵上的助听器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稀奇物,放学途中一群男孩围住郑大强行要他摘下助听器,遭到了郑大的拒绝,为了保护自己,郑大和他们打了起来。“漂亮妈妈”见此情景,赶走了闹事的孩子们,冲着他们的背影没忘了加上一句:“小心我告诉你们的老师 !”面对郑大,“漂亮妈妈”则是很生气地训斥:“你为什么和别人打架 ?别人惹你,你不会不理他们 ?”我想这一场景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如果孩子遭到其他孩子的攻击或是侮辱,中国的父母大多在警…  相似文献   

12.
儿子的故事 儿子从小就很淘气,我和丈夫也都没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知识,所以“不打不成材,棒打出孝子”的俗话在我们心里还是起作用的。我们虽然自己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当了家长却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丈夫因为孩子淘气,只会用打骂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2002,(22)
如何在不打骂的情况下进行教育?西班牙的“教育但不打骂”运动是去年6月开始的。在运动中,组织者为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开设讲座,力图使他们相信,打骂不是教育手段。对此许多父母难以接受,他们认为时常打孩子几记耳光是必要的。人们向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但不打骂”运动协调员佩帕·奥尔诺咨询,他们  相似文献   

14.
吴剑波 《江苏教育》2010,(11):55-57
8月2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接受《日本新华侨报》记者专访,访谈引起较大反响。其中谈到“惩戒教育,,与“体罚教育”时,一直主张“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孙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惩戒教育不是打骂,不是侮辱,而是一种高水平的教育手段。它是要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让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实际上这种教育是培养一种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5,(10):49-50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大人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理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一些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6.
案例描述案例一:刚接手了一个新的小班,就遇到了一些麻烦事。孩子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引来了孩子的哭闹,更有家长的埋怨,甚至家长间的争吵。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能一个个地把孩子找来,进行类似团结友爱的教育,并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别人打你了,你也会很疼的。虽然孩子当面承认了错误,但一转眼,类似的毛病又会在他们身上重现。有一回,我发现两个小朋友又打在一起了,就在一边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原来是在模仿武打片中的动作。为此,我专门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来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学习优秀奖、书法奖、厨艺奖……我让学生们申报奖励,孩子们报上来一大堆名称,有两个同学还特意申报了“听话奖”。他们真的是听话的孩子。一个是热心肠,老师布置的任务从来积极完成;一个从不犯事,模样也很乖。但是,我能给予他们听话奖吗?权力掌握在我手中,颁给他们听话奖也只是举手之劳,还可以“倡导”全班听话,我尽可以省心省事。但经过一番考虑,我狠下心来,决定不颁给他们听话奖。传统教育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大人们也总是教育孩子们要听话,否则就训斥和打骂,很少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许多听话的“好孩子”走上…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班中经常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平时总爱和同学磕磕碰碰,今天跟这个同学闹意见,明天和那个同学不说话。他们在同学中也没有好朋友。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往往情绪不高,家长问起时,孩子也很委屈。孩子往往会说:“我真讨厌某某”、“我恨死某某了”、“某某真没劲”…… 不同的家长对此反应也就不同。有的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有的会说“谁欺负你了,去告诉老师”,有的甚至“告诫”孩子“谁欺负你,你就打谁”;当然也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在学校与同学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孩子: 你一直讨厌我抽烟,我也十分渴望戒烟,可是,我一直都没有做到,很惭愧. 今天就给你讲讲我抽烟的事,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1983年,19岁的那一年,我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我们宿舍里有8个同班同学,其中有两个是瘾君子.他们有一个习惯,掏出香烟的时候总喜欢“打一圈”,也就是每个人都送一支.这是中国人在交际上的一个坏习惯,吸烟的人不“打一圈”就不足以证明他们的慷慨.我呢,那时候刚刚开始我的集体生活,其实还很脆弱.我完全可以勇敢地谢绝,但是,考虑到日后的人际关系,我犯了一个错:我接受了.这是一个糟糕的开始,许多糟糕的开始都是由不敢坚持做自己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学习教育的艺术强调共情。婴儿从一开始就有共情的表现——别的宝宝哭了,他也哭,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如何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感受,关键在于家长。如果孩子用玩具打了小朋友的头,一定要让他知道小朋友会很痛,同时问问他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了他,他会有什么感受。言行一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必须以身作则。如果你为了避免买全票而谎报孩子的年龄,或者在邻居背后说他们的闲话,你的孩子会和你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仅仅做一个榜样是不够的。Lickona博士说:“你必须用语言清楚地告诉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