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写冷改     
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狠下功夫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郭沫若说:“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多改。”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何其芳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相似文献   

2.
多改出好稿     
有些初学者写新闻报道,不重视在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而只图写得快,希望报刊电台能早日采用自己的最新消息。其实这样做,达不到稿件被采用的目的。 对一些有意义的突发性新闻应该快写快邮发,其他内容的新闻报道,写成稿件后要冷处理,重新进行修改,再寄报刊电台。这样,稿件被采用的可能性就会大些。 文学评论家何其芳在谈修改文章时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如何修改新闻稿呢?  相似文献   

3.
百炼钢化绕指柔,文章需经反复改。修改是撰写稿件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凡稿件写得好的通讯员,无不都在精心修改上下过工夫。世界文豪阿·托尔斯泰说得好:“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那么,怎样修改已经写好的稿件?“五个一”的方法对我们通讯员不无借鉴作用。“想一想”。写稿件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时刻想到“假如我是读者”,这样写会引起读者的一些什么反应?读者对哪些问题最感兴趣?改动自己的稿件往往下不了手,这是写好稿件的一大忌。“放一放”。在稿件写好后不要急于寄出,最好学习果戈理的方法,将它先放上几天,等头脑冷…  相似文献   

4.
一有一种现象,看来是很“怪”的: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作家,他們一生跟文字打交道,却劝人不要死啃文字,他們的文章写得很精巧,却劝人不要死钻技巧。他們都說,要加强艺术修养,要不断磨练技巧,但是,尽管有不少青年写信向老作家討教写作“秘訣”,却从来沒有一个作家道出过一种可以輕便套用的写作公式。写作有沒有方法呢?金代王若虛的《文辯》中有一段很有趣的問答:  相似文献   

5.
同一位通讯员聊天,谈到稿子写完要不要修改的话题,他说:稿子写完就结束了,还修改什么,那多费事啊!据了解,有的通讯员或是记者,稿子写完就马上发往编辑部,根本不做修改;也有的人是不懂得怎样去修改。  相似文献   

6.
我們写作小組成立已經两年了。两年来,我們共写出杂文、通訊、消息、經驗总結等八百多篇,这些文章在帮助县委推动和指导中心工作、教育干部和群众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人們对这些文章是欢迎的,許多基层干部都說:“一接到报紙就是找‘众志文’的文章看”。大家都知道“众志文”的文章是代表县委的意見的,因此,对这些文章特別关心。两年来,在边做、边学、边写作的过程中,鍛炼了我們写作小組的成員,使我們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們县委大部分是工农出身的干部,过去不会写,怕写。现在,大家都能动动笔杆了,这是我們极大的收获。过去,我們有不少同志是埋头做工作,不善于把丰富的实践經驗总結起来。做起工作来,往往只凭經驗办事。对于总結經驗写文章,都抱着神秘观点,认为写文章是“秀才”的事。因此,当县委酝酿成立写作小組的时候,不少的同志提意見把写作小組的笔名定为“秀才文”。县委組織部副部长耿守賢同志就說:  相似文献   

7.
问:我写稿子总是急性子,写了就一寄了事,耐不住性子去改,你看怎么才好? 答:新闻报道要求快,有的很急的稿子来不及细推敲,抢时间也是需要的。但多数的消息、通讯、杂感、文章等,写了不必急着发,冷几天(放起来)再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好稿都是改出来的,不肯下功夫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大长进的。问:有时我也想改,但又感到无从下手,怎么办? 答:修改稿子像治病一样,先看症状,而后下药。文章常见的病症有“纷”、“孤”、“板”、  相似文献   

8.
“爬格子”的人,修改稿子是常事。然而一些初学写稿者,往往不会修改自己的稿子。有一种“自己的孩子好”的感觉。他们说:“看别人的稿子,挑毛病有道,轮到给自己的稿子修改,就没辙了。”这是作者的通病。修改稿子,首先必须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才能从文章的结构、修辞、逻辑、错别字等方面来修改。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文不厌改”中取得成功的。古今中外,关于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故事很多。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功夫,反复修改,并且一次一次推迟出版时间,才使巨著成为经典著  相似文献   

9.
现在大家对报纸的反应比较好,报纸有进步,新闻、评论都有进步,但还要改进,不要满足。评论大家写,各版包干是好办法。总编辑是统帅,要组织大家写,少数人写不行。组织形式,这种“生产关系”有没有妨碍“生产力”的发展,要研究。各部门,  相似文献   

10.
报紙长篇連載小說这种形式,早在民国初年就出現了,可以說是中国报刊的一种传統。我在解放前四十多年中写了一百多部小說,都是以长篇連載的形式在报紙上发表的。第一个在报上写长篇连载的是陈慎言,他的头一篇小說的題目是《說不得》,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后来我也开始写起来,我的头一部长篇连载小說是《啼笑因緣》,发表在《新聞报》的副刊《快活林》上。那时这种小說很容易写,也很容易发表,送去編輯并不修改,原样照登,不大管质量。小說的稿費很低,尽  相似文献   

11.
《人民文学》三月号上刊登了朱光潜写的一篇談說理文写作的文章,題目是:《漫谈說理文》。作者认为,說理文也应該有艺术性,也要給人以美感。他說:“如果以为只有在文学創作里运用語言才要求艺术性,那就只会鼓励人对一般語言的运用不要求艺术性,結果就会不利于語言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他說,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相輔相成的,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  相似文献   

12.
政经资讯     
《新闻世界》2009,(10):3-3
我们要做写菜谱的人,而不要做照着菜谱做菜的人。 --柳传志 即使网民在网络空间里“吐口水”、“撒野”甚至“低俗”一下,也是一个相对健全的社会所应该容忍的。  相似文献   

13.
“新聞業务”編輯室的同志讓我們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10年前的今天”的采写經驗,我們觉得采写这篇新聞实在談不上什么經驗,更谈不上介紹,打算不写,于是編輯同志叫我們把采写經过写一下。任何一篇新聞都有采写經过,这总不能說写不出来。只好在这里占上一些篇幅,把我們采写这条新聞前前后后的经过叙述一下。先說这个主題是怎么想起来的。这个主题早在几个月以前就有了,当时是在“上海严寒”报道的啟發下想出来的。今年2月间,新华社上海分社和中国新聞社都發了上海严寒的消息,我們非常高兴能讀到这么漂亮的新聞。特別感到写得好的是:上海分社發的新聞中引用詩人臧克家在1948年以“生命的零度”为题写的詩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中国新聞社的新聞中引用1948年上海大公报的新聞:“前  相似文献   

14.
学艺札记     
不做“新聞官”一位新聞工作的前辈說:“做新聞工作,从总編辑到編辑、記者到练习生,都应該不断地写文章。”他说:“記者是一辈子的职业。記者工作永远离不开采訪和写作。記者不論担任了什么行政职务,組长、部主任也好,編委、总編輯也好,对报紙說来,他都是本报記者,都应該不断地写东西。”他說:“記者不动笔,就像是战士不拿枪,这无論如何是說不过去的。”他說:“有人說:編輯不写东西,何以說服作者?  相似文献   

15.
学艺札記     
不要迷信“新聞老前辈”在談到新聞工作者的学习問題的时候,一位做过新聞工作的前輩提出:“你們把我們这些人都当做‘新聞老前輩’,我却要向你們提議,千万不要迷信‘新聞老前輩’。”他说:“前輩的意見,要尊重,但是不要迷信。因为我們这些人的意見,有的正确,有的不一定对,有的則可能是荒唐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修改难     
最近頗有人談到修改文章的問題,大意总是說文章不怕修改,愈是修改文章就愈能精炼等等。这話我自然是同意的,虽然并不見得每一次的修改絕对都是成功之笔,但文章必須精心琢磨,认真修改,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我觉得在談修改文章的好处以外,也还可以談談修改文章的难处。我感到修改文章,比起写文章来,有时要困难得多,正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听說的:  相似文献   

17.
电视是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作用于人的。所以电视编辑首先要做的是“听”的编辑工作,在“念”字上下功夫。“听”的编辑工作就要求编辑用耳朵来修改稿件。编辑先进行文字处理后再用耳朵来修改稿件诵读稿件,通过诵读稿件可以了解原稿的神韵、气势、感情以及语音等,发现问题。一篇稿件拿到手,不要急于动笔修改,而要先念几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妥当之处。能够顺顺溜溜通过“嘴巴关”的文字,文字的加工量也就不多。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得好:“视觉对文字的检验和听觉对文字的检验是不一样的。通过视觉很容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上說:“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这是成语“夜以继日”的来源,意思是说白天功夫不够用,夜晚接着干。現在报紙上有些文章常常把这一成语写成“日以继夜”,很多人在口头上也这样說,这是不对的。汉語里四字成語是固定詞組,一般不随便改动;少数可以更动詞序或改換其中个別的字的,也須“約定俗成”。把“夜以继日”顛倒过来,說成“日以继夜”,就不妥当,因为“日以继夜”和“日夜”、“日日夜夜”的意思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一位爱好业余写作的好友写了一篇稿件。我阅后,认为稿件有些松散,文字不够洗练,字迹比较潦草,建议他再反复修改后(?)写一遍,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嗨!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反正编辑还要把关。”闻之,我不禁为他这种马虎态度而遗憾! 诚然,通讯员寄往新闻单位的稿件被采用时,碥辑是要修枝剪蔓、精雕细刻,严格“把关”的。但是,作为通讯员将“矛盾”都交到编辑部,是很不足取的。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相似文献   

20.
1.要有纯真的感触,情动于中令自己不能不“写”。不要凭空白地去“做”。所以不是限题做诗,是诗成后才有题。2.表现要力求真切,不许有一毫走展。3.要用自己的所有的言辞,不得滥用陈套语和成语。4.不要拘于押韵,总要自然。要全体都是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