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有效阅读,从而提高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在新课标内容中,列出初中名篇阅读书目有10多部,比如《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伊索寓言》等,阅读这些名篇名著对于提高学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书目:阅读书目以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定必读课外书、各种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推荐的课外名著为主。也可以是其他你最喜欢的名著,或者本刊推介的名著等。二、写作要求:可以是对你最喜欢的名著或作品的读后感思和评析,可以是你和最喜欢的名著或作品之间发生的故事,凡是与课外必读书和其他名著有关的人、事、物、情,海阔天空,皆可入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戒抄袭、戒编造、戒空泛, 贵真情、贵妙思、贵独创。  相似文献   

3.
<正>“选择性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方法,是一种理性的、有目的的阅读方式。统编教材中,必读书目《经典常谈》和选读书目《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苏菲的世界》的阅读,都可以运用这一策略。浏览目录,我们会发现,在内容编排上,三部名著具有共同的特点:“整本”之下是相互独立的“单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学术性散文集,  相似文献   

4.
如今,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儿童阅读的品质,在书籍的选择方面,极为谨慎与挑剔。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是非名著不推荐,学生是非名著不阅读。可以说,现在的儿童阅读走进了"唯名著时代"。一、儿童阅读的误区:走进"唯名著时代"为了加强对名著阅读的引导,学校会有一个整体的必读书目,如小学生必读书目100本,班级也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有一个相应的必读书目。有一个较为开放的必读书目,本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每学年要阅读三部名著。并列出了必读的书目。其中长篇文学名著有吴承恩的《西游记》、老舍的《骆驼祥子》、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的《童年》、奥斯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因此,中外名著走进考题,已经成为许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显著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6.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列出了必读书目。近年来,对名著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内容已不单单是名著人物性格、作品名称及相关情节,逐渐增加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真正能够检验出学生是否真的读了名著,而非单纯了解基本文学常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实践,才能在解答名著题时应对自如。那么,三年的初中学习时间有限,怎样合理安排名著的阅读时间呢?  相似文献   

7.
许多家长有苦恼:孩子们对卡通漫画、武打言情之类的图书爱不释手,而对大人们推荐的经典名著总是望而却步,理由是“看不懂”“不喜欢“”太遥远”……看来,提倡孩子阅读经典名著不能仅止于开个简单的书目,应该着重去引导孩子走进名著,激发他们阅读经典的热情和自信。1.利用日常交谈,给孩子讲述名著,增加孩子对经典名著的印象。记得谈及气量,我在饭桌上给儿子讲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带他走进了《三国演义》;论及哈利·波特的魔法,我介绍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石猴出世的经过,引起了儿子阅读《西游记》的兴趣;看电影《特洛伊》归来的路上,儿…  相似文献   

8.
张倩 《教学随笔》2022,(1):20-22
课外阅读对学生确实很有益处,正是如此,《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并且也明确了初中语文必读书目:《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水浒传》等,各地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2017版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以任务群为引导而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明确而具体地指定了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此举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读书中陶冶情操,涵养品性。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呢?笔者想谈点做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引导。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首先,选择经典著作。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列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就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不足,具有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  相似文献   

11.
《围城》是一部风靡海内外的文学名著,也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名著阅读书目之一。课例《从宁波到溪口》节自《围城》,在理解其艺术成就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尝试钱锺书小说阅读教学,并为探索"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林 《语文学习》2020,(4):10-14
“整本书阅读”是近来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词,但细究起来,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在九十七年前就已形成。1923年叶绍钧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里就提出:“略读整部的名著(由教师指定数种),参用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并开列了《西游记》《三国志演义》《天方夜谭》等书目;同年,由胡适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中也提到:“读书分精读与略读两种,都用已经整理过的名著,学生自己研究;略读的书,但求了解欣赏书中大体;精读的书,则须有详细的了解,并应注重文学的技术。上课时,由教员与学生讨论答问”,他也开列了《水浒传》《儒林外史》《镜花缘》等阅读书目。  相似文献   

13.
黄雅芬 《教师》2020,(9):44-45
在阅读前,增加阅读书目与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了解阅读对象,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 在阅读过程中,建立名著阅读存储档案,进一步强化其阅读动机, 阅读后,开展一系列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名著阅读的乐趣,感受名著阅读的个体体验,共享交流价值,从而增加学生名著阅读的内在动力,带动更大范围、更深入的名著阅读。  相似文献   

14.
整本书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经典常谈》作为新入选教材的名著阅读书目,学生畏难情绪不小。教师运用“导趣、导法、导理”,激发求知内驱,善用阅读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使学生乐读、会读、善读,真正走近经典。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为强化阅读与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提出建议,首先规定了课外阅读量:7-9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规定“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三年中阅读名著的总量不少于6-9部;其次,新教材在每册书后都推荐了一些课外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16.
阅读名著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指导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活动也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阅读书目、阅读方法和阅读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过程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7.
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岁初堂书目》序中是这样比喻阅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是一种把阅读融入自己血液的生活方式。《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标》中关于阅读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明确阅读对象名著阅读篇目可分为指定阅读篇目和非指定阅读篇目。对指定阅读篇目,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来安排:应先阅读量少的后阅读量多的,先阅读理解难度小的后阅读难度大的,先今后古,先课内阅读研究后课外阅读研究。如:高一上学期读余秋雨散文(从广义的“名著”来看,亦包含近期的优秀文学作品),下学期读唐诗宋词;高二上学期读《三国演义》,下学期读《红楼梦》;高三上学期读《论语》,下学期选读莫泊桑的中篇小说(因将参加高考,阅读量及难度有所降低)。对非指定阅读篇目,可要求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教师开列的书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菩《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历来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那么,实际有多少学生读过四大名著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材语言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组最近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课外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四大名著的阅读状况并不乐观,四部名著全部阅读过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7.7%,而阅读原著的只占7.9%。  相似文献   

20.
《童年》是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书中主人公的生活,感受他童年成长中的欢笑与苦难,汲取成长的力量。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任务为驱动,推进持续阅读,加强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分享阅读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