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传媒观察》2007,(6):42-43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我国政府提出“数字奥运”在媒介的网络化、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介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仍然值得关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数字电视以及相关产业,我国国内数字电视也已经开始走上产业化、规模化之路,不过由于技术标准没有及时明确订立,商业模式未明、电视节目内容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了国内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媒介产业具有天然的双重属性,这意味着媒体要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前提下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技术打破了旧时的传播格局,文化产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用户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传播技术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双性互动”论入手,认为在媒介深度融合时代,媒介产业将会呈现出资本与经营多元化、发展集群化、服务多样化以及媒介产业与技术的融合深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冯秋瑜 《新闻传播》2005,(10):53-54
媒体改革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进入了“企业化”经营的时代,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各界都从感性上认同了的“产业”。然而,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与国外的媒介产业相比,它还处于一种很不成熟的状态。而媒介咨询业,正是促使其成熟的一种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处于优势地位的长株潭媒介产业,面对国家“两型社会”长株潭试验区建设新的形势,制定产业集群化发展新战略,已成为现实选择。本文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研究背景,以产业集群一般理论和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拟对长株潭媒介产业集群构建模式和实现途径进行探析,力求对确定新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媒介既有政治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伴随着媒介市场全球化和媒介产业与电讯、计算机等其他产业之间技术整合的不断发展,中国媒体的产业化、集团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变迁、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媒体产业的特色之一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而中国目前的新闻媒体管理体制则可概括为“双轨统一分级分类管理制”。  相似文献   

6.
非完全国有制媒体存在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媒体所有制改革进程的描述,阐明非完全所有制在媒体产业出现及发展状况,并从政治经济制度、媒体产业自身和媒介经济一体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非完全国有制媒体存在的必然性,从制度和所有权两个方面论述非完全国有制在媒介所有制中的发展及趋势。  相似文献   

7.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广义来说,数字媒体是指传播的各种媒介的数字化形态。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等三大传统信息系统领域的融合,产生了基于数字互动的媒介汇流和产业整合现象,数字媒体附加的“创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如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电子出版物等,已经蓄势待发,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06,(9):12-13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媒体业界信息化建设与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网络、现代通讯和多媒体等高科技在传媒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自身的发展.提升了媒体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进程的展开,传媒业界同样也进行着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与建设。不久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相继推出了我国“广播影视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中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背景下,技术变革为我国媒介产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变化,媒介盈利模式也呈现着多元化和变革化的趋势。本文也将以人民日报直播带货“为鄂下单”为例,从媒介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主流媒体直播带货的经营新模式,概括其发展模式新特点,梳理该模式下主流媒体的媒介经营变革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媒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自1996年起.以报业为先行开始组建媒介集团。但是.由于没有科学地把握媒介性质.人为地把媒介产业集团组建成“事业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国家广电总局于2005年1月的海南博整会议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不再审批“事业集团”,原来组建的广播电视集团可改成总台.若实施经营必须进行可经营性资产剥离。  相似文献   

11.
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中国经济也将在世界整体发展趋势中从“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型。广义来说,数字媒体是指传播的各种媒介的数字化形态。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三大传统信息系统领域的融合,产生了基于数字互动的媒介汇流和产业整合现象,数字媒体附加的“创意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中国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电子出版等,已经蓄势待发,时不我待。国家经济和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2008年新媒体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作者认为,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移动传播和移动媒体、新媒体现象及其引发的舆论、伦理和法律等问题已成为我国新媒体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14,(9):104-104
黄升民 刘珊在《现代传播》2014年第6期撰文,认为产业化是媒体产业目前发展的一个事实,也是内在逻辑,其发展路向与国际的传媒巨头是一样的.媒介组织在“最快”、“最高”和“最大”的三大成长逻辑的引导之下。产生垄断与寡头。  相似文献   

14.
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其政治(社会)属性一直被放在最突出的地位。传媒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其行业政策性壁垒很高,政府从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直接调控媒介产业,在内容、结构、资本等各个方面影响和干预媒介产业的资本运作。但2003—2004年度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媒介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的投融资政策法规,使我国传媒资本运营的管理政策更加清晰、系统、合理、有效,对于政策依赖性很强的媒介产业,无疑是一大福音,为我国传媒资本运营构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5.
自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于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正式拉开了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帷幕。随着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素质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媒介全球化和我国媒介市场化过程的加剧,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国外及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6.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大潮迅猛而来。在现阶段,虽然我国的媒介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市场化还远未完成,但是,知识经济的浪潮已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先完成工业经济,再顺次发展知识经济。所以,我国的媒介产业将不得不同时承受实现市场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媒介产业如何迎接经济的挑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回眸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媒介产业1987年,国家科委首次将新闻事业和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媒介产业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随着市场经…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岁末,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先生接受南方周末访问时把上市融资称为“新闻出版业安全的融资通道”(覃爱玲,2008)。新闻传媒行政主管部门高层官员的这一观点并不鲜见,早在2003年便有研究者认为,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媒介产业是“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何涛,2003),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两情相悦”似乎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喻国明,2001)。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11,(2):7-7
张忠民、阳欣哲、张国良在2010年第12期《新闻记者》上撰文说,“媒介”、“媒体”、“传媒”三词在使用中常常混淆不清。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研究发现,随着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媒介”、“媒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受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媒介环境变化的影响,媒介产业格局构造发生了较大变化,地市广电媒体更是如此。地市广电媒体联系和服务着千万普通受众,本身地市媒体的数量也多,但是受制于区域地理经济环境的限制,收益不足,发展仍然是个问题, 业界人士疾呼:“地市广电的出路何在?”2004年(淄博)中国城市广电媒介经营发展战略研讨会对此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俊 《传媒》2023,(7):9-10
<正>2022年12月28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采用全真元宇宙的形式,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中国新兴媒体建设十年成就,并站在新的起点,畅想了未来十年新兴媒体建设新的愿景。从“触网”到“触屏”,再到“触元”,“手机上的新华社”建设得怎么样?元宇宙里的媒体融合如何破题?让我们一起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