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美芳 《广西教育》2012,(10):62-63
诗歌难教,已成共识。由于诗歌本位缺失,教学策略失当,导致了当前诗歌教学效率低下。著名诗人王家新针对当前中小学诗歌教学的弊端,指出诗歌教学应“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诗歌教学要以语文为本位,教出语文味,教出文学味,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和美。也就是说,要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语文的方法,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让诗歌教学更富有“诗味”,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仅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语文》第三册,所选"阅读"课目52篇(首),其中我国古典诗词几近70%(35首)。如此灼灼其华、美不胜收的诗歌课该怎样教?怎样教出文本的本真本义?怎样教出学生的诗兴诗趣?怎样教出课堂的诗情诗味?仅内容而言,是宣读注释?是译释串讲?是搬用定论?若《教参》连散译也未提供,更应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以诗教诗"!下以第1课《诗经三首》为例商榷之。——《卫风·氓》第一节(1—10句):恋爱(师)那个人忠厚又老实,拿着  相似文献   

3.
诗歌难教,已成共识。由于诗歌本位缺失,教学策略失当,导致了当前诗歌教学效率低下。著名诗人王家新针对当前中小学诗歌教学的弊端,指出诗歌教学“应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要以‘语文’为本位,教出‘语文味’,教出‘文学味’,  相似文献   

4.
诗味一直为诗歌创作者所追求,"辨味"批评也一直是诗歌欣赏的重要手段。自古至今,学界一直认为:"有趣者好诗,无味者劣诗。"但实际上,食味与诗味既有本质联系,又有所区别。诗味具有超越性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的诗味论,既借鉴了前人(尤其是司空图)的相关理论,也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他首次将"味"这一美学范畴提升到诗歌本体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诗与文的区分,对诗歌的创作主体和鉴赏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对"味"的涵义的理解上,杨万里突破了司空图和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其所谓"味"除了指某种超出词意之外的隽永悠长的审美情趣外,很多时候也指寄寓劝讽之意的含蓄蕴藉之味,因而也体现了对儒家诗教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孔子诗教美育思想具体表现在孔子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上。孔子诗教美 育思想的教材观表现在他以不偏不倚的心态选择诗作上;教学观表现在他把诗教同音乐结合起来和主体必须站在仁德的角度来审视诗歌的美感上;学习观则把学诗必须和人际交往的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的现实主义思想上。孔子的诗教美育思想博大精深,光辉永存。  相似文献   

7.
韩贞继承了泰州学派的传统,坚持以诗为教,弦诵林野之间,展示了一幅幅民间讲学传道的生动画面,也取得了惊人的教育效果。韩贞的诗一方面是用来教育他人的,另一方面也是表明自己的心声和思想的。他的诗不泛王襞诗歌的率性与洒脱,但更多的是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很适合平民味口,很受老百姓欢迎。  相似文献   

8.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叙事性作品、诗歌和非连续性文本,有其独特之处。目前的科普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对内容信息的提取上,没有经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全程阅读,且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无趣。科普文教学要做到高效,就须教出"语文味",教出"文体特色",教出"文本特点",教出"情趣情味"。  相似文献   

9.
魏蔚 《现代语文》2007,(7):49-50
古典诗歌到底怎么教是一个让中学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难题。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把握诗旨、体味诗艺、感受诗美?怎样教才能教出“诗歌味”来?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品味,花了几节课苦心经营一首小诗,还是讲不清楚诗云何意;有的教师认为几行诗句有啥讲的,用现代语言直译一下,再让学生读两遍完事。  相似文献   

10.
中外诗论强调诗要有诗味。中国优秀古典诗歌往往诗味浓郁,含蓄隽永,其深层意蕴具有不可描述性和不可尽性。审美阅读时靠读者心灵与诗的语义编码融合才能解悟。而读者的审美阅读又因经历、知识水平、心境的不同而见仁见智,正所谓"诗无达诂"。因此对诗歌的语码解悟和旨趣阐释拒绝一次性阅读,也拒绝一切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很重视《诗》的教育,第一个提出的"诗教"思想,开创了"诗教"的先河,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孔子把《诗》作为学生的基本教材,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是在教的原则和方法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今天,继承和发展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有无诗味和诗意来品评诗歌。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发展,诗味理论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毛泽东在继承前人诗味理论的基础上,十分强调和注重诗作的诗味和意趣,以之评己诗、评古人之诗、评同代人之诗,且善于“辨味”。同时他在改己诗时,还执著追求“词理意兴,无迹可求”的境界。至于毛泽东对诗味理论的丰富,一是表现在“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上,一是表现在他对诗歌创作应当把形象思维与赋、比、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强调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语文素养,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诗歌走进校园早已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因为学习的科目较多,而且还有升学的任务,想要特别抽出一些时间来进行诗教活动机会是比较少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诗教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把诗教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诗语·诗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歌积淀形成了特有的言说方式和审美特质——诗语与诗味。从文章体式的角度讲。诗语与诗味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我们以阅读常规文体的方式阅读古典诗歌,读不懂诗;以鉴赏常规语言的方式鉴赏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15.
“诗教”传统由来已久,经历了数千年的承传和演变后,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君子儒”“诗教”重点在“以诗为教”,汉以后诗教的重点则向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倾斜。“诗教”传统的延绵不绝使其成为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影响深远,弘扬“诗教”对继承优秀文化基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诗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希腊艺术鼎盛时期,神话、史诗、悲剧、喜剧、诗歌、音乐是希腊教育的主要教材。诗人是公认的"教育家""第一批哲人"。艺术和诗人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中国是重视"诗教"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立。"诗与教育的渊源在今天继续受到重视,许多教育家都在提倡"诗性教育",要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何谓"诗意教育"?答案多种多样。可以说,"诗意"教育不同于"公文味"教育,不同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程式化、无波澜、无起伏的教育,是有押扬顿挫、有节奏、  相似文献   

17.
诗味一直为诗歌创作者所追求,“辨味”批语也一直是诗歌欣赏的重要手段。从传播学角度,将诗味分为单味、矛盾味、多味三个层面。对诗味这个特殊的因素进行解码、译码,为诗歌的创作、欣赏提供传播学角度的观照,对诗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郑敏早期诗歌(本文特指收入《诗集1942-1947》中的诗歌)即使今天再读,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流动的诗思之美、凝静的诗意之美、隽永的诗味之美。究其原因,就是其诗歌能将抽象的哲思与具体的象征意象结合起来,并用智性的语言进行转化与融通,从而获得了超越具体时空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的数学学习是为了生活,数学内容也源于生活,因此,数学从生活中来,理应回归生活。教数学,就要教出数学的生活味。一、教材应该与生活实际一致教材是绝对权威吗?在生活、工作实际操作层面,未必。在教四年级数学中的"平均数"一课时,我们都是按照教材意图用画"正"字的方法逐一在对应的分数段中画"正"字,根据笔画数统计人数,再求平均数,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数学并不是这样的。老师都要统计学生的考试成绩,我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星空璀璨无比,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容易将诗歌教学肢解成字词的理解、句子的赏析、情感的分析,让灵动的语言变得干瘪,让自由的思想变得粗糙,学生感受不到诗歌的美好。教师要教出诗味,就要引导孩子"以文学的姿态"读诗,通过朗读、感受、感悟、创作去打开诗歌丰富的内涵,从而养成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