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途中,自福建武夷山之后的路线,由于《王阳明年谱》和《阳明先生行状》记载不一,且缺乏相对直接的证据资料,故学术界至今存在分歧。一种肯定《行状》认为其由武夷径直往龙场;另一种支持《年谱》认为其先往南京归省再赴龙场。笔者依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相关间接证据资料,通过合理的逻辑分析与推理,提出王阳明在赴谪龙场途中确曾由武夷回南京归省。  相似文献   

2.
龙场悟道,实现了阳明思想发展历程中质的飞跃。之前,可谓阳明思想发展的“前批判时期”;至此,开始了阳明思想发展“批判时期”之历程。  相似文献   

3.
孔尚任之传奇《桃花扇》缘何以“桃花扇”为题?作者自谓:“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挑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与贵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在贵州只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并且不为黄宗羲等人所熟悉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像《明儒学案》那样阙如不记。黄宗羲之所以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可能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刚到龙场时,由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投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但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步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因此可以说,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这无疑是王阳明为贵州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大易之学有象数、易理两大派系。象数为汉易,易理则为魏晋玄学易与宋明理学易两大阵营。理学易当中,程朱为道学易,船山为气学易,陆王心学一系的易学,则为心学易。南宋陆象山在江西,倡导心学,其中也有其易学的独到见解。象山弟子杨慈湖,本身便精研易学,留有《杨氏易传》一书,以及《己易》一文传世。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时,便是在贵阳龙场玩易窝当中悟道,其与易学的渊源,可谓关系匪浅。在他四十九岁揭示致良知之旨后,便有“良知即是易”的论说。龙溪是阳明的大弟子,对大易之旨与良知之道的融合与传承,在讲学当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阳明后学罗近溪,对于大易之旨的诠释,更是陆王心学一系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普遍认为,阳明龙场悟道是理论思维的结果。以古证古,以阳明学证明阳明学,运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考察了龙场悟道这一史实,发现这一基本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龙场悟道所悟之道不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而是王阳明道德修养到一定境界的真实呈现。在此基础上,把阳明学定位为德性之学、道德修养之学,而非如西方哲学一样的智性之学、逻辑思辨之学。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在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王阳明与贵州的渊源从他被谪贬贵州开始,在龙场驿任职期间,王阳明对贵州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继程朱理学之后,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王阳明在贵州开启的文明开化之风,将个人的不幸转化为民族的大幸,造福后人,福泽后世。试探讨王阳明和贵州的渊源关系,在研究王阳明被贬谪贵州期间的功绩的过程中,挖掘二者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他始始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理想,不仅首开贵州文明开化之风,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而且创立了“阳明心学”,使儒学发展到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高峰。王阳明之功造福当时、泽被后世;王阳明之学跨出国界、飘洋过海、享誉国外。他以其个人的不幸换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幸,是一位很值得后世深入探讨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490年前,即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这就是王阳明在而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一个晚上豁然顿悟的所谓“龙场悟道”。在著名的“龙场悟道”中,王阳明彻悟“良知本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川这是王阳明学术思想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诞生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于是,他的思想如潮水开闸泻入江海,后来终于发展和完成了心学理论体系。它是程朱理学的对立面,然而又与程朱理学互黜互济,共相辉映,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阳明心学在明朝中…  相似文献   

10.
孔尚任之传奇《桃花扇》缘何以“桃花扇”为题?作者自谓:“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