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写新闻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经据典两代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多次引用古语、诗文和典籍,再显平民总理的儒雅风采。(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二)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问题时,温家宝说:“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这句古语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韩愈《师说》第三段引用:“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加了冒号和双引号的引文为直接引用,此类引文不能有任何篡改.对照《论语·述而》原文“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发现,韩愈在引用这句话时增加一个“则”,省略一个“焉”.因此,它是间接引用,课文应把冒号和双引号去掉.  相似文献   

3.
顺 叔向说,栾武子“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对句中的“顺”字,中学语文课本和各种选本均不作注,有的译文就取其常义,译为“顺从”,然而栾武子是晋国的上卿,是上层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他值得叔向称赞的决不只是规规矩矩的“顺从”法令制度这一点。叔向所着重肯定的,是他谨慎地执行法令制度,收到了使晋国大治的良好效果。 在上古汉语中,“顺”与“慎”通用。如《庄子·列御寇》:“顺于兵,故行有求”。《释文》引作“慎于兵”,并指出“慎或作顺”。卢文弨也说:“今书慎作顺”。又如《荀子·强国》:“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杨倞说:“顺当为慎”。梁启雄也说:“顺,借为慎,二字通。”(见梁启雄《荀子简释》)这就充分说明:顺,通慎。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2006年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多次引用古语、诗文和典籍,又一次展现出平民总理的儒雅风采。(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二)在回答过程中温家宝说:“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魏徵传》,原句为“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三)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一句至今广为人知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古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但屡见有人在引用这句古语时将其中的“鼾睡”写作“酣睡”。兹仅举一例为证:  相似文献   

6.
本刊启事     
2005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为了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恰当地引用了一些古语、诗文和典籍:(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183;襄公十一年》。  相似文献   

7.
宋海涛 《小读者》2011,(4):19-19
在谈到读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时.人们常常引用“开卷有益”这句古语。不过,开卷有益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善读”.即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高二册)一文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六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这句中的“则”字,课本里没有作注,在教学参考书中译为“就”。其实,这句中的“则”字不能作“就”字讲,它是用来表示对比的。在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则”字连用表示对比。如《荀子·正论》:“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表示在国内如何,在国外如何;“则”也可以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总理2006年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了6 条古语、诗文和典籍。 (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其中,“兢慎”见唐杜荀鹤《泾溪》一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相似文献   

10.
用典,又称“使事”,“用事”,即在诗文创作中征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语中的语句。它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用古事。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上句用的是《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中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的事,下句用的是《列子·汤问》中钟子期说俞伯牙的琴声如高山流水,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二是用古语。如“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文心雕龙·情采》),就是引用《史记·李将军…  相似文献   

11.
语言现象,话总是顺说的,“倒装”、“宾语提前”的说法很怪。古语与今语,词序或有不同。如古语里代词作否定式动词的受语(宾语),必居动词前。今语不然。不已知。(《论语·学而》) 不知道自己。  相似文献   

12.
一、引用名言,激发兴趣即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成语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师说》一文,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在从师求学上有个成语叫‘能者为师’:还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我们今天学习的《师说》一文,作者就引用了这句名言。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主张‘能者为师’呢?作者引用孔子名言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希望大家能在文中寻找到答案。”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应该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成语等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一提起小说,就会想起《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是“小说”一词在中国典籍中的第一次出现。但这“小说”与我们要研究的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是何种关系还是个问题,因而这个词的出现并不能证明中国小说产生的时代,正如《列御寇》篇说“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这“几何”一词并不能说明《庄子》与几何学的出现有什么关系一样。不过,  相似文献   

14.
文子斤《给名家挑错》(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一书第238页写道: “统统没有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事,你没有做过也见过吧。”(石磊《快餐男女》。2000年1月24日《深圳晚报》)“强虏”误为“樯橹”了。所引用的词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该词是苏轼在游湖北黄州赤壁时所作,作品反映作者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苦闷。由于作品的自然背景是赤壁(周瑜大破曹兵的地方, 一般认为是另一个地方——湖北省嘉鱼县境内),有战船即有樯橹,火烧战船则必然樯橹灰飞烟灭,这可能是引用时出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在介绍荔枝知识时,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而且引用的使用十分巧妙。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引文的内容遍及文章的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例如标题就引用了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标题中的“南州”的“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是现存阳历七月,“丹”指荔枝的颜色。引用这一诗句作为标题,既别致,鲜明醒目,又标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成熟期、产地和颜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17.
我在《论孔子正名学说》(《甘肃师大学报》1979年第三期)一文中,主要以《论语》的本文为根据证明了:孔子“正名”的意思是正确理解词义和正确用词,不能解释为“正名分”。刊出之后,觉得光是那样论证还嫌不够,因为“正名分”说的主张者在论述学说的内容时,往往是大量引用孔子以前和以后的资料,对于《论语》本文引用反而很少。因此,想要廊清蒙在孔子正名学说上的重重迷雾,还需要对孔子这一学说的源与流作必要的论述。这就是本篇所要讲的。  相似文献   

18.
《史记》并非训治学专著,但具有很高的训估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训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古今之异言是训治学的主要内容。陈遇《东塾读书记》:“伤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在先秦时代,《诗》、《书》等六经是土大夫的普通读物,不必多加训解。孟何引用《诗》、《书),只是偶然对个别的古字古语加了解释,如“沿水者,洪水也”;“畜君者,好君好/苟况弓【《诗、《书》,只是附上“此之谓也”一句,用以证明自己的理论。《左传》、《国语》引用《诗经》,是出于“赋诗言志”的外交需要,从不在字…  相似文献   

19.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20.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