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语言的杂合性从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角度而言,都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话题。从语言发生学角度看,任何语言都是杂合性的,都会在与其他语言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其他语言在语音、语词以及句型结构的养分,形成杂合语言。从翻译角度研究杂合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如韩子满2005年就发表了专著《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探讨文学翻译与原文杂合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杂合性普遍存在,只要有文化接触就会有杂合。在翻译中无论译者采取哪种策略,其译文语言都会反映出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从而带有杂合色彩。陈荣捷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为主要目的,在翻译时自觉保护中国传统话语的特点,以凸显中西文化之不同,因此,他的英译《道德经》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在语言层面,他把较多的原语文本的语言特征引进了目的语文本;在文化方面,他将原语的某些文化特征引入了目的语文化;在文学方面,他将目的语读者所不熟悉的一种文学样式引进了目的语文本。陈荣捷的译文既充分传达了原文文化特色,又准确传达了原文哲学含义,凸显了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张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文化语境在对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功能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文学翻译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翻译来说更加复杂,它同时涉及了相当多的文化因素,所以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文化语境下原文所特有的含义。本文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从感情色彩、源语言、译入语与译者等方面探究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因为文学翻译属于文学范畴,所以文学翻译家们的文学翻译是再次的创造。在文学翻译的创作工作中,它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许多因素。翻译作品时,原文的含义适当不适当,内容准确不准确,语言流利不流利,文化特色是如何表达的,这些问题是文学翻译编辑们应该特注重的。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编辑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只有以语言学的理论作为主干框架,才会对翻译活动有本质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目前出现的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回转"并非偶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确实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但是文化研究只是翻译研究的外部研究,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语言而成为翻译研究的本体。然而,翻译学的"语言学回归"并非回归到结构主义语言学,而是主要应该回归到普遍语用学的语言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翻译所进行的是语言的翻译,就必然与文化相联系,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信息的传播。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了翻译的文化传播特征及其传播属性,以及翻译的文化传播对我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所追求的是译作与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翻译时作必要的文化诠释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它已成为翻译这一重构交际事件过程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的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以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为基础。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翻译有层次区别 ,早期的科技翻译不同于后来的哲学、文学翻译 ,前者主要是技术问题 ,后者主要是文化问题。文化翻译具有双重性 ,它涉及到深层的语言体系问题。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从根本上具有中国“古代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11.
《儿女英雄传》素以语言美著称于世,费致德先生将其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其译本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杂合是翻译的普遍特性,可以为译文引进源语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异质性成分。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费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特色,并指出杂合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蒙中翻译,尤其是对蒙古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在国内相对滞后,译介水平较低,亟待有所突破与提高。蒙古国著名作家策·洛岱丹巴的长篇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是蒙古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被译成中、英、俄等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评价甚高。但这部作品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后,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译本质量不高,错译严重。本文以《清澈的塔米尔河》中译本为例,探讨了国内文学界对蒙古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文翻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归化与异化策略同时应用即"杂合"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英文译本的解读,探究其中杨宪益戴乃迭杂合策略的运用,从而证实杂合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跨文化研究旨在遵循通过"异域"、反观自身的学术路径,力反在一切文化中寻找相同结论的普遍主义思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立足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注重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强调以文为本,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探索,力图实现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结合。他力避欧洲中心主义,试图以世界性眼光考量中国作家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颇具有警示意义。只有弄清顾彬这种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具体内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与顾彬保持平等而宽容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杂合背景下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身份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合是文化和译文的重要特征,而文化失衡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汉语文化的译者可以利用译文的杂合性,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为中国文化争夺话语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完成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构建和形塑,颠覆西方强势文化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译为多种语言,其中杨宪益和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英译本则更是文学翻译中的经典之作.然而,受到一定条件的影响,他们的译作中也会出现“假象等值”的问题.文章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引用中丹的“假象等值”的说法,分别从内容层面和语言形式层面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假象等值”问题进行研究并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旨在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通顺地道”一直是许多学者对文学翻译的要求。但文学译文的语言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的地道,相反,其语言既有规范地道的译入语成分,又保留了原语的一些特点,是一种独特的第三类语言。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也不乏“第三类语言”的存在,这说明第三类语言的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大力提倡在文学翻译中使用“第三类语言”,以达到文化交流和丰富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2001-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继续蓬勃发展。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海外传播"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国文学"传播"的情况,因而使得东方国家的文学情况研究处于边缘化的境遇,尤其是韩国国家的研究情况。这次以研究"中国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研究"为切入点,一方面希冀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更希望中韩文学的交流能在此基础上携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文章认为有必要对21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分类等工作以对这一阶段的文学交流进行总结,使中韩文学交流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  相似文献   

19.
1949 - 1957 年夏这段时期是施蛰存从事文学翻译的黄金期,他翻译了大量东欧国家的小说佳作。施蛰存在此期间翻译的作家作品,是他以前关注欧洲弱小民族文学的继续,同时也可看作他对鲁迅的相关翻译选择有意无意的实践和继承。同时,他选择的苏联和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恰好也与当时的文艺政策、外交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