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  相似文献   

2.
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能理解,甚至觉得:他们活着,只能去写诗,比如李白、顾城。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不能理解,因为他们的一切似乎都与诗毫不相干,比如我将要写到的这个人,张蒙。这样的一名军人,与我概念中的诗人实在相去甚远,我觉得他应该属于最不可能去写诗的那一类人。因此,理解"他为什么会写诗",  相似文献   

3.
茶之道     
<正>国人日常对与茶事相关的事和文化,习惯上是分了几个层次的,依序讲应该是喝茶、品茶、茶艺,最后才是茶道。普通老百姓更习惯说喝茶、吃茶,说到茶道都会觉得那是很深很玄的事了。但在日本则不同。日本人在15世纪将茶道晋升为一种信仰,所以冈仓天心在他的《茶之书》中把爱茶道的人说成茶道信徒。他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可见日本人把茶道看得多么神圣。我并没有亲身体验过日本茶道的神圣,只是从书中略窥一斑,但就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是不太喜欢日本茶道的。在我看来,它更像祭祀。那过于考究的茶舍、茶具以及绘画与插花艺术的要求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广播的听众不像报纸读者那么主动,他往往受到时空等诸条件的限制,不大可能一边听,一边回味思考.因此,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应该尽可能为"说"的人和听的人提供方便,把"话"说得通俗些,让人家一听就懂.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中,广播是文野兼包,少长咸宜的.它的受众大概是最广泛的了.话说的通俗些,大家都能接受,说的难懂就要失去听众,新闻广播就很难克尽厥责了.著名劳动模范王进喜文化程度较低,他在学习的时候,把认识一个字,弄通一个词意比做搬掉一座山,他要翻山越岭去寻求真理,这种大无畏的  相似文献   

5.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6.
他和叶子分了手,因为他觉得因为她工作忙而不能陪他过生日,感觉她不够爱他. 分手的那天,她送他了一部手机,把自己的号码输入到那部手机里,并设置了快捷键,并告诉他说,若以后遇到不开心的事,希望第一个想到的人是她.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央视名主持白岩松在诟病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时,有几句话说得很直率:"说白了,我觉得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外室相当程度上是失败的,因为不说人话,不按照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进行交流,而是自说自话、喊口号."他认为,做对外宣传报道,就要.把自己降为人、或者说升格为人,然后去讲心里话就OK了"."跟美国人说话也好,跟日本人说话也罢,不管跟哪里人说话,首先要想到的是跟人说话."  相似文献   

8.
一 预设(亦称"前提")在语用学诸分支中用途是最广的,是语言应用中的逻辑规律问题. 诗人心释写了这样一首<怀人>: 谁说他已将月儿独占 醉酒人的话最不可靠 我在桥上举杯 圆月一样落在了我的唇边 醉酒,吹牛说月亮为他独有,说他举杯可以将月亮请下来,那还有谁?中国人一看便知.  相似文献   

9.
要说春节期间最热门最抢眼的电视节目,我以为在联欢晚会之外,礼品广告也可以算一个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这两句广告词不说妇孺皆知,也决不比那些蹩脚的电视剧的“知名度”低。尤其出彩的是说“收礼”的那一位,一个“门户”半开的胖小孩,他实话实说,童言无忌,把父母“不收礼”的“潜台词”说“漏”了出来,电视机前为礼所困的老老少少都被他幽了一默,逗得乐了一回。不过,这条广告逗人是逗人,但细细体味,又觉得把儿童拉进礼品收送中来,有些不是味儿。中国的“礼文化”已经够发达了,现在还在花样翻新,大人们…  相似文献   

10.
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里说:“航行使人面对不确定的命运。在水上,任何人都只能听天由命……他被置于里外之间,对于外边是里面,对于里面是外边。这是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地位。……他被送到千支百叉的江河上或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也就被送交给脱离尘世的、不可捉摸的命运。他成了最自  相似文献   

11.
女鬼的发型     
我从小就爱看鬼片。我觉得鬼片是所有电影里最有想象力、最刺激的一种类型。不喜欢看的人当然也有理由反驳:音效大同小异,桥段千篇一律。他们说,鬼片连价值观都单一,拍来拍去就两种:怨鬼寻仇和人鬼情未了。我有位朋友就不爱看鬼片,他说他一想起电影里面的鬼都穿着清朝服装双手平举两腿挺直一蹦一蹦地走路,就觉得那简直不是鬼片而是搞笑片。对鬼片留有这种印象的人,恐怕已经有20多年没有看过鬼片了吧?  相似文献   

12.
爱德华·默罗(1908——1965年)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负盛名的节目主持人。他在第二次大战时期对于欧洲战局的报道使他誉满欧美。五十年代他与麦卡锡主义的斗争,更使他赢得了广大听众的赞扬。他被称为执着地追求真理的人,正直的  相似文献   

13.
和报社其他同事相比,特稿记者似乎是最莫名其妙的一群人.你要是出去说你是搞特稿的,人家会觉得你特别搞笑,然后一堆"华而不实"、"炫技"、"煽情"之类的"帽子"扣过来,躲都躲不开啊. 当然,对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新闻业来说,特稿记者也能在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他们职业尊严的体现,用国外老祖宗的话来说,那就是——"拜托!看在上帝的份上,给我一个故事,把它写得好看些."  相似文献   

14.
种种迹象表明,报刊转企改制进入攻坚阶段,而且动起了真格,不按规定转制的单位将被注销出版资格.应该说,中国新闻出版界对于"转企"的声音并不陌生,甚至觉得有些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15.
大炼钢铁     
季为 《档案天地》2010,(1):20-23,34
对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样原材料就是钢铁和粮食.粮食是人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钢铁则是发展工业经济的基础材料.被喻为现代工业的“口粮”.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毛泽东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一切都好办了”。他还说:实力政策、实力地位,世界上没有不搞实务的。手中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我们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就是钢铁不够。  相似文献   

16.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9):16-16
"两个多世纪之前,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一片欢呼声中踏上了欧洲大陆的土地。当时在欧洲几乎没有一个农民或是城市居民不把他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朋友。我一直希望能得到和他一样的欢迎程度。不过,国务卿赖斯告诉我,我应该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对于自己在欧洲访问期间的不受欢迎,美国总统布什如此自嘲。  相似文献   

17.
"罗斯好玩吗?值得一去吗?" 这是从俄罗斯回来后,很多人问我的问题,我几乎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值得. 有一次吃饭时,有人问另外一位也曾去过俄罗斯的朋友同样的问题,他回答:不值得.不如去欧洲的法国、意大利等. 对于同一个国家,面对相同的问题,大家有截然相反的回答,去过俄罗斯的人,可能并不意外. 我理解,这位朋友之所以认为俄罗斯相较于老牌的欧洲国家不值得一去,是从文化的角度看,俄罗斯向世人展示的文化瑰宝,值得炫耀的历史名迹,无不与沙皇时代的彼得大帝全盘欧化的改革主张有关. 无论是冬宫里金碧辉煌的大厅还是皇村里风格各异令人目不暇接的叶卡捷琳娜宫,又或者,闻名于世的俄罗斯油画、不同风格的教堂,以及充盈着贵族气质的上流生活用具,无不是对欧洲艺术的翻版与再造.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连江县人小吴1973年出生,1998年乘船偷渡美国,在美国打黑工已有六年多,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偷渡美国打黑工者的生存状况如何?心情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身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他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越洋对话。“二百多人差点葬身大海”小吴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境比较差,他初中毕业后去当兵,回来后不愿像父辈一样务农,便无所事事。连江有些地方偷渡出去打工的人比较多,有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于是小吴也走了这条路。“我是1998年出去的,组织那次规模很大的偷渡行动的大‘蛇头’是两个台湾人。记得当时是在广东汕头先上了一艘小船,行驶五…  相似文献   

19.
童话大王 1986年,偶然结识了郑渊洁。那时,他已经被罩上了童话大王的光环,在这件事上他并不谦虚,从未见他推诿过,他觉得自己就是童话大王。《童话大王》是一本杂志,专登童话,每期40,000字,都是郑渊洁一人所写。一次我俩喝啤酒,两杯下肚,我说,我能不能也写几篇登上,郑渊洁说,绝对不行。童话是郑渊洁的天分,也是他的谋生手段。他自己的活法就跟童话里人物差不多。他说自己小时候很爱在家玩,可妈妈偏把他送到幼儿园。一路哭着去,到幼儿园门口,他立即不哭了,飞也似地跑到幼儿园另一端的墙角,那儿有个墙洞,可  相似文献   

20.
自我理解     
“理解万岁广自从老山前线的将士喊出这一心声;多少人亦有同感,心与心的呼应,便在这四个字中得到了升华。 然而,人人都用这个词,说滥了,便也失去了它原有的风采。有人玩弄权术,却要别人“理解”他具有“竞争意识”;有人懦弱胆小,也要别人“理解”他“老实”、“持重”。 “理解万岁”实际上已被站污了许多次,人活着当然要有人理解,否则便如在荒漠中独行,无依无靠,无担无助。可是,总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做事的前提,未免自作多情,有失偏颇。依我看,自我理解,便是很可贵的一笔财已 自己想干什么,只要权衡得失,觉得是对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