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小说的译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力求有效保留原作品的风格,同时兼顾了读者的文化心理,其英译本To Live在国内外受到了极高的认可度。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主要从词汇、句法和韵律三方面对白睿文《活着》的译作进行文体分析,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杨露 《文教资料》2020,(1):59-60,46
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活着》一经出版,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作者余华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象征、重复、反讽、比喻等,以此增强小说的感染力。本文就《活着》中比喻、转喻、拟人、夸张和讳饰这五种常见的语义上的修辞翻译为例,结合周领顺教授提出的"求真一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译者白睿文的修辞翻译行为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白睿文《活着》译本的译者行为在"求真"的基础上兼顾"务实",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3.
唐瑞 《英语广场》2020,(11):31-33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活着》的英译版本是由著名汉学家白睿文标注翻译的,首次出版便收获了大众的喜爱。认知识解理论认为不同的识解方式都能造成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识解,而翻译是译者还原原作者识解方式的过程,受到译者自身识解能力的制约。本文在认知识解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阐述白睿文英译版本的语义"偏离"现象,希望对《活着》的英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探析《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后,研究汉学家白睿文翻译《活着》中文化负载词所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提供借鉴,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研究发现,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看,《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有:直译、音译、音译+脚注和增译等。  相似文献   

5.
《活着》的英译本一经出版获好评无数,译者白睿文力求忠实原文,尽力传达原文内容,译文翻译取得较大成功。两种语言间完全对等的翻译是不现实的,译文和原文难免会存在一些细微差异。《活着》英译文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语义偏移现象。本文将从译者的认知识解入手,通过对比典型的汉英翻译例句讨论《活着》英译过程中的认知语义偏移的特点,并分析认知语义偏移背后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流水句是一种典型的汉语句式,由多个小句构成,多主语,小句间的逻辑关系模糊,句子的信息容量大。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流水句是一大难题。《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自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白睿文教授将其翻译成英文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而英译本中流水句的翻译尤其突出。因此,本文以《活着》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针对流水句的特点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由白睿文、陈毓贤翻译的王安忆的《长恨歌》出版以后,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英语世界屡屡获奖。这些认可充分证明了译本的质量,两位译者成功地将《长恨歌》引介给了英语世界的读者。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固有的巨大差异,译者在处理文化移植和文化缺省信息补偿方面仍略有瑕疵。文章从深度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长恨歌》英译本中文化移植和信息补偿的优势和不足,阐明翻译应当将文本置于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和语言语境中,才能让因文化差异而缺席的意义重新在场,才能让译文读者完整地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由于其内涵意义的差别,会给译者带来许多困惑。钱钟书的著作《围城》,以其幽默的语言、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修辞而赢得了读者的倾心。但由中国译者茅国权教授和外国译者珍妮.凯利合译的英译本却引起了不少争议,但译本中还是有许多佳译、妙译的。通过对《围城》英译本的案例分析,旨在探索辨别"真假朋友",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译文,以及探究怎样避免文化翻译中的"假朋友"。  相似文献   

9.
《受活》是阎连科代表作之一,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其英译本Lenin’s Kisses在西方颇受欢迎,在推动《受活》以及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了Carlos Rojas英译本Lenin’s Kisses中的翻译策略——在"忠实性法则"的指导下,为了让使译本保持中国本土特色,译者采取直译策略;在"目的性法则"的指导下,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以及阅读观念,而使译本广泛传播,译者采取了意译策略;在"连贯性法则"的指导下,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译者还有一系列创新翻译以及增删了一些词语以及晦涩的比喻。在翻译期间,"目的论"就像是译者的灯塔,始终明亮着,指引着译者,翻译出完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弗朗茨·库恩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系统而大量地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为德语,为德语国家读者打开了了解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大门。文章通过对其代表作——《水浒传》德语译本《梁山泊的强盗》(DieR~ubervomLiangSchanMoor)的分析,结合第一手德语文献及档案材料,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译者采取的意译和改写的文化翻译策略,并通过不同读者群体的反馈,评述译者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土文学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秉承了其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出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莫言《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及译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身份的转换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程慧 《海外英语》2015,(2):44-45,50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崇高"是译者翻译中国文化经典《论语》的出发点和使命。17世纪到19世纪的西方传教士运用基督教的概念词来翻译《论语》并非刻意将《论语》基督教化,而是在译文中追求"崇高",以提升译文的文化品格。但由于《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其年代之久远以及思想内涵之深刻,历来对某些词句的阐释存在争议,影响了译者的理解深度和宽度,导致其译文在文化品格上有了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5.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在中国和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有关莫言作品的书评在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对西方英语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与译者霍华德·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翻译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目的论视角下试析葛浩文翻译莫言《丰乳肥臀》的策略及策略达到的目的:为了迎合广大英语读者而运用归化策略,使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作品及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7,(3):88-91
译者的文化身份影响其文化态度,决定其翻译策略的取向。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译者文化身份兼具民族性和杂糅性,在英译《湘西散记》时,民族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大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传播中国特色本土文化;杂糅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使得他们以更开放的视角对待翻译,灵活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让部分译文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及美学审美自古以来就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又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因此,想要实现翻译之"美"十分困难。本文强调的重点是译者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应该要把"读者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原文本、译者、目标文本和读者这四个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运用了接受美学原则和和谐理论,探索了其在文学翻译当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散文108篇》中的散文名篇,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和谐原则指导翻译并且考虑到读者的审美需求,才能实现"美"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意象"在典籍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如果英译中仅用概念思维对中国典籍中的"意象"进行翻译和诠释,很难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文论的表达张力和特殊魅力。《庄子》是一部"以意筑象"的哲思典范,是在意象思维主导下产生的诗性人生哲学。"象""境""意""神"是领会《庄子》本真意蕴的思想通道,"以意筑象"是其行文思路,读者可以通过理解《庄子》的"象"而通向《庄子》的"意",以此去接近不可言说之"道"。译者在翻译时要与作者"梦怀相契",在对中华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可采用"增词达意""虚实互化""陌生化"等翻译策略,对意象合理地翻译转化,将中华智慧体系、价值观念的文化精神展示给其他国家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9.
纪伯伦的名作《沙与沫》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冰心的传神译笔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这部作品。冰心译本在遣词造句上的匠心独运是其主体性和创造力的最好体现,冰心充分考虑读者的理解与感受,用心进行翻译,从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艺术审美等角度,形成了其鲜明独特的译本风格。文章通过分析《沙与沫》冰心译本的遣词造句与文体风格,探讨译者主体性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启发读者思考当代译者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20.
牛妮妮 《商洛学院学报》2011,25(2):83-86,96
林语堂曾提出翻译的三标准"忠实、通顺、美",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继而创造性地将此标准同译者责任紧密相联,即"忠实"是译者对原著的责任;"通顺"是译者对读者的责任;"美"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基于前人对林语堂《幽梦影》译文的相关研究,在其中甄别、挑选若干译例并加以分析,充分地发掘其翻译标准与译者责任之间的微妙关系,以求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