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丹  霍俊彦 《兰台世界》2014,(2):129-130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唐,明代科举制度上承唐宋元三代,下启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学风的影响,为研究明代学风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官学教育作为明代科举制的基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探析明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及经验教训,不仅有利于深入研究明朝历史,而且有利于整体把握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厉萍 《兰台世界》2013,(11):62-63
明代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官学教育作为明代科举制的基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探析明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及经验教训,不仅有利于深入研究明朝历史,而且有利于整体把握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由私人讲学进化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教育体系,创建者一般为宿学鸿儒。文章总结了明代阳明书院讲学方法和学术活动特点,总结了书院讲学对明代学风的影响,为研究明代学风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略谈清代湖州的状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愚民 《浙江档案》2006,(11):60-61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首创于隋帝时期,经过唐代的扩展,到两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自两宋开始.科举制度实行了分级考试,首创“殿试”,并有了“状元”的称呼。经过明代时科举制度的不断强化,至清代前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最高峰,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止。  相似文献   

6.
杜国辉 《兰台世界》2014,(1):141-142
书院是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由私人讲学进化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教育体系,创建者一般为宿学鸿儒.文章总结了明代阳明书院讲学方法和学术活动特点,总结了书院讲学对明代学风的影响,为研究明代学风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明代人事档案——进士登科录的刊刻、流布与珍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官方人事档案、考试档案——进士登科录,作为科举制度的实物例证,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文献。早在1969年台湾学生书局就把台湾中央图书馆及原北平图书馆所藏共六十余种明代各类登科录影印成《明代登科录汇编》一书。由于政治原因,此书直到上个世纪末,也就是数年前才在中国大陆发行。此时,美国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已利用台湾、美国所藏的诸多明清进士登科录出版了《明清社会史论》,  相似文献   

8.
明代云南进士群体日益壮大且区域分布广泛,进士群体多居要职且有颇丰的著作行世。因此,对明代进士群体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云南科举人才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状况,而且对研究明代科举制度、政治史以及云南史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一书,2017年4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至清末延续了1300余年,以强烈的吸引力、广泛的社会触角、强大的社会功能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也对诸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分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代卷、明代卷和清代卷五卷,以大量资料和扎实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科  相似文献   

10.
杨齐福 《历史档案》2002,(4):106-113
科举制度在近代终于结束了它上千年的历史 ,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无法适应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但是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则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科举制度衰亡的必然性。一 知识结构的新取向传统士人的知识结构以儒家学说为主体 ,这种知识结构既是科举考试束缚的结果 ,又服务于科举考试之目的。 1 9世纪初 ,一些士人在实学传统和经世学风的影响下 ,企图突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他们关注风土人情、山川形势、河工漕运、盐政驿站等 ,以增加国计民生知识 ;他们摄取数学、地理学、天文学等 ,以拓展知识视野。这表明有…  相似文献   

11.
明代学者在文献考据学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明代考据学者对明代空疏学风的学术批判。具有求实求真之考据精神;并且他们在求实考据之学术研究中强调博学与博证;注重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建设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明代考据学者还有好奇博杂、引用材料时不注所出、妄删引文、论证疏漏讹误等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12.
湖南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龚笃清撰著的《明代八股文史》,2015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取士、有着特殊规范的一种解经专用文体,在明清科举制度中起着"灵魂"作用。该书考察八股文的发展规律,将明代八股文的发展演变分为七个时期表述,依次是洪武:为科举选才而创制八股文;从建文到天顺:明经义向八股文演进的时期;成化与弘治:八股文的成熟期;正德到嘉靖:明代八股文的繁盛时期归有光;隆庆和万历:明代八股文的变革期;万  相似文献   

13.
吕祖谦一生从事教育实践,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创办了著名的丽泽书院,以儒为本、经史兼重,既强调内心涵养,又注重经世致用,其教育实践一直影响到明代的学风。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北京孔庙那些风侵雨蚀的石碑(代序)在北京的孔庙里,有198通(块的意思)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镌刻着五万多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自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起,至废除科举制度前的最后一科——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其间每科所取的全部进士,均有碑刻矗立于此。)北京孔庙大成殿属于人事制度范畴兼有教育制度性质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初创,至清末寿终正寝,前后历经1300余年。  相似文献   

15.
正庶吉士制度是明代在科举制度基础上创设的一种选拔和培养高级文官的制度。其创设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入选者称庶吉士,于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观政,永乐二年(1404年)开始专于翰林院进学。之后庶吉士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官员,并对整个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殿试结束后,从二甲、三甲进士中再考选优秀者入翰林院进学,即为"馆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教国子以六艺”,数居其一。对数学的研究与教学,原本是比较重视的。古算发展至宋元,出现高峰。可是到了明代,因科举制度盛行,儒者皆蔑视包括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因此传统古算书到此几乎散失贻尽。清人阮元称明代为“中算黑暗时代”。然明初到万历年间,社会安定,商业资本十分活跃,其中徽商最为著名。而程大位正身居徽商行列,切身体会到计算技术的迫切需要,因此促使他独研算学,终成《统宗》巨著,共17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注以钱谦益、毛晋、冯班为代表的常熟藏书家对明代学风的反拨,从钱谦益的理论探索、"死校"法的兴起、汲古阁刊刻古籍三个侧面入手,详加梳理分析,借此重新思考明清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因其强大的社会功能,系统化、立体化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发展与变革。在宏观层面,科举制度为古代出版业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稳定的读者、作者队伍。在微观层面,科举制度促进了隋唐至明清中国出版组织的成熟、图书品种的丰富,以及出版技术和理论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包孝肃奏议》在明代产生了多种版本。这些版本依据其刊刻地和刊刻者的不同,可分江西刊本系列、庐州刊本系列、开封刊本系列、端州刊本系列和其他刊本5大类。其中,明正统元年(1436)刻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其他刊本对正统本多有借鉴。明版《包孝肃奏议》的传世,既与该书在传世中出现的“故刊不存”和“读者病之”的状况相关,也受到了明代“致用”学风和该书“以文化人”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唐代的科举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科目设置等内容的讨论,找出了我国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色,并寻求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