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李山《<诗·大雅>若千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是近年来《诗经》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上坚持《诗》与礼乐文化的一致性,又力图探求《诗三百》的实际,因此也都是带着沉重传统负荷的“诗经原始”。  相似文献   

2.
《国殇》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的祭祀诗,而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是为悼念和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作的诗歌,是楚辞中的一篇兵学文献,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战争状况,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战争样式、作战方式、兵种构成、武器贸易、征兵制度以及《孙子兵法》的成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古代兵学文化与军事制度不可多得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张芃蕙 《黑河学院学报》2024,(2):133-135+139
《中庸》第十二章引《诗经·大雅·旱麓》中“鸢飞戾天、鱼跃与渊”一诗句阐释论点“君子之道费而隐”,是围绕《诗经》原句本义进行论述的。在《诗经》原句歌颂君子之道沐泽大地的基础上,深化原句意味,使君子之道的实施对象具有普遍性,赋予其更深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先秦时期的礼俗仪式,包涵着极为丰富的诗学内涵。《尚书·禹贡》"九州"部分,是歌颂大禹治水的仪式颂辞。《诗经·商颂》是商代诗歌,《商颂》五诗是商代乐歌《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也是商代祭祀仪式日趋成熟和制度化的产物。《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也是楚国文学继承夏商文学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5.
陆跃升 《文教资料》2021,(3):39-40,27
农业祭祀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保存于《周颂》《大雅》《小雅》之中。《诗经》中有关农业祭祀的诗歌比较多,充分说明农业文化与祭祀文化为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诗经》所载的农业祭祀诗描写的祭祀对象,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思想观念:社稷崇拜、祖先崇拜、上天崇拜等。  相似文献   

6.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和战争诗。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相似文献   

8.
《诗经》小雅大雅反映了西周贵族生活与贵族文化,这一文化形态的内容包括礼乐、祭祀、宴饮等方面,是儒家君子文化的源头。君子文化以“礼”为中心,“礼”规范了君子行为,昭示着人文精神的觉醒。作为君子文化的重要形态,西周祭祀的意义发生了新变,宗教权威坠落,人文精神彰显。此外,在宴饮活动中君子文化也得到了充分表达,产生了自觉的人文精神。君子文化要求君子以“令德”、“令仪”树立典范,替社会担当责任。  相似文献   

9.
礼乐文化是沂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出土的大量编钟见证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兴盛。先秦时期临沂地区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成为礼乐文化辐射到的一个重要区域。而现存的民间鼓吹乐透露出礼乐观念在民间的延续。无论是临沂出土的先秦编钟还是现存的农村礼俗用乐,均反映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对临沂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礼乐文化跨越历史至今犹存,理应是沂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丰富的祭祀活动记载为研究古代的祭祀提供了可靠资料。试对《左传》中的祭祀及其祭祀活动体现的祭祀观念作了初步的文化考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古代礼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诗经·大雅》五首史诗以对先王的赞颂,表达了克配上天之意。从礼乐文化角度表明周朝的统治是天命所赐,君权神授,周王代天行治。周人唯有以德配天,以德保民才能天命维新。史诗以善为美和以大为美的艺术风格,诗化地阐释了周代礼乐文化精神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时序》十处引用《诗经》成辞,是《文心雕龙》引用《诗经》成辞较多的一篇。内容涵盖《诗经》风、大雅、颂三个部分,涉及《商颂·长发》《大雅·烝民》《齐风·猗嗟》《大雅·文王》等十个篇目。这一方面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论证的需要,"援古以证今"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献祭在古代对于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情,祭祀文化也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深远的影响。通过解读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先秦文学,可以对先秦文学中所包含的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和信仰加以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一语出自《礼记·乐记》中的《乐本篇》,此处的乐为礼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制度,在教化人民、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均发挥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诗经》305篇中,与美酒有关的就有38篇,占十分之一强。酒在《诗经》中所具有的独特意蕴内涵,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质。这些意蕴内涵具体表现在祭祀、宴饮、赞颂、讽刺、饯行、寄托、代指等多方面,包含了贵族与平民等不同阶层,日常生活与节日礼仪等不同社会方式,爱憎与离愁等不同情感。可以说,《诗经》中有众多诗篇成为先秦时期酒文化的载体,透过这些诗篇及诸多意象,充分呈现出先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画卷及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6.
《乐记》的“遗音遗味”说,本于儒家礼乐文化,对后代的“艺味说”的影响较大。儒家在论述祭祀“神灵”的礼乐中,也表现了对“淡味”(本味)的推崇,据《尚书》等记载,至少在西周时代就存在这种观念,而其后“大羹之味”必“淡”的思想观念,又融入了道家的“无味”、“淡味”的思想,这就有由祭祀的“礼乐”论向其他方面推延发展的趋向,由于先秦时期“诗乐舞”是合一的,其论述本身包括了“诗”,这也就影响到“文学”。最终这种“淡味”,不仅逐渐成为音乐最高的审美理想,也成为后代提出诗(文)乃至书画的创作要表现“遗味”、“余味”、“平淡”之味的思想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荀子》中《儒效》《非十二子》《天论》《解蔽》等篇对先秦诸子与儒学内部所做的学术批评为切入点,探讨荀子学术批评的主要对象及其自身的哲学立场。基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尝试对荀子哲学的基本性格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荀子的学术批评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与新兴的战国功利文化之间的斗争与张力;作为先秦儒学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不单要针对新兴的战国功利文化提出回应,同时也必须对西周与战国的两型文化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8.
礼学研究是近期学术界的一大热点,坊间涌现了大量以礼为题的专著,如谢谦《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勾承益《先秦礼学》(巴蜀书社2002年版),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相似文献   

19.
我们谈朱子怎样从《诗经》中讲历史,谈了《大雅》和《国风》中的篇章,现在谈谈《小雅》吧。学者说,《诗经》之中,“风”与“雅”的区别,就好像现代音乐中的地方调与京调一样,非常明显。《大雅》共三十一篇,都是西周时作品,《小雅》共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最长,从西周到东周都有,而以周厉王、宣王和幽王的时代最多。它们的作者,多数是周王朝的上层人物,也就是贵族,少数是人民的作品。学者又说,《大雅》和《小雅》的产生地,在镐京、雒邑,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有周族史诗、战争诗、讽刺诗、民歌、恋歌、农事诗、生活诗祭祀诗、歌功颂德的诗等等,是…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与《韩非子·说林篇》及《储说篇》中的篇章都可以称之为"说",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如其在体制上大多由"记事"、"记言"和"评议"三要素构成;在内容上多与政治相关;笔法上叙事客观,不寓褒贬,不抒情感;在语言方面,大多使用散句,辞语浅显明白;在审美上以"趣"为美。而在另一方面,两者在源流、体制、内容、主旨、影响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它们一方面共同体现了先秦叙说文的总体特征,一方面又充分展示了先秦叙说文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