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在河南省舞台艺术新剧目展演暨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诸多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多个奖项。本剧主题深刻、大气又不失细腻,现代又不失传统。尤为突出是本剧现代元素的运用,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元素,恰当理解和分析现代元素,并合理地应用于豫剧现代戏的创作中,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则以《王屋女的女人》唱腔为例分析其音乐风格现代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樊粹庭在豫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开拓性地促成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的转型,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他推进了豫剧都市化进程,创作和改编了一批豫剧经典剧目,大幅提升了豫剧品位。他确立编导中心制,组织管理新型团队,促成豫剧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现代化,并为豫剧的传承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相似文献   

3.
豫剧是中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瑰宝.如今的豫剧在创作剧目、演唱技法、从业人员及未来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弘扬豫剧文化,如何做好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豫剧走出低谷,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将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豫剧是一个地方剧种,豫剧的唱词洋溢着浓郁的河南地域色彩,最明显的是唱词中的河南方言词汇,特别是其中的方言词、俗语和詈语等。本文以传统豫剧剧目的剧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豫剧语言的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5.
豫剧是一个地方剧种,豫剧的唱词洋溢着浓郁的河南地域色彩,最明显的是唱词中的河南方言词汇,特别是其中的方言词、俗语和詈语等。本文以传统豫剧剧目的剧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豫剧语言的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51-153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特别是在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基础深厚,演出团体繁多,受众群体广泛,但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前景堪忧。因此,邯邢地区豫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排演反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现代题材和剧目,营造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环境,打造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品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使豫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繁荣,与时俱进,迎接豫剧艺术提高、发展、创新的新时代,努力实现豫剧艺术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今,经济全球化对豫剧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广大豫剧工作者应将振兴豫剧作为自己重要职责和使命,从与时俱进、制定规划、培养人才、改革剧团、创新剧目、传承创新六个方面寻求豫剧的创新发展路径,实现豫剧的再度繁荣,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守护中原人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中原文化,戏大于天”,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名言,让人感受到戏剧在中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斩子》《牧羊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下山》《大祭桩》《借妻》《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相似文献   

9.
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豫剧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精品剧目多次走出国门。但由于目前豫剧剧名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豫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同时关于豫剧剧名翻译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豫剧剧名可分为三大类,即人物名、事物和线索名、剧情名。对于以人物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等归化策略为主;对于以事物、线索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直译为主;对于以情节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释义”、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10.
历史题材剧《赵氏孤儿》,最早被改编为元杂剧《赵氏孤儿》,此后又陆续被改编为京剧、潮剧、豫剧、晋剧、话剧等,后又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而对主人公程婴的刻画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可以说不同的程婴形象对于剧目主题的表现或许是最有力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1.
今年7月,我在洛阳拜会了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风老师。 马金风老师1922年生于山东曹县,是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她的唱腔热情奔放,高亢明快,并成功地塑造了穆桂英这一“帅旦”形象,有“洛阳牡丹”的美称。马金凤的代表剧目有《穆  相似文献   

12.
周彦 《华章》2009,(17)
豫剧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中的优秀一支,她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面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不景气局面,豫剧艺术通过"梨园春"这个传媒平台得到了成功地宣传和弘扬,让这门传统而又现代的艺术大放光彩.本文论述了豫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并结合"梨园春"的成功经验发出深思,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不能远离大众.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9,(9):7-7
河南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尤其体现这一特点。近日,为丰富农村学生的文化生活,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精粹,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戏迷协会组织尚后村的小学生学习豫剧,排练古装戏。  相似文献   

14.
赵弥  徐宁 《文教资料》2013,(19):48-50
近期,浙江的动画作品注意融入民族元素,在风格上呈现出民族特色。本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国产影视动画中的民族元素,从生态学和符号学的视角看待近期国产动画的发展,认为:一方面,国产动画在内容上继承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诉求,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内蕴,另一方面,国产动画在形式上追求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作品走了一条国际化而又不失民族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语言技能是引导幼儿进行社交活动、表达个人情感、获取生存信息的重要技能。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语言教育的整体质量将对幼儿的交际能力、情感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完善幼儿语言教育路径,必须打造以幼儿学习、感知、积累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绘本剧中融入了表演、交际、体验等元素,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合理应用绘本剧,可以逐步提升幼儿的语言技能。现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实施现状展开讨论,思考幼儿语言教育中绘本剧表演的育人价值,分析以绘本剧表演提升幼儿语言技能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复兴值得广泛关注。回顾豫剧乃至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豫剧繁荣与衰败的规律。探讨现代大众文化对豫剧的冲击,可以认清豫剧发展的现状。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倾向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有必要用体现中原"小传统"的豫剧来纠正这些不良影响。豫剧的振兴需要借鉴大众文化所催生的新艺术形式来增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灵丘罗罗腔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大有来头,该剧目竟然在豫剧、秦腔、丝弦、评剧、曲剧、晋剧、东北单出头里都有演出。《小二姐做梦》在各剧种的主题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反映古代少女反抗封建礼教,渴望婚姻自由。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各有千秋,剧本流传中除受到当地生活语言习惯的影响而改动之外,还受到剧种本身很大的影响。到底谁是源谁是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同现象?如何看待地方戏的移植问题?现以罗罗腔、丝弦、豫剧、晋剧里《小二姐做梦》为例,进行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京剧《卖水》一剧,源出于山西蒲州梆子《火焰驹》中的一折,是中国戏曲学校1961年移植改编剧目。《火焰驹》最早为秦腔原创剧目,清代陕西大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戏曲名著之一。京剧、豫剧、晋剧等剧种均有移植本,如:京剧花旦戏《卖水记》、豫剧《大祭桩》、中国京剧院程派传人李海燕主演《宝马圆情》等。该剧为小生、小旦、老旦、花脸唱做并重戏,《打路》《花园卖水》《艾谦传信》《祭桩》为著名折戏。其故事情节大都相似。  相似文献   

19.
河南豫剧是产生于并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其舞台语言以形成地的方言为基础,显示了突出的河南地方方言特点,代表了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河南豫剧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舞台语言也不断演变,表现出继承和变异的特点。从共时角度对河南豫剧舞台语言的语音进行描写和比较,可以发现地方戏曲舞台语言的继承、融合和演变状况,为深入探究地域方言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相似文献   

20.
豫剧新歌以传统豫剧唱法为基础 ,运用歌曲的旋律和结构 ,吸收中外民族、美声唱法的优长 ,而成为深受欢迎的独立的艺术表演样式。与服从剧情的戏曲唱段相比 ,豫剧新歌对音乐形象塑造的变革 ,唱法、表演、伴奏的创新 ,既不离豫剧之本 ,更突出现代色彩 ,着力于现代社会的艺术传播。豫剧新歌不仅是戏曲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崭新样式 ,而且对传统戏曲与时俱进的革新发展具有众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